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被挖,發現兩塊30斤重的金磚,專家鑑定後為何連連搖頭?

MiSS文


李鴻章墓地被盜,在裡面被發現了兩塊特殊的物品,引來專家們討論。

有人恨他,因為他簽訂了各種不平等的條約,使得外國的侵略者在我國的土地上肆意妄為,也導致了清政府的財政嚴重虧損,使得國家損失無比慘重!

也有人誇讚他,說他功高蓋世,不僅兩次鎮壓了國內的起義運動,而且還創造了洋務運動等一系列增強軍事方面的措施。同時又組了一支強大無比的淮軍,為國家建立了不小的力量。

所以在他身上,完完全全就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有關於他的定位也很矛盾,以至於讓人根本就分不清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時他也是清朝末期最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之一。

其實我們如果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李鴻章哪怕再厲害,一個人肯定也不會對中國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所以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清政府。

大家恨他和敬佩他,不過都是被歷史的表象給欺騙了而已,實際上不管是簽訂什麼條約,都不是李鴻章一個人說的算的,背後還得經過慈禧太后和清政府的首肯才行,而他也僅僅只是一個簽字的而已。

所以,這些鍋李鴻章根本就不需要背,至於洋務運動和建立淮軍雖然聽起來很厲害對中國很有貢獻,但實際上作用並不大,因為當時的清朝工業水平上實在是太差,所以做出來都東西跟紙老虎沒什麼區別。而且這些措施到最後也沒能挽救國家,但是不管怎麼樣,李鴻章這個名字到如今也是影響深遠,關於他的爭議也是足夠多了。

李鴻章是在1901年的時候去世的,那時候他剛剛簽訂了他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個條約,然後就與世長辭了,而這個條約也是他突發急症的關鍵,名字叫做《辛丑條約》。

一個人的功過是非自有定論,而這件事卻引起了大家的議論,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就是在他的墓地之內有著一件陪葬物品,而這個陪葬物品據說很不一般,在後世也引起了非常多的人爭論。

而這個物品首先是被一群盜墓者給發現了,因為在民國時期,李鴻章普遍被大家認為是一個賣國賊,也是簽訂了各種喪權辱國條約的罪魁禍首,所以,大部分人都很討厭他,對他的墓地也沒怎麼進行保護。

盜墓者挖了一個地道潛進去之後,卻失望的發現,裡面並沒有想象中的各種金銀珠寶,這裡面的陪葬品真的很少,僅僅只有一本書和一副柺杖,還有幾枚金幣僅此而已。

然而,他們並不灰心,於是又找了幾下最終在一個角落處,發現了一個箱子。而這個箱子很快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連忙打開一看,結果裡面居然只放了兩塊金子,他們大失所望,但兩個金子也是錢,於是他們便拿到銀行去換了。

結果卻被告知這是鍍金的銅塊,這下盜墓者徹底傻眼了,於是又問了一遍,結果得到的還是這個答覆。

以李鴻章的身份,為何他的墓穴卻如此簡陋呢? 而且他在箱子裡面放兩塊鍍金的銅塊又是具有怎樣的含義呢?

其實,李鴻章之所以會在墓地當中放兩塊鍍金的銅塊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李鴻章他知道由於自己簽訂了各種不平等的條約,所以在後世必然會迎來一片罵名,所以,如果這時候還把自己的墓地打扮的富麗堂皇的話,那隻會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和唾沫,反而會得不償失。

所以,李鴻章只好將自己的墓地打扮的很簡陋,但是,他作為一個當時官位最高的清政府官員,要是墓地太過於簡陋也說不過去,於是他便找了兩塊鍍金的銅塊來撐場面。

當然,不僅如此還有一層原因就是,這和他名字有關,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叫李鴻章,但實際上這只是他的化名,他真實的名字叫李章銅,而他在自己的墓地放置這兩個銅塊,也是有著尋根追本的意義。


貓眼觀史


李鴻章墓內有兩口棺材,一個是李鴻章,另一個是他的繼配夫人趙小蓮。

據當時參與挖掘的人員回憶,棺材被打開時,只見李鴻章身穿黃馬褂,身旁放著一副眼鏡、一個柺杖、一塊懷錶,還有一把寶劍,身下墊著7枚金幣,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在趙小蓮棺材內,不僅發現了慈禧太后御賜的一些物品,還有兩塊金磚。

兩塊黃金被取出來後,有人特地稱了一下,竟然足足有30斤,為了研究這兩塊黃金的純度,有人將他們送到了銀行的專業檢測部門,但專家檢測後給出的答案,讓所有人吃了一驚。

經檢測,這兩塊表面上看起來金燦燦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黃金,而是銅質,至於為何要放兩塊“銅磚”在棺材內,至今沒有人能給出合理解釋。李鴻章墓被挖開後,他的屍骨也遭到毀滅性破壞,不過他的墳墓後來被修復。




一語安生


李鴻章的墓,在他那個年代一直傳言說是“薄葬”,即使慈禧太后特地撥款5000兩白銀,要風光大葬,但是李鴻章生前要求,一切從簡。子孫後代必然不敢違背,至於那兩塊“30斤重的金磚”,後來也被銀行證實,不過是鍍金的銅塊而已。

為什麼不是純金的?


李鴻章不可能沒有錢,李府現在的位置在合肥市中心的步行街中,佔地3500平方米,歷經百年,獨具風貌。李家田產不計其數,他的子孫後代都受到了這份“照顧”。他的曾孫女張愛玲,留美讀書,從小文化薰陶,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那為什麼呢?


從李鴻章墓地的選擇就可以分析到一點,他想要留下清廉、忠君愛民的形象。

李鴻章是安徽廬州府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臨終他選擇了落葉歸根,魂歸故土。但是並沒有埋在自己李家的祖墳之中,而是選擇了在一個叫大興集的地方成為了自己埋骨之地。

因為在這裡有一個名人長眠,包拯。

李鴻章想成為和包拯一樣的人,無奈亂世之中,“同流合汙”還是“出淤泥而不染”成為了艱難的選擇。

代表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就是一大恥辱。也就是在條約簽訂完不久,李鴻章便病逝了。

確實生逢亂世很多身不由己。

為了向他的“偶像”包拯看齊,李鴻章的墓穴就是按家鄉當地的習俗,和他的妻子合葬,陪葬品有李鴻章用的眼睛、柺杖,還有清朝的金幣以及一本自己寫的自傳,都再平常不過了。唯獨擺在腳底的“金磚”不一樣。

李鴻章家鄉的習俗是腳底擺放墊腳磚,寓意後代可以在祖輩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平步青雲。李鴻章在家鄉名望、官職都很高,所以用銅磚可以和別人有所區別。

至於為什麼是鍍金的,至今也沒有正確的考察到,有的人推測李鴻章是希望後代能夠閃閃發光,光耀門楣。還有說法是李鴻章,本名章銅,所以銅磚就是寓意自己,鍍層金就表示自己雖然在清朝為官時官至高位,就像是鍍金了一樣,可內心還是一塊“銅”。也或許就是後代覺得太“寒酸”了,又不想違背李鴻章的意願,所以就把銅磚鍍層金,沒有鋪張浪費,也略表孝心吧。


你覺得為什麼要鍍金?


悅學越樂


對於李鴻章來說,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先是從一個刀筆小吏,慢慢的成為了能夠獨擋一面的清朝大員,在這段路中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曾經嘲諷過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也曾嘲笑過自己的種種為難,在他為官的這麼多年裡,他處處都是清廷、是慈禧的替罪羊,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責任,逐漸壓迫的他喘不過氣來,而最後的一個《北京條約》,也成了壓垮他生命底線的東西,他躲過了太平軍的刀槍,也躲過了國內愛國者、政敵的刺殺,同時也躲過了日本浪人的槍殺,但他還是沒有躲過最後因為身敗名裂所帶來的壓力,還是沒有承受住這天下人的罵聲。

李鴻章的一生

他是通過自己哥哥的舉薦,進入到了當時儒將曾國藩的幕下,成了曾帥的幕僚,正是在這裡使得他在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上,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昇華,曾經性格懶惰的他也因為在這裡,得到了改變,得到了歷練,很多人都覺得若不是早年曾帥對他的鞭策和教導,他在後來是取得不了這麼大的成就。

在後來,因為上海告急,朝廷需要湘軍判處一部分的兵力,去確保上海的安全,在這個時候,曾帥想讓自己的弟弟回到家鄉去募捐士兵,然後再前往上海結為。其實在做這個打算的時候,曾帥的心中有很多的算盤,他之所以會讓自己的弟弟去募兵,其實就是為了能夠將湘軍的勢力得到膨脹,畢竟上海是當時清國很是富有的地方,是較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在這個時候派遣自己的弟弟去佔據那裡,對自己以後的發展也是極好的,而且這次還是朝廷主動讓我們去,是真正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可是當時曾帥的弟弟一心都想要取得攻破天京的頭功,自然便拒絕了哥哥的這個要求。無奈之下, 當時的曾帥便選中了當時自己最信任的學生,他就是李鴻章。正是在這裡,使得李中堂在真正的意義上擺脫了曾帥,有了自己發展的機會。回到家鄉的李鴻章,在很短的時間內組建了淮軍,然後便火速千萬到了上海。正是當年曾國荃的昧於歷史大事,這才使得李少荃有了獨立發展的機會。

等到太平天國的勢力被徹底解決掉後,朝廷便開始了卸磨殺驢,曾帥為了自保,主動裁撤了湘軍,清廷也為了能夠制衡湘軍,大大的提升了淮軍,以及李少荃的地位。這便是他的發跡,也是他陷於清廷這個腐舊大機器漩渦中的開始。直到1901年的時候,李鴻章因公去世。

表面看是黃金,其實並不是

在李鴻章去世後,他因為幫助清廷“背鍋”,遭到了天下人的辱罵,為了使得國人們的情緒能夠慢慢降低到最小,他便吩咐眾人他的享堂、下葬的規格一定要低調,不要很是華麗。正是因為如此,這才使得人們在打開李鴻章墓區的時候,只是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東西,以及一些在其妻子身邊排列有序的金幣。雖然墓室中沒有什麼不錯的東西,但是兩塊閃閃發光的東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個便是兩塊金光閃閃的“金磚”。可後來在人們的細細檢查下才發現,這塊所謂的金磚其實只是一塊表層鍍著一層金的黃銅。

之所以當時的李鴻章會在自己的墓室中放著兩塊黃銅,可能是一種對自己一生暗喻,畢竟他在清廷的時候真的是風光,身兼數職不說,還受到了當時清廷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喜愛,這便使得他的地位顯赫,就好像這表面金光閃閃的金子一樣,而內裡的黃銅則是形容他的沉穩,他的不易。


木劍溫不勝


李鴻章的墓地裡有兩口棺材,一個是李鴻章本人的,另一個是他的原配夫人的,按照當時挖掘人員的回憶。棺材被打開的時候,看到李鴻章穿著黃馬褂,戴著眼鏡,身邊還有懷錶和寶藏,身上壓著7枚金幣,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著,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發現是他的墓地裡有兩塊金塊,這兩塊黃金被取出之後稍微稱了一下,居然有30斤重。本以為是一大筆財富。經過檢測之後,人們卻發現,這兩塊所謂的金磚其實是銅做的,為什麼這兩塊金磚是銅的呢?至今沒有人知道其中的玄機,而李鴻章也就比較慘了,他的墓地被挖掘之後,他的屍骨也沒有得到安放。

我認為至少有三點原因

第1李鴻章希望像包拯一樣清廉的形象。李鴻章在世期間最大的作為就是幫助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擺上所謂的金磚就是向人們昭示它其實是一個清廉的人。

第2點就是按照當地的習俗,他的腳底下安放的是所謂的墊腳磚,意欲亦是他的子孫,可以在他的基礎上平步青雲更上一層樓,而因為李鴻章是有名望的人,所以說他可以用銅的磚頭。

第3點使用所謂的銅卻漆成金色的,是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閃閃發光,光耀祖宗。而這塊所謂的金磚是表明自己的內心實際上是一塊銅。這李鴻章不忘初心的表現,也表明自己並沒有在喪事上大操大辦,還是堅持了節儉的原則。


老邱讀歷史


清末著名官員李鴻章在許多人眼中都是一個複雜的存在,說他是個居功甚偉的好人,可他簽過的賣國性質的不平等條約並不少;可若說他是個壞人,那洋務運動、北伐戰爭中他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他死後,有人將他的墳墓掘開,在裡面發現了兩塊金磚,但是拿去鑑定之後,鑑定人員卻連連搖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來仔細瞭解一下這起掘墓事件的始末。

事件發生在民國時期,當時李鴻章因為簽訂過幾個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遭受了巨大損失和羞辱,所以人們普遍都對此人唾棄不已。於是便有人去把他墳墓挖開,準備用他的屍首洩恨。

結果在挖開他的墳墓之後卻發現裡面只有兩副棺材,裡面分別是李鴻章和他的妻子,除此之外竟然只有幾枚金幣隨葬,顯得寒酸不已。掘墓者失望之餘繼續尋找值錢的東西,終於在二人棺內發現了兩塊金磚,雖說也不是很名貴,但好歹值點錢,結果在拿去販賣之時卻被鑑定人員指出這只是兩塊鍍了金的銅磚。

人們無奈之餘卻到底也沒放過李鴻章的屍首,並將其拉在車後遊街,被拖得四分五裂。李鴻章也曾是一國重臣,死後下葬寒酸不說,屍首不僅沒有安息還得到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其次再來說說李鴻章為何墓穴看起來如此“寒酸”。

其實李鴻章自己也知道,那些他簽過的不平等條約就是催命符,在百姓眼中,他就是個沒有尊嚴的賣國求榮之人,就算他死了,那些國人對自己的仇視也不會少半分。那麼若是他在下葬之時再奢華一些,恐怕自己本來就不好的名聲就更差了。

另外,人在死後一切就都是身外之物了,去世後再奢華也沒有什麼意義,主張洋務運動、思想得到一定開放的李鴻章一定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或許是作為當朝重臣下葬也要有一定排面,於是他就將兩塊銅磚鍍金作為隨葬。據說他墓中的金幣擺放也是有講究的,這可能也是他作為重臣所需要的排面吧。

最後談談李鴻章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很多人對他的瞭解都侷限於其簽訂過多條不平等條約導致國家尊嚴盡失,但實際上,李鴻章只是奉命簽字,真正對此擁有話語權的只有慈禧等人。而且在簽字的時候,他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為母國爭取利益和尊嚴。他去簽字其實只是為慈禧他們背鍋了,條約的簽訂是必然事件,就算換個人,條約也是一定會簽訂的,而且條件可能會更苛刻。

李鴻章實際上還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臣,他在洋務運動中主張增強清朝軍事力量,更新武器設備;在甲午戰爭和北伐戰爭中也都貢獻了不小的力量。在軍事方面,他的貢獻是不容質疑的。所以李鴻章也算是比較冤,生前就因為簽訂條約遭百姓唾罵,最後更是在簽完《辛丑條約》之後身亡,而死後他還不得安息,屍首都被遊街並摧毀。

可見在分析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他的貢獻和缺陷以及時代背景,不能僅憑一方面因素就對他下定論,李鴻章就是如此。


舊時樓臺月


晚清名臣李鴻章是一位頗須爭議的人物,他深得慈禧太后的重用,擁有至調我上的權勢,然而,因為代表清廷簽訂了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他又被貫上了賣國賊的稱號。更令人稱奇的是,他死後百年,其棺木裡出土一奇特之物,引發軒然大波。

李鴻章是安徽省合肥人,和包拯是老鄉,他24歲中進士入了翰林院,後拜曾國藩為師。太平天國起義發生,曾國藩臨危受命,奉旨設立團練,期間,36的歲李鴻章追隨曾國藩並擔任幕僚。後來,李鴻章選擇了單飛,脫離了曾國藩的湘軍,創造了淮軍,並進入江蘇,收復了不少城市。

等到太平天國的勢力被消滅後,朝廷便開始了卸磨殺驢,曾國藩為了自保,主動裁撤了湘軍,清廷也為了能夠制衡湘軍,大大的提升了淮軍,以及李鴻章的地位,李鴻章得以極大晉升。隨後又發生了捻軍作亂,李鴻章率軍圍剿,立下了赫赫功勞,倍受慈禧太后的賞識。

隨後,李鴻章開啟洋務運動的,希望通過技術革命來引進和學習國外的高科技,從而達到強國的目的。結果自然受到晚清龐大的保守派勢力的強大阻力。推行的力度和效果都不佳。

之後,發生了甲午戰爭,清軍的一敗塗地,讓李鴻章跌落神壇,引來無數唾罵之聲。隨後,李鴻章完全“墜落”,開始扮演“鄶子手”角色,慈禧太后讓他進行了“外交”,在弱國無外交的政治背景下,李鴻章心力交瘁,無可奈何,並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面對鋪天蓋地的“賣國賊”罵聲,李鴻章只能默然承受,他曾私底下自我解嘲地說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是清廷的替罪羊,但卻只是敢怒不敢言。

直到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回來後,79歲的他大口大口地吐血,隨後病逝於北京。

慈禧聽聞李鴻章去世,流淚嘆息地說了15個字:“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人分擔了。”於是追贈李鴻章為太傅,封一等侯爵,諡號文忠,並撥款5000兩白銀來為李鴻章風光大葬。

李鴻章臨終要求把自己安葬在家鄉合肥。他指定的墓葬地址不是其出生地合肥肥東磨店,而是合肥肥東大興集。大興集在磨店南方,距離磨店大約40裡。

李鴻章之所以把墓地在安徽合肥東十五里的大興集,是因為從小受他景仰的宋代的清官包拯的墓就在大興集。李鴻章生前想和包拯看齊,結果還是成了“賣國賊”,深為遺憾,死後依然想向包拯靠攏,於是他的墓址選在了離包拯墓約300米的地方。為了表明自己真正向包拯學習,李鴻章一再強調喪事從簡、陪葬從儉。

因為慈禧太后重視,李鴻章的墓整整修了十六個月,之所以要費時這麼久,是因為此前李鴻章替滿清背了不少黑鍋,慈禧太后擔心其死後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壞,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設上,力求堅固萬無一失。據悉,其陵墓建好後,老佛爺派嫡系之人去“驗收”,結果監督官令人用鐵鍬鐵錘砸不開,炸藥炸不開,這才滿意而歸。

所以直到1903年春,李鴻章的靈柩才運回合肥安葬!

李鴻章的陵墓經過特殊的“加固”處理,再加上李家子孫一直對外宣稱,遵照李鴻章之意進行薄葬,因此,上百年來,很少有盜墓賊光顧。

光陰荏苒,直到1958年,國家掀起了大鍊鋼潮,“賣國賊”李鴻章的墓地很大,為了興辦鋼鐵廠,有人建議對其陵進行開挖。經過批准後,當地就組成了一支32人的挖掘分隊。

隊員們先是用鐵錘砸,不起作用,又使用炸藥想將墓室炸開,還是不行,最後有人想出了個“曲徑通幽”的辦法,從幾十米遠的地方打地道,從底下鑽進墓室。

這個方法果然奏效,隊員們用挖掘機從幾十米遠的地方挖了一條通往墓室的地道,然後順利進入墓室。

進入墓室後,只見兩口漆黑鋥亮的棺材並排著,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打開棺材後,兩人的遺體仍保存完好,李鴻章身上有“一個一”:身穿一件黃色大馬褂,身旁有“四個一”:一副眼鏡、一塊懷錶、一個柺杖、一口寶劍,身下有“兩個七”,七枚按北斗七星形狀擺放的金幣。除此之外,再無他物。

這令開挖人員很是失望。於是,開始查看趙夫人棺木裡的財物。但見趙夫人棺木裡只有“兩個一”,她身上蓋著一床慈禧太后賞賜的陀羅經被,她身邊有一個精緻的小木盒。眾人小心翼翼地打開小木盒,頓時驚呆了,隨及爆發雷鳴般的掌聲,因為他們在裡面發現了兩塊金磚,重達30斤,整出個這麼大的寶貝,眾人能不欣喜若狂嗎。

然而,這兩塊重達30斤的金磚經過專家檢測後,連連搖頭,鑑定的結果大失所望,18個字:金磚不是純黃金所鑄造,而是黃銅鍍造。

也就是說這兩塊30斤重的金磚只是“鍍金銅磚”,並不是值錢寶物。

要知道,作為一個權傾朝野的李鴻章生前擁有眾多財富,肥東人的祖先流傳說:單單磨店鄉群治村那一塊,李鴻章家擁有1000畝田地。合肥的李府所在的一條街,都是李鴻章家的;全國著名古鎮柘皋,當年所有當鋪、店鋪都是李鴻章家的;全國聞名的水陸城市蕪湖,那時候有兩條2里長的大街也是李鴻章家的,享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美稱。同時,慈禧太后專門為其撥付的喪葬費就有5000兩之多。其陪葬品為何卻是兩個很寒酸的鍍銅金磚呢?

有人認為,棺木裡放磚符合肥東的風俗習慣。肥東人老了之後,都會在棺材尾部、也就是腳部那一頭的墳墓裡面,放置兩塊墊腳磚。寓意是子孫可以墊著祖先打下的基礎,在更高的起點上起步、奮進、成功,更容易實現大富大貴。但富可敵國的李鴻章顯然可以以金磚來代替普通的磚,這個說法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還有人認為金塊可能是被盜墓賊調包了,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盜墓賊去盜墓怎麼可能拿東西去偷樑換柱,以假亂真?

當然,更多的人認為,李鴻章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考慮安全,不希望棺材被盜墓賊破壞。所以李鴻章生前一再強調喪事從簡,而其家人也積極遵照執行,並對外一再聲稱墓穴裡沒有陪葬品,因此,其棺木裡才會只放了兩塊“鍍金銅磚”。

當然,真相究竟如何,還是一個待解的謎團,有待相關專家進一步考證。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1901年11月7日,大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屈辱與病痛中含淚閉眼辭世,大清國頓失棟樑,大廈將傾,危在旦夕。1903年,距離庚子年已經事過境遷三年,大清國的人終於騰出手來料理李鴻章的後事。初春的一個早晨,遵李鴻章落葉歸根的遺囑,李鴻章的靈柩自北京出發扶到其合肥老家城東十五里的大興集,那裡有大清朝替李鴻章修建了十六個月陵墓讓他入土為安。


李鴻章的墳墓遵照其遺囑一切從簡。儘管慈禧一再提議厚葬,但李鴻章家屬一再強調李生前遺囑乃一切從簡方才作罷。李鴻章認為,自己生前盡是屈辱,並未對大清朝做過多少利在社稷的事,死後更無顏面厚葬徒增人民負擔。

因為此前李鴻章替滿清背了不少黑鍋,老佛爺擔心其死後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壞,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設上,力求堅固萬無一失。建好後,老佛爺令人當面監督讓人用鐵鍬鐵錘砸不開,炸藥炸不開這才作罷。

時過境遷到1958年,已是李鴻章入土為安的第57年,老佛爺也去了半個世紀,就連大清也亡了的第46年,李鴻章的墓前熙熙攘攘幾十個青年躁動不已,正商量著怎麼把李鴻章墓給掀了。原來當地正要在大興集興建一個鋼鐵廠,李鴻章墓正是在廠址的風口浪尖上,一接到上級清空地皮的指示,本就視李鴻章為賣國賊的一群熱血青年更是蠢蠢欲動,恨不得馬上掀了那墳墓。可是,我們知道,老佛爺是在李鴻章墳墓上下了功夫的。這幫熱血青年愣是用鐵錘砸、鐵鍬掀、炸藥炸那墳墓都紋絲不動,這樣幾十個人來回折騰了十來天卻是白忙活。於是日子久了便有人抖了個激靈,建議在墳墓幾十米開外深挖地道直鑽墳墓底下再魚貫而上這才把李鴻章墳墓鑿穿。



(李鴻章墓被狂熱生產隊破壞)

墓內設有兩具棺材,一是李鴻章,另一是其妻趙小蓮。有人居然將趙小蓮所蓋老佛爺御賜錦被拿回去洗洗自己蓋了。而至於整體陪葬可謂是空空如也,除卻李鴻章所枕一老佛爺所特意打造小巧金枕頭,便只有懷錶、眼鏡、柺杖與自傳一本。

當然,棺旁卻是放著一個精緻木箱子,裡面搬出兩個各30來斤重的金疙瘩,豈料拿去銀行卻是讓人給退了貨,人家說那隻不過是度了一層金的銅疙瘩而已。為什麼以銅充金,至今不得而解。

李鴻章與其夫人的遺骸首先被人順著地道給拖出來,其後他們用炸藥從裡面把整個墳墓給掀上了天,夷為平地。李鴻章遺骸就這樣被人當做遺臭萬年的賣國賊被狂熱份子用繩子綁住拖拉機散盡在合肥的大街小巷與鄉間脊土間。

(生產隊人找來拖拉機破壞李鴻章墓)


不書


李鴻章是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齊名的晚清四大名臣,僅排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之後。

關於李鴻章的財富傢俬,民間素來流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講法,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指合肥人李鴻章搜刮整個大清朝的財富肥了自己。

流言當然有誇張之處,但李鴻章所擔任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位,掌管清朝政治心臟北京城的京畿重地,且清政府為加強海防,不惜投入鉅額財政款項打造北洋艦隊,這在當時可都是富得流油的肥缺。

從這層意義上講,李鴻章的確有調動清政府國家財政的影響力,也有吃拿卡要的職務之便。對他來說,錢就是個數字而已。

當時的老百姓對官場的印象是十官九貪,李鴻章守著這麼一座大金山而不搞點小動作,擱哪裡都是沒有人會相信。

而從對李鴻章與夫人趙小蓮合葬墓的發掘情形來看,陪葬在墓中的兩塊重達30斤的大金磚,似乎就是李鴻章聚斂財富難以抵賴的鐵證。

然而經過後期人們的仔細鑑定,這兩塊所謂的“金磚”,其實只是拿黃銅做成的陪葬品,儘管表明金光閃閃像極了黃金,但根本值不了幾個錢,做成金磚的模樣,估計是拿來到陰曹地府“蒙鬼”開路用的。

其餘的陪葬品,除了隨身穿著的象徵政治地位的黃馬褂,就是一些眼睛、柺杖、寶劍等李鴻章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最值錢的無非是散佈在遺體旁,7枚按照殮葬習俗擺放成北斗七星模樣的金幣。

以李鴻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地位,卻陪葬著如此寒酸的物品,當真是出人意料。

經此一事,或許我們應該站在人性複雜的角度,重新探究一番這位經歷曲折、身前身後評價都十分富有爭議的矛盾人物李鴻章了。

李鴻章的出道起點,最早還要追溯到他在曾國藩的湘軍帳下當幕僚階段。

軍旅生涯的鍛鍊對李鴻章來說,可謂是打下了他日後執掌清政府軍政大權顯貴生涯的基礎,更何況為他言傳身教的,還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李鴻章身上那股子痞子腔和慵懶散的性情,幾乎都是在曾國藩的督導下才得以改正。

等到曾國藩放手讓他回鄉組建淮軍,李鴻章至此得到了獨立發展勢力的千載良機。

成型的淮軍趕赴上海戰場,與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人馬反覆鏖戰,最終使李鴻章以戰功取得了在晚清政壇的一席之地。接下去的洋務運動,李鴻章又一力承攬建設北洋艦隊、拱衛清政府海防的重任。

憑藉手頭的淮軍和北洋艦隊,從朝鮮半島至東三省、京畿直隸、山東半島一帶,幾乎都是李鴻章的“私人地盤”。以至於整場中日甲午戰爭,也有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的說法。

但舉足輕重的地位背後,卻也將李鴻章推上了政壇的風口浪尖,晚清後半段的屈辱外交史,幾乎都充斥著李鴻章的身影,使其不可避免地承擔著無數的罵名。

據統計,李鴻章一生代表清政府,對外簽訂了大約30來個不平等條約。尤其《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他窮盡一生精力搞的洋務運動和北洋海軍,頃刻間化作泡影。

接下去的《辛丑條約》,更是壓垮李鴻章的最後一根稻草。條約簽訂後,李鴻章也走完了他曲折複雜的一生。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梁啟超評價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感嘆這位晚清名臣終究沒能走出時代侷限,為清政府盡心竭力愚忠的同時,也辜負了他治軍、理政方面的才學。

其實就連李鴻章本人,也看清了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只不過是個“裱糊匠”為清政府打點出一幅光鮮的外表罷了。平時還是擺在那裡唬唬人,真要趕上颳風下雨的壞天氣(甲午戰爭),立馬就牆塌屋毀了。


劇透歷史


墓中發現的兩塊金磚其實根本不是純金的,只是鍍金的銅塊而已,所以送去專家鑑定以後,專家才會連連搖頭。

至於鍍金銅塊存在的具體原因,我們往下看:


李鴻章好壞論定


李鴻章是近代名臣之一,關於他的評價,到如今也是眾說紛紜,忠奸善惡,還是沒有得出一個定論。

說他壞的人,認為他承擔著朝廷和國民的信任,卻沒有把清朝帶向好的方向,沒有清除掉環繞的外敵,沒有改變半殖民地的現實,反而是接二連三的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近半個世紀的不平等條約幾乎都和李鴻章有關,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辛丑條約,喪權辱國到達了巔峰,對他的罵聲也到了巔峰。

民眾自然沒有什麼深遠的眼光,在他們眼中,這條約是誰簽訂的,罪名就應該怪罪到誰頭上。

然而實際上,真的怪得到李鴻章嗎?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也是他的好友,他從曾國藩那裡學到的是儒家做人的道理,是向西方學習的眼光。

只是一個談判家的背後,是需要至少相對等的籌碼來支持他談判的。

沒有籌碼的談判,只能是屈辱。

墓被髮掘的背後


李鴻章祖籍安徽合肥,死後落葉歸根,按照當地的習俗夫妻合葬。墓裡也並沒有貴重的陪葬物,只是一些生平用的隨身物件,眼睛,柺杖,幾枚清朝的硬幣,還有一本生前寫的自傳罷了。

這樣的一座墓,想來是沒有什麼被盜墓賊光顧的理由,它之所以被挖開,還是要歸結於民眾的憤怒。 有氣沒地方撒,找外國人吧,他們都拿著槍,又打不過,就只好拿沒有還手能力的死人出氣了。

李鴻章死後,傳出了《辛丑條約》簽訂的消息,民眾的憤怒達到了頂點,出於洩憤的目的,將李鴻章的墳墓挖掘了開來。 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場,不由讓人一生長嘆。


下面再說他的墓


李鴻章選擇葬在了離家鄉不願的大興集,而沒有直接葬在家鄉,這其中也有一個原因。 大興集是史上名臣包拯的墓葬所在地,李鴻章選址選在這裡,也帶了一層想要和包拯並肩的希冀吧。

他的墓葬很簡單,這個當然也不是因為他囊中羞澀,身為清朝名臣,自然會提供資源給他一個光耀的葬禮。 而他選擇了一切從簡,也有著做聖人,做賢臣的想法。

按照家鄉的習俗,墓葬中需要安放兩塊墊腳磚,寓意作為子孫兄弟的墊腳磚,讓整個家族繼續光大下去。 一般人的墓裡大概就是放兩塊普通的磚頭,李鴻章作為名聲和地位在當地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墊腳磚的規格高一點似乎也合情合理。

而銅塊之所以要鍍金呢,也不是因為他虛榮。如果真的追求門面,完全可以來一個風光大葬,或者乾脆換成純金的。

鍍金的意思,大概就是嫌棄銅塊的光澤不那麼閃耀,希望墊腳磚是金光閃閃的,幫助後來的家族子弟更好的光宗耀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