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在发动攻明战争前夕,在颁布"攻战之策"时,曾经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制敌行师之道"—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原他说:"军中以智巧谋略,不劳己、不顿兵为上";"用兵则以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焉"又说:"当征战之际,最上者莫过于不损己兵,而能胜敌者也"总之一句话:"战争之道是我们一无损失,而获得胜利"。

很显然,努尔哈赤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就是:不打消托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费在明智巧和谋略去战胜敌人,这既是他发动攻明战争的基本战略战术思想,又是他几十年来统兵作战的经验总结。

努尔哈赤南征北讨,戎马生涯数十年,

"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马相接,不知几经鏖战",

并亲自指挥了无数次的战斗和十来次大战役,除去宁远之战是一次败仗之外,其余多是"以寡胜众、以弱克强"获得了辉煌战果,而自身却损失甚微,还由于他正确运用智巧谋略而招服了许许多多对手,削平了大小几十个部落,使自己由建州左卫一个小首领,一跃而成为东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这其中原因有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女真民众要求统一的愿望,同时,也是他的雄才大略和战略战术思想指引的结果。


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那么"制敌行师之道"这一战略战术思想在努尔哈赤四十余年的军事活动怎么实践的?

一、"恩威并行"

努尔哈赤在观念中十分明确,战争单纯是军事行动,除了武力打击之外,还有谈和、盟誓、宴请、联诸手段、他在实践中,把这几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谓之曰"恩威并行"。这里的"恩"与"威"是讲两手策略的紧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他又针对不同对象,加以灵活的运用。大体有五种情况:

其一,对顽抗者实行威慑政策。

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纳殷部被努尔哈赤吞并后,还有七村民众在搜稳塞、革失二人带领下,固守佛多古山城,誓死不降。努尔哈赤便派兵围攻,最后把城内人员全部杀光、这既是一种报复性行为,也是他的一种战法,企图以此形成威慑力量。

其二,尽量招其归降。

如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率兵往征董鄂部,因对方坚守四城门,未能攻取。到了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便改变策略,将其首领何和里请来,设宴款待,并将长公主嫩姐嫁为妻,后来何和里成了忠心辅佐努尔哈赤的五大臣之一。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各地女真部落首领在努尔哈赤招附政策感召下,率众来归者足有二、三百起。

其三,对主动归顺者给予厚赏。

如东海女真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百户来附,努尔哈赤设大宴款待,对其为首八人,每人赏奴隶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四季衣物。对其他人也有不同的封赏。一些陪同来的人,见此也决定留下,并捎信回家说:

"汗以抚聚部众为念,收为臣属,如此厚养,全未料及。"

"野人"女真在他的厚赏来归政策推动下,大批部落首领率部归顺。据《满文老档》不完全统计,仅天启五年(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受到努尔哈赤晋官和恩赏者达四百九十二人之多。

其四,对俘虏实行宽大政策。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捉拿了两个刺客,部下主张杀掉,但他从全局考虑出发全部放了,从而避免陷入树敌过多的境地。同一年,他率军攻打翁科洛城时,守军的鄂尔果、洛科二人,射箭正中努尔哈赤头和颈部,深入一指,拔出带肉两块。城破后俘虏了此二人,部下主张对其要报射箭之仇,努尔哈赤却说:

"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

他亲给二人解绑,并授以牛录官职。在努尔哈赤优俘政策的感召下,许多人自动放下武器投降。

其五,对降者给予"恩养"。

努尔哈赤对各种情况下的归降者,包括大兵压境、兵临城下、走投无路以及交战失败后不得不降的各种人,都下令将他们"编户",集中居住,"抚恤恩养",这样,既加速了民族融合过程,又为八旗军准备了后备兵员。


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二、 联此击彼。

努尔哈赤几十年来,一贯十分强调,利用矛盾,远交近攻,联合多数,攻击少数,联合强者,攻击弱者扩大同盟军,缩小打击面,因此,常使自己处于朋友多于敌人盟军多于敌军的有利形势之下。

他在起兵之初,无将少兵,只有遗甲十三副,而他的仇敌尼堪外兰被明朝立为"建州主",还强迫努尔哈赤向尼堪外兰归附。在此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联合了同尼堪外兰有矛盾的四个小首领,一起攻打尼堪外兰。后来其中的诺米纳背盟,努尔哈赤又同三个小首领联合起来,把诺米纳除掉,使自己力量逐步壮大。

他在统一女真过锃中,巧妙地处理了同明朝、蒙古、朝鲜的关系,是其联此击彼策略的一大成功。他对明军误杀其祖、父,早就怀恨在心,但却不过早的与明朝为敌,而且还一再表示"忠于大明,心若金石"!

他曾八次(公元1590年、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1601年、1608年、1611年)亲自到北京向明王朝朝贡明朝对他也倍加器重,继万历十一年(公元1683年)封他指挥使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晋升他为都督佥事,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他自称明朝封他为左都督,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明朝因他忠顺学好看边效力,又封授龙虎将军。直到他立国称汗的前一年(公元1615年),明朝边吏还称努尔哈赤"惟命是从"。可见,他对明朝的两手策略运用得何等巧妙。

他对蒙古则利用各部王公之间的矛盾,采取联姻、盟誓、宴赏以及伴随军事打击等手段,一个王公一个王公、一部一部地逐渐降服。他对朝鮮,除了一再表示"水结欢好,世世无替"之外,而且在朝鲜受到日本倭寇大举入侵时,还主动提出派兵支援。努尔哈赤这一切活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免除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集中力量去实现统一女真的大业。当他基本完成统一女真使命之后,才调转矛头对准明朝。


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三、 善择战机。

努尔哈赤指挥作战,历来善于把握战机,这是他取得常胜的重要原因之一。他选择战机,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乘强敌转移打击目标,对己无后顾之忧时。

如明朝集中力量对叶赫、哈达实施三次打击之时(公元1583年、1587年、1588年),努尔哈赤乘机用五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五部。再如努尔哈赤发动统一海西女真的战争,正是利用了明军援朝抗倭无暇北顾之时。

二是乘敌人内讧,无力对外时。

如努尔哈赤攻灭哈达的时机,正是叶赫与哈达相互争斗,哈达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以后、再如对漠南蒙古的征抚,正是乘了蒙古各王公之间忽而联合、忽而分裂,时常发生内讧的时机,逐一使其归附。

三是乘敌方将帅易人,军心浮动时。

努尔哈赤在辽东、辽西几次大的作战行动——沈辽之战、广宁之战、宁远之战等,都是在此种情况下采取的。

四是乘敌军离开险要,失去依托时。

努尔哈赤为了发挥八旗军善于野战之长,常常釆取诱敌离开城垒,在野外与之交战之策,这样使强敌变弱,形成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形势。沈辽之战,八旗军在沈阳城外诱歼明总兵官贺世贤部,就是突出一例。

五是乘敌军突出冒进,孤军深入时。

萨尔浒之战中,明西路军杜松部提前进击,突出冒进,弱点暴露,努尔哈赤果断地挥师予以全歼。


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四、集兵歼敌

努尔哈赤是善于集中兵力、各个破敌的杰出统帅。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他曾生动形象地拿砍伐树木作比喻,阐达了对敌人要一个一个、一口一口吞掉的战略战术思想,这其中就有个集中兵力,逐个破敌的意思。他统一女真的多数战斗和屡次重创明军的几次大战没,都是正确集中兵力的结果。

最典型的是萨尔浒大战,当时明军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兵分四路,齐指赫图阿拉,但努尔哈赤镇定自若,针对四路明军将帅不合、士气低落、互不支援等弱点,釆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对策,只用少量兵力牵制明军三路,而集中六万精锐部队对付明军一路。在局部上形成优势,速战速决。一路一路围歼,五天之内歼灭明军三路,吓逃一路。成为中国找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破敌的著名战例。


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五、擅用间谍。

这是努尔哈赤以智巧谋略取胜的重要手段。

努尔哈赤为了刺探敌军情报,除了武装侦探之外,主要是依靠大批间谍打入敌军内部,或搜集情报,或潜伏待机,或收买对方人员作内应。他利用明军降将李永芳与辽东明军官吏的旧关系,仅在辽阳一城就收买"巨族"大户数十家作为内应。当八旗军攻城时,这些内应根据努尔哈赤的约定,放火焚烧城楼,成了八旗军胜利攻占辽阳的关键一着。所以,曾任明朝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的王在晋,在其所著《三朝辽事实录》中,有十多处都讲到努尔哈赤擅用间谍的情况、他说:

"奴酋(努尔哈赤)最狡,善用奸细,我之动静,无不悉知。"又说:"开原未破·而奸细先潜伏于城中,无亡矢遗镞之费,而成摧城陷阵之功,奴盖斗智而非徒斗力也。"

努尔哈赤由于对敌情了如指掌,所以决心正确,行动秘密,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做到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制敌行师之道”


总结:努尔哈赤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原则,对请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英名和业绩,为后世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