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公元1356年,江西吉安路東固發生動亂,戰火波及泰和縣(當時叫太和縣)雲亭鄉,逢原尹氏家族受到影響,多間房屋被燒。其中,先世流傳下來的族譜被燒燬了,只有若干戶的經單簿倖免於難。於是,重修族譜,就成了逢原尹氏家族子弟的重任。

逢原的尹存仁(號安所,生於1319年),自幼隨父善卿公遊歷四方,見多識廣,一直將族中大事放在心上,並且根據先輩回憶,指導長子尹鐸(字天傳,號傳心,生於1338年)蒐集、整理出若干世系資料,又在晚年屢次叮囑其孫尹子源(號巖泉,生於1364年):本族自河南遷居安福誠門,再搬到泰和,務必重修族譜。

《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子源公,自幼好學,寫得一手好字,成家後耕讀兩全。進入明成祖時期,他被推薦到翰林院預修《永樂大典》,受福清河泊官。閒暇之餘,他著手整理祖父遺留下來的資料,參考族中尚存的經單簿(也叫薦亡錄),終於重修族譜。1413年,他拿著族譜請趙王府伴讀先生鍾啟晦(江西泰和人)與同宗禮部主事尹昌隆(江西泰和灌塘人)分別撰寫序文,得到他們的讚譽。但是,這個族譜只是手抄本,並未刊印,傳給了第四子尹燦(字奐重,號遙庵,生於1399年)。

奐重公的兒子尹直(字正言,號謇齋,生於1427年),高中景泰甲戌(1454年)進士,累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在朝為官期間,直公利用閒暇,將祖父遺留下來的族譜予以續修、增訂,題名為《逢原尹氏家乘》,並且經常更新,多次請人撰寫序文。

《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1456年,直公官居翰林院編修,請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蕭鎡(江西泰和人)撰寫序文;

1467年,直公官居翰林院侍讀學士,請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劉定之(江西永新人)撰寫序文;

1476年,直公官居禮部右侍郎,請翰林院侍講學士兼修國史經筵官丘濬(廣東瓊山人)撰寫序文;

1479年上半年,直公因父親奐重公去世而在家守制已有兩年多了,將《逢原尹氏家乘》刊印,並撰序。

《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1482年,直公官居南京吏部右侍郎,將《逢原尹氏家乘》主要世系圖與若干誥敕、序文刻在石碑上,放置在寶奎堂,供後人瞻仰(見圖一)。碑石明確記載:“節度府君諱崇珂,宋保信軍節度、鈐轄吉州兵馬,是為吉之始祖;天長府君諱絳,宋景德二年進士、天長主簿,是為泰和始祖。

綜上所述,泰和逢原尹氏在子源公、直公祖孫二人手上,各修一次族譜,並最終在直公主持下予以刊印,定名為《逢原尹氏家乘》,主體是本宗世系,並收入了大量的名人序文、讚詞以及朝廷誥敕。此後,《逢原尹氏家乘》的影響非常大。例如,直公次子尹達(字寔大)擔任漢陽府推官期間,將其帶到漢川池口尹家傳閱。到了1564年,尹氏家族纂修《五修通譜》之際,泰和逢原派世系就是根據《逢原尹氏家乘》編寫的。在發展過程中,不少族裔從泰和逢原遷出,徙居他鄉,也相應地將《逢原尹氏家乘》帶過去。如今,作為泰和逢原尹氏分支之一,江西萬載潭埠尹氏1841年的族譜中就保存了《逢原尹氏家乘》當年的原本(

見圖二、圖三)。

《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此後,泰和逢原尹氏先後四次參加纂修通譜(含五、六、七、八屆),這期間就沒有纂修支譜了。

1885年,參與過《八修通譜》的尹東郊(興國藻溪派族人),主持纂修《尹氏絳公八修宗譜》,直到1888年告竣(見圖四

)。

1943年,由逢原本村的尹拔奇主持纂修《尹氏絳公九修宗譜》,次年告竣(見圖五)。

1995年,由尹萬生(吉安篛陂渡派族人)、尹志炎(泰和上雙溪派族人)主持纂修《尹氏絳公十修宗譜》,次年告竣(見圖六)。

《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在這裡要說明一下:三屆《尹氏絳公宗譜》,均遵奉先輩流傳下來的九世一提板式,即九格半格式。絳公八修譜,還保留了湖北漢川池口尹氏的“五志”資料,在九修譜之際,理事會認為池口已經獨修,於是將其“五志”全部刪掉了,只是保留了世系。在十修譜之際,由於經費短缺,理事會決定略古詳今,將世系譜的古代齒錄全部簡化,一般人物只留名字,近現代以來的人物齒錄才作詳細記載。

《逢原尹氏家乘》與《尹氏絳公宗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