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在發動攻明戰爭前夕,在頒佈"攻戰之策"時,曾經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制敵行師之道"—戰略戰術思想和軍事原他說:"軍中以智巧謀略,不勞己、不頓兵為上";"用兵則以不勞己、不頓兵,智巧謀略為貴焉"又說:"當征戰之際,最上者莫過於不損己兵,而能勝敵者也"總之一句話:"戰爭之道是我們一無損失,而獲得勝利"。

很顯然,努爾哈赤戰略戰術思想的核心就是:不打消託仗,不打無把握之仗,費在明智巧和謀略去戰勝敵人,這既是他發動攻明戰爭的基本戰略戰術思想,又是他幾十年來統兵作戰的經驗總結。

努爾哈赤南征北討,戎馬生涯數十年,

"自幼於千百軍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馬相接,不知幾經鏖戰",

並親自指揮了無數次的戰鬥和十來次大戰役,除去寧遠之戰是一次敗仗之外,其餘多是"以寡勝眾、以弱克強"獲得了輝煌戰果,而自身卻損失甚微,還由於他正確運用智巧謀略而招服了許許多多對手,削平了大小几十個部落,使自己由建州左衛一個小首領,一躍而成為東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這其中原因有他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女真民眾要求統一的願望,同時,也是他的雄才大略和戰略戰術思想指引的結果。


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那麼"制敵行師之道"這一戰略戰術思想在努爾哈赤四十餘年的軍事活動怎麼實踐的?

一、"恩威並行"

努爾哈赤在觀念中十分明確,戰爭單純是軍事行動,除了武力打擊之外,還有談和、盟誓、宴請、聯諸手段、他在實踐中,把這幾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謂之曰"恩威並行"。這裡的"恩"與"威"是講兩手策略的緊密結合。在實施過程中,他又針對不同對象,加以靈活的運用。大體有五種情況:

其一,對頑抗者實行威懾政策。

如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納殷部被努爾哈赤吞併後,還有七村民眾在搜穩塞、革失二人帶領下,固守佛多古山城,誓死不降。努爾哈赤便派兵圍攻,最後把城內人員全部殺光、這既是一種報復性行為,也是他的一種戰法,企圖以此形成威懾力量。

其二,儘量招其歸降。

如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努爾哈赤率兵往徵董鄂部,因對方堅守四城門,未能攻取。到了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努爾哈赤便改變策略,將其首領何和裡請來,設宴款待,並將長公主嫩姐嫁為妻,後來何和裡成了忠心輔佐努爾哈赤的五大臣之一。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各地女真部落首領在努爾哈赤招附政策感召下,率眾來歸者足有二、三百起。

其三,對主動歸順者給予厚賞。

如東海女真虎爾哈部納喀達部長率百戶來附,努爾哈赤設大宴款待,對其為首八人,每人賞奴隸十對、乘馬十匹、耕牛十頭,以及四季衣物。對其他人也有不同的封賞。一些陪同來的人,見此也決定留下,並捎信回家說:

"汗以撫聚部眾為念,收為臣屬,如此厚養,全未料及。"

"野人"女真在他的厚賞來歸政策推動下,大批部落首領率部歸順。據《滿文老檔》不完全統計,僅天啟五年(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受到努爾哈赤晉官和恩賞者達四百九十二人之多。

其四,對俘虜實行寬大政策。

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努爾哈赤捉拿了兩個刺客,部下主張殺掉,但他從全局考慮出發全部放了,從而避免陷入樹敵過多的境地。同一年,他率軍攻打翁科洛城時,守軍的鄂爾果、洛科二人,射箭正中努爾哈赤頭和頸部,深入一指,拔出帶肉兩塊。城破後俘虜了此二人,部下主張對其要報射箭之仇,努爾哈赤卻說:

"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為我射敵耶!"

他親給二人解綁,並授以牛錄官職。在努爾哈赤優俘政策的感召下,許多人自動放下武器投降。

其五,對降者給予"恩養"。

努爾哈赤對各種情況下的歸降者,包括大兵壓境、兵臨城下、走投無路以及交戰失敗後不得不降的各種人,都下令將他們"編戶",集中居住,"撫卹恩養",這樣,既加速了民族融合過程,又為八旗軍準備了後備兵員。


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二、 聯此擊彼。

努爾哈赤幾十年來,一貫十分強調,利用矛盾,遠交近攻,聯合多數,攻擊少數,聯合強者,攻擊弱者擴大同盟軍,縮小打擊面,因此,常使自己處於朋友多於敵人盟軍多於敵軍的有利形勢之下。

他在起兵之初,無將少兵,只有遺甲十三副,而他的仇敵尼堪外蘭被明朝立為"建州主",還強迫努爾哈赤向尼堪外蘭歸附。在此種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聯合了同尼堪外蘭有矛盾的四個小首領,一起攻打尼堪外蘭。後來其中的諾米納背盟,努爾哈赤又同三個小首領聯合起來,把諾米納除掉,使自己力量逐步壯大。

他在統一女真過鋥中,巧妙地處理了同明朝、蒙古、朝鮮的關係,是其聯此擊彼策略的一大成功。他對明軍誤殺其祖、父,早就懷恨在心,但卻不過早的與明朝為敵,而且還一再表示"忠於大明,心若金石"!

他曾八次(公元1590年、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1601年、1608年、1611年)親自到北京嚮明王朝朝貢明朝對他也倍加器重,繼萬曆十一年(公元1683年)封他指揮使後,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晉升他為都督僉事,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他自稱明朝封他為左都督,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明朝因他忠順學好看邊效力,又封授龍虎將軍。直到他立國稱汗的前一年(公元1615年),明朝邊吏還稱努爾哈赤"惟命是從"。可見,他對明朝的兩手策略運用得何等巧妙。

他對蒙古則利用各部王公之間的矛盾,採取聯姻、盟誓、宴賞以及伴隨軍事打擊等手段,一個王公一個王公、一部一部地逐漸降服。他對朝鮮,除了一再表示"水結歡好,世世無替"之外,而且在朝鮮受到日本倭寇大舉入侵時,還主動提出派兵支援。努爾哈赤這一切活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免除後顧之憂,從而更好地集中力量去實現統一女真的大業。當他基本完成統一女真使命之後,才調轉矛頭對準明朝。


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三、 善擇戰機。

努爾哈赤指揮作戰,歷來善於把握戰機,這是他取得常勝的重要原因之一。他選擇戰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乘強敵轉移打擊目標,對己無後顧之憂時。

如明朝集中力量對葉赫、哈達實施三次打擊之時(公元1583年、1587年、1588年),努爾哈赤乘機用五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五部。再如努爾哈赤發動統一海西女真的戰爭,正是利用了明軍援朝抗倭無暇北顧之時。

二是乘敵人內訌,無力對外時。

如努爾哈赤攻滅哈達的時機,正是葉赫與哈達相互爭鬥,哈達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以後、再如對漠南蒙古的徵撫,正是乘了蒙古各王公之間忽而聯合、忽而分裂,時常發生內訌的時機,逐一使其歸附。

三是乘敵方將帥易人,軍心浮動時。

努爾哈赤在遼東、遼西幾次大的作戰行動——沈遼之戰、廣寧之戰、寧遠之戰等,都是在此種情況下采取的。

四是乘敵軍離開險要,失去依託時。

努爾哈赤為了發揮八旗軍善於野戰之長,常常釆取誘敵離開城壘,在野外與之交戰之策,這樣使強敵變弱,形成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的形勢。沈遼之戰,八旗軍在瀋陽城外誘殲明總兵官賀世賢部,就是突出一例。

五是乘敵軍突出冒進,孤軍深入時。

薩爾滸之戰中,明西路軍杜松部提前進擊,突出冒進,弱點暴露,努爾哈赤果斷地揮師予以全殲。


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四、集兵殲敵

努爾哈赤是善於集中兵力、各個破敵的傑出統帥。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他曾生動形象地拿砍伐樹木作比喻,闡達了對敵人要一個一個、一口一口吞掉的戰略戰術思想,這其中就有個集中兵力,逐個破敵的意思。他統一女真的多數戰鬥和屢次重創明軍的幾次大戰沒,都是正確集中兵力的結果。

最典型的是薩爾滸大戰,當時明軍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兵分四路,齊指赫圖阿拉,但努爾哈赤鎮定自若,針對四路明軍將帥不合、士氣低落、互不支援等弱點,釆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對策,只用少量兵力牽制明軍三路,而集中六萬精銳部隊對付明軍一路。在局部上形成優勢,速戰速決。一路一路圍殲,五天之內殲滅明軍三路,嚇逃一路。成為中國找爭史上集中兵力各個破敵的著名戰例。


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五、擅用間諜。

這是努爾哈赤以智巧謀略取勝的重要手段。

努爾哈赤為了刺探敵軍情報,除了武裝偵探之外,主要是依靠大批間諜打入敵軍內部,或蒐集情報,或潛伏待機,或收買對方人員作內應。他利用明軍降將李永芳與遼東明軍官吏的舊關係,僅在遼陽一城就收買"巨族"大戶數十家作為內應。當八旗軍攻城時,這些內應根據努爾哈赤的約定,放火焚燒城樓,成了八旗軍勝利攻佔遼陽的關鍵一著。所以,曾任明朝兵部尚書、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在其所著《三朝遼事實錄》中,有十多處都講到努爾哈赤擅用間諜的情況、他說:

"奴酋(努爾哈赤)最狡,善用奸細,我之動靜,無不悉知。"又說:"開原未破·而奸細先潛伏於城中,無亡矢遺鏃之費,而成摧城陷陣之功,奴蓋鬥智而非徒鬥力也。"

努爾哈赤由於對敵情瞭如指掌,所以決心正確,行動秘密,牢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做到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制敵行師之道”


總結: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思想和軍事原則,對請一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英名和業績,為後世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