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說“不愛黃袍愛戰袍”呢?

鐵男春秋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在中華大地,封建王朝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在那時,無疑是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人人都想坐上龍椅享受天倫之樂,當然那種福氣也不是誰都有的。歷史的車輪隨著朝代更替滾滾向前,皇位上的人也不斷在變化,每一個皇帝在位時做的種種事蹟留在歲月中供後人評說。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了,歷史上,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明爭暗鬥的事太多了,大家追劇讀書也看到過很多。不過這位皇帝的皇位繼承之路就很順利,他是明孝宗的嫡長子,並且風水大師說他的生日和生辰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相似之處,是大富大貴之命。因此,我們這位主人公在出生不到半年就被封為了皇太子。而且朱厚照兄弟姐妹很少,只有一個弟弟。而且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英年早逝,選擇皇位繼承人時朱厚照的弟弟只有兩歲,因此沒人和他搶,也沒人敢搶。毫無疑問就成了皇上,在未滿十五歲時就坐上了龍椅。

歸功於朱厚照的皇位繼承之路像開掛了一樣異常順利,而且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年幼就成了皇上。對人情世故當然不是很瞭解,不像現在的小孩子都非常早熟,所以他就以為這個皇位就是他的,沒人能撼動。所以對這個位置的態度與其他皇上不同。他不會猜忌身邊人,也不在乎同時擔任其他職位。

據史書記載,朱厚照生來就比較淘氣、貪玩,因為他的嫡長子身份和生日生辰神秘因素的加持,明孝宗對他非常重視,想把自己兒子培養成像祖先朱元璋一樣文武雙全、體恤百姓的好皇帝。這樣,死後也對明朝有個交代。因此,朱厚照自幼習武,對騎射都變得尤為擅長。所以,他有朝一日就特別想率兵打仗,南征北戰。

朱厚照繼位後,上陣殺敵的想法就變得更強烈了,於是他為了顯示與別人的不同,下了一道聖旨,把自己封為了一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也就是總兵官。這樣就有權力掌管兵馬,也可以親自帶兵出征了。

公元1517年,蒙古帶領軍隊來犯,聽到消息,年少輕狂的明武宗不顧大臣們的勸說,真的穿上了戰袍奔赴了戰場。他帶領8萬軍隊與對方的5萬軍隊進行了戰鬥。根據《武宗實錄》記載,此次會戰進行了一天一夜,而雙方陣亡數都只有兩位數。戰況不知真假,但朱厚照率兵打仗可以從書中求證。

後人對明武宗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昏君,不務正業,也有人說他雖然貪玩,但沒有耽誤朝中要事。不過這位皇帝生平確實比較有趣,也正因為,他生性好動、自幼習武,皇位繼承一帆風順,他才說出了“不愛黃袍愛戰袍”這句話。

你覺得明武宗是不是昏君呢?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說出自己的想法。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代皇帝中的“負面典型”,清代經常拿朱厚照來教育子弟,事實上,朱厚照固然有錯,但也並非那麼不堪。

史料記載:

“弘治五年,立為皇太子。性聰穎,好騎射。”

朱厚照頭腦機敏,喜歡騎射,也就是說朱厚照最起碼精神正常,身體健康。在眾人的印象中,朱厚照是位荒淫無度的皇帝,沉迷酒色無法自拔,還刻意建造“豹房”等娛樂場所,實在難以稱為稱職皇帝。

而朱厚照沒有兒子的問題實在是蹊蹺,如果身體沒有其他問題,為何沒有兒子?

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朱厚照被嚴重抹黑,第二就是朱厚照有隱疾。另外,朱厚照的后妃數量很少,能查到的也只有五六個,而朱元璋有記錄的后妃就有二十多個,朱棣也有二十多個。

朱厚照跟他父親當然是比不了,只有孝靜夏皇后、德妃吳氏、賢妃沈氏等少數五六個,有可能紈絝的朱厚照是被人醜化了。朱厚照寵信奸佞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比如劉瑾、江彬、錢寧,史書上說是:

“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

除此之外,朱厚照最大的愛好便是巡邊和帶兵。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照化妝成平民,跑出了皇宮,這在封建禮教面前就有些不成體統了。堂堂皇帝陛下偷摸跑出宮,還要去邊防重地,當時韃靼小王子經常犯邊,所以邊防緊張,朱厚照跑到邊境線也是十分不安全的。

內閣大臣們追了出來,但朱厚照執意不從,等到了宣府朱厚照乾脆不走了,還自封了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由此可見,朱厚照的身上還流著尚武的血液,很多人認為朱厚照巡邊只是為了玩鬧,但朱厚照真的調兵遣將指揮對敵作戰。

史料記載:

“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這次朱厚照體會了什麼叫金戈鐵馬,雙方總兵力大概十萬人,戰鬥在應州持續了五天,在朱厚照的合理調配下,明軍取勝,韃靼被迫退兵。

朱厚照並非無能之輩,他有統兵的才能,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可能會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將。而朱厚照能在宣府常駐,邊防重鎮的條件和皇宮當然無法可比,可見他也並不是一個只知養尊處優的紈絝子弟。那麼為何朱厚照不喜待在皇宮,而喜好戰火與干戈?

一是跟明孝宗嬌生慣養有關:

明孝宗朱佑樘是朱厚照的父親,也是明代最完美的帝王,他勤政恭儉、勵精圖治、開放言路,後宮只有孝康張皇后一人,次子早夭,僅有朱厚照一個兒子。

朱佑樘的童年並不幸福,礙於朱見深的軟弱和萬貴妃的強勢,朱佑樘在死亡的陰影下,吃著百家飯長大。正是之前的經歷,讓朱佑樘對兒子朱厚照極其疼愛,太子府中的侍從很多,另外宦官也有不少,這也給之後的宦官亂政創造了條件。

在朱佑樘彌留之際,把劉健等幾位重臣叫到病榻之前,對大臣們說:

“朕蒙皇考厚恩,選張氏為皇后,生東宮,今十五歲矣,尚未選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禮部舉行。”

人到了這般時候,他最擔心仍是兒子,朱厚照當時尚未選婚,朱佑樘囑咐閣臣安排選婚事宜。

最後朱佑樘對大臣們道:

“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令主。”

由此得見,朱厚照的確是偏愛玩樂,常規來講,楊廷和作為朱厚照老師,加之皇家豐富的教育資源,朱厚照的學識還是可以保證的。

奈何朱佑樘太過勤政,疏於對太子的管控,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況且還沒有其他競爭者。所以朱厚照的玩心便一發不可收拾,舞刀弄槍、行軍打仗就成為朱厚照的重點愛好。

二是性格因素:

朱厚照好動不好靜,讓他安靜聽老師講課可能比較困難,但要說起娛樂項目,可謂花樣百出、數不勝數。就好比我們現在的職業規劃,有的人適合做銷售工作、公關類工作,而有的人則適合做技術研發、機械設計。

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命運,朱佑樘是位中規中矩、恪盡職守的皇帝,不過以朱厚照的性格,無法走朱佑樘的老路。當然在老爹的影響下,朱厚照還是有原則和底線的,否則他的昏君之名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質疑。

單單在皇宮中吃喝玩樂,是無法滿足朱厚照的,對於朱厚照來說,皇宮就好像一個囚籠,而他就是那個囚籠裡的鳥。鳥最渴望的是廣闊的天空,而並非狹窄的籠子。於是朱厚照要想方設法出去玩。

正德十二年八月一日,朱厚照跑出了京城,並非光明正大,而是化妝改扮,梁儲、蔣冕幾位閣臣都親自追了出來,一直追到了居庸關,被御史擋在門外,才只得悻悻而歸。八月二十三日,朱厚照再次跑了出來,這回他出了居庸關,到達宣府,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三番五次偷溜出皇宮,一方面看出朱厚照的確貪玩、喜歡軍營和刀槍,另一方面,朱厚照也考慮到止損問題,他也不想把事情搞得太糟,

三是有恪盡職守的大臣們做後盾:

朱厚照之所以敢出去玩,主要是朝廷內有堅強的後盾,比如劉健、李東陽、謝遷、楊廷和、楊一清等人。孝宗皇帝的輔臣們絕非等閒之輩,正是有他們坐鎮,孝宗皇帝才能安心離開,朱厚照才能開心地玩耍。

史料記載:

“武宗嗣位,健等釐諸弊政,凡孝宗所欲興罷者,悉以遺詔行之。”

朱厚照即位後,劉健主持大局,梳理時政弊端加以廢黜,凡是孝宗要求的政策皆以遺詔形式執行。當時朱厚照已經和劉瑾等宦官打成一片,整日沉迷娛樂之中,耽誤了不少政務。劉健強烈要求朱厚照,要勤於政務、認真學習,雖然朱厚照不予理會,但劉健等大臣並沒有妥協,面對劉瑾的威脅,同樣如此。

正德七年,李東陽辭官後,楊廷和接任內閣首輔,從此楊廷和就成為了明帝國的股肱之臣。楊廷和上疏皇帝上朝,要皇帝親自去祖廟祭祀,要皇帝每日參加經筵,減少不必要的工程,收縮過多的兵力,削減繁雜的事項,條條切中要害。

這些建議朱厚照可能有的聽有的不聽,但朱厚照明白,如果沒有楊廷和等人治理國家,他這個皇帝也就沒法做了。就連楊廷和丁憂,朱厚照都不答應,楊廷和多次申請,朱厚照才勉強答應。

朱厚照貪玩是真,那是因為有一概大臣們為國家效力,就算朱厚照不在京城,朝廷照樣可以正常運轉。如果沒有這幫文官坐鎮,朱厚照的玩心應該會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朱厚照有錯在先,不過也不算罪大惡極,假若朱厚照能謹儉有度,只有一般帝王的操守,也就不會遭人詬病了。

至於有人說他“不愛黃袍愛戰袍”,這未免太偏頗了,或許這兩樣他都愛吧!


楊角風發作


明武宗是明朝皇帝中一個爭議比較大的人物,因為他不符合任何古代聖賢明君的條件,不僅不符合,甚至是有一點昏庸。

但是誰又能懂明武宗?我想他更希望自己出身在一個武人家庭,而不是皇家,這樣他就不必要去做皇帝,而是能上陣殺敵了。

朱厚照:不愛皇袍愛戰袍的古怪皇帝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15歲時繼皇帝位,在位十六年,31歲時就因病去世。

朱厚照是比較幸運的。

他的父親就是開創了“弘治中興”的明孝宗朱祐橖,朱祐樘作為明朝數一數二的賢明皇帝,在位以來勤勤懇懇、勵精圖治,而且這位弘治皇帝與別的皇帝三宮六院不同,他只寵愛一人,就是朱厚照的母親:張皇后。

古代並沒有法律規定“一夫一妻制”,普通的達官貴人都有三妻四妾,何況皇帝乎。但朱祐橖不同,他只寵愛過張皇后,而張皇后為他產下兩個兒子,其中次子早夭,所以弘治皇帝的子嗣就只有一個,那便是後來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所以朱祐橖對這個唯一的兒子非常寵愛,從小就陪在身邊言傳身教,而朱厚照也註定會成為帝國將來的統治者,明朝的皇帝。

不過這位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朱厚照沒有任何威脅,也沒有任何顧慮,所以在他成為皇帝后,他便一直在玩,無憂無慮的玩。

除了做皇帝這件事情他不太喜歡外,其他所有好玩的事情他都有興趣去幹。這或許就是一種悲哀,有些人窮其一生,甚至不惜冒著掉腦袋的風險,通過武力造反也要搏一搏,但有些人不太想當,卻能輕而易舉的成為皇帝。

所以朱厚照當上了皇帝,在散去父親去世所帶來的悲傷之後,明武宗便開始了他荒誕的人生。

開始他只是停止參加明孝宗時經常舉行的經筵(座談會),然後他開始時不時的拒上早朝。群臣雖然不想看見這種事,但也沒有辦法,只求明武宗不要玩得太過分。

但朱厚照接下來的行為讓眾大臣跌破眼鏡。

他竟然在外尋花問柳、強搶民女,甚至是有夫之婦!

這些也就罷了,雖然有損皇室體統,但畢竟很安全。不過在朱厚照前往邊境後,他們才知道這位貪玩的皇帝原來最愛的是行軍打仗。

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顏叩關來襲。朱厚照大為興奮,火速回京佈置親征。

但群臣此時的反應很大,沒有人能忘記七十年前的“土木堡之變”,上皇被俘,舉朝同悲,而明朝也差點因此亡國。所以他們堅決反對皇帝親征。

但誰又能大過皇帝的意志呢,朱厚照還是去了,敵方是蒙古王子伯顏。據說武宗在軍期間,與士兵同吃同住,極大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而且朱厚照指揮得當,數次親自領兵求援,甚至親手斬殺敵兵一名,而此戰大獲全勝,史稱:應州大捷。

但是在後來的記載中,這次戰役不過死傷十餘人,且明武宗沒有親手斬殺一名敵兵。

這個說法在我看來是極不準確的,兩方加起來十幾萬人的大戰,怎麼可能才死傷十幾個人,難道是走過場嗎?而且按照明武宗的述說,他是極有可能親手斬殺一名敵方士兵的。而記錄的不實,或許就是為了掩蓋明武宗的光輝吧。

總的來說,明武宗一生荒誕不經,寵信八虎,就是明武宗寵信的八個太監,其中以劉瑾最為臭名昭著。但總的來看,明武宗並沒有犯什麼大錯誤,他所有的行為不過是好玩而已。

  • 雖然他寵信劉瑾

但是在劉瑾威脅到國家根本時,朱厚照也能反應過來,立馬誅殺劉瑾,這也就是“武宗彈指誅劉瑾。”

  • 雖然他無心朝政

無心朝政不代表他不管朝政,即使明武宗在宣府時期(明朝軍事重鎮),他也要求將每日的奏摺送到宣府,以供他批閱。

  • 雖然他荒誕不經

正德一朝還是有很多的賢臣,李東陽、楊廷和、楊一清、王陽明等人就是如此。朱厚照行事雖然荒誕,但是他卻知道誰是國家需要的人。

明武宗昏庸嗎?

昏庸

明武宗真的昏庸嗎?

好像也沒那麼昏庸

正德時期,浙江錢塘發生一起命案,死者身中五刀,且刀刀致命,然後錢塘縣令卻判其屬自殺行為。

刑部認為此事有蹊蹺,於是發回重審,但杭州府仍以自殺上報,最後此案傳到明武宗那裡。

諸位可知道明武宗是如何說?

明武宗瞭解案情後勃然大怒:“豈有身中五刀自斃者?欲將朕比晉惠乎?”於是嚴旨徹查杭州知府及錢塘縣令,最終查明兇手乃錢塘縣令妻侄也。

晉惠就是春秋晉國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公,從此可見明武宗是極有智慧的。但觀其往日行事,卻又與此不同。總結講,他只是不願搭理而已,但誰也別想愚弄他。

明武宗死前說了這樣一番話:“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

意思是說,我的病治不好了。將我的意思轉達給皇太后。國家的大事,跟大臣商量著處理。以前發生的事,都是我的錯。跟你們沒有關係,也不是你們所能預防的。

看到這番話,諸位可還認為明武宗是昏君否?


他知道自己所幹的事情是群臣阻擋不了的,所以他說了這番話。

他也知道自己能夠玩樂一生的基礎在於他是皇帝,所以在親信劉瑾觸及國家利益時,他也能毫不猶豫的誅殺劉瑾。

朱厚照並不是“不愛皇袍愛武袍”,他只是不願受到這身衣服所帶來的束縛。

就如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中評價朱厚照的那句話:

他是一個好人,但他不是一位好皇帝。


【end】


無古無今


“不愛皇袍愛戰袍”是指明武宗朱厚照生性豪放,喜歡戶外活動及策馬征戰,而不喜歡被“禁錮”在皇宮過安穩的日子。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505年-1521年在位,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朱厚照從小就機智聰穎,特別喜歡騎射。在馬背上的經歷也養成了他行事雷厲風行、做事果斷的性格。即位後他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時都極有自己的主見。譬如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平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除了這些,還多次賑災免賦。

朱厚照慧眼識人、知人善用,在位期間,朝廷擁有不少的賢良人才。他還英姿勃發地帶兵上戰場,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

在指揮應州戰役時,朱厚照沒有要求特殊待遇,並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奮勇殺敵,大大地鼓舞了士氣。這次戰役,也表現出了他的真才實學,並非荒誕無稽的平庸之輩。

另一方面,朱厚照喜好玩樂,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是實情,但是在抵禦邊寇大事上,他從不怠慢。為人也心地善良,平易近人。至於評價他“荒淫無道”“冷酷暴力”,其實是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 史料的加工

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後,繼位為帝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以藩王入大統的堂弟明世宗。在這種情況下,後朝通常都會貶抑前朝以凸顯繼位天子的聖明。因此,明世宗在《明實錄》的編撰中,讓史官無中生有,甚至把"八虎"及江彬等魚肉鄉里的惡行,全都記到了武宗的賬上,使得武宗皇帝的“荒唐”“暴戾”被天下人所知。

  • 史書記載衝突

在史書中也常常出現明顯的矛盾。而孰真孰假,則需要史學家們仔細甄別。

比如:

在《武宗實錄》正德十四年載,刑部主事汪金上疏諫武宗飲酒過量,疏後附有史臣的一段話:"上嗜飲,常以杯杓自隨,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權亂政,又常預備瓶罌,當其既醉而醒,又每以進。或未溫,也輒冷飲之,終日酣酗,其顛倒迷亂,實以此故。"從這記錄來看明武宗簡直是個酒徒、醉漢。

而在《明實錄》中,記載武宗巡視西北邊沿途行軍時:"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數千裡,上乘馬,腰弓矢,衝風雪,備歷險厄,有司具輦以隨,也不御。閹寺從者多病憊弗支,而上不以為勞也。"

像這兩種明顯矛盾的記錄不在少數,因此即便在史料中亦有真有假,需要結合更多的史實來分析朱厚照的一生。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31歲的明武宗朱厚照不慎落水後病入骨髓,不久後便嘔血而亡。共在位16年,葬於康陵。


名人史海觀心閣


在封建社會,做皇帝是多少人的夢想!多少英雄豪傑,綠林赤眉,竊國大盜,競相折腰摧戟,甚至冒九族滅門之險,也要爭做皇帝。偏偏有人貴在帝位,卻大放雷言四出――皇帝二字,有什麼好處,朕卻偏要自稱總兵官(即現在的三軍總司令)。

放著皇帝不做,卻要做三軍總司令,此人就是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史稱明武宗。武宗是明孝宗朱祜樘的獨生子,從小深受過分的溺愛,而且沒有兄弟姐妹與其爭寵、爭當太子的擔憂,同時明孝宗早亡,武宗十五歲未滿卻得繼承大位,所以,對這個輕易而得的皇位,其根本不以為懷。武宗繼位後,竟產生了親自上陣殺敵,與敵人在真正的戰場上真正廝殺的想法。

如何才師出有名呢?同時可能也是為了實現幼時的“英雄”夢,武宗於是有了前面的一通“雷語”。武宗還是一個言出即行的人,言罷果真立馬下旨,封自己一個“總兵官”。為了顯示與別的“總兵官”不同,他在自己“總兵官”頭銜的前面,特意加上了“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九個字,顯得威風十足。據說他自己也因此“發明創造”,而得意洋洋了好一會。

武宗真的披掛上陣,親手斬殺了一名入侵的韃靼人,並嚇退了全部入侵的韃靼外寇。此役之後,武宗據功加封自己為“鎮國公”、“太師”,卻從未提出封自己為皇帝!

可見,他這句雷語卻也是真實的肺腑之言。

只是,令人費解的是,史書上記載該戰的戰績僅是:斬敵首十六級,明朝軍隊卻死傷了數百人!





詩雨花魂


明武宗朱厚照,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貪玩誤國,不愛黃袍愛戰袍這是他玩興中的一種。他的所作所為,絕對離不開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宦官投其所好,皇帝不貪玩,他們又如何專權呀。

朱厚照15歲即位,開始他的帝王生涯,本來自小特別聰明,非常喜愛新鮮有活力的事物,登基後又寵信了宦官劉瑾等人。

而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宦官,引導著皇帝如何玩的盡興,想盡所有方法只為讓朱厚照放權給他們,還仗著皇帝的寵信做事對人非常兇狠,所以有“八虎”之稱號。

當時,朝臣章奏先要把副本拿給劉瑾,然後正本交通政司轉達皇帝,至於皇帝的特赦通通交由宦官。這幾個宦官不僅掌握了朝廷機密,還大膽到對朝廷文書進行竄改,以此達到把持朝政的目的。

劉瑾用各種辦法引誘朱厚照一心玩樂,自己乘機竊取大權,他用酷刑、殺戮、革職去打擊內外臣僚,並且肆無忌憚的公開受賄。比如,地方官員若想見到皇帝,必須給劉瑾交錢方可,至少要銀二萬兩。

當時在正式司法系統以外,還有三個直屬偵緝機構。一個是錦衣衛,這是朱元璋設立的;一個是東廠,明太祖時期設立的,權利大於錦衣衛;一個是西廠,明憲宗時期設立的,活動範圍可及全國各地,權力又在東廠之上。

宦官劉瑾還設立了個內行廠,由他直接指揮,監視東西兩廠,可見朱厚照寵信宦官到哪種程度,完全由宦官說了就算。

多行不義必自斃,劉瑾因謀反遭處死。朱厚照又寵信了一名叫江彬的武官。這個人原是明朝邊將,曾隨軍與韃靼打仗,後受到朱厚照的召見,皇帝喜愛其強壯勇悍,準他出入豹房伴在身邊。

江彬多次鼓動朱厚照離開京城到西北遊興,吹噓邊軍如何英勇善戰,替明武宗勾畫出一幅草原勇士的美圖。

朱厚照聽信了江彬的話,多次離開京城,到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取樂。有一次,他離開京城到駐地遇警,打退了後卻讓朱厚照得意起來,認為是自己的戰績,還自稱“威武大將軍”。

一五一九年,寧王宸濠謀反,攻下南康、九江等地。朱厚照以“威武大將軍”的身份,脫下黃袍披上戰袍,率師南下平定叛亂去了,他這滿滿的戰鬥激情是誰點燃的呢?

所以,朱厚照去世,江彬就遭處死的下場。雖然朱厚照自身酷愛作戰,當個戰場上的梟雄,可這若無旁人起勁煽動,不愛黃袍愛戰袍的事不也會讓朱厚照嚮往吧。


果笑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朱厚照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 即位後史書上出現兩極評價,一方說他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所以說他又是一個好的將領。

另一方面說他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但武宗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歷史學家對此頗有分歧,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武宗只不過只是喜歡玩樂,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從其所指揮的應州大捷來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於豹房,享年三十一歲,在位十六年,廟號武宗,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於康陵。

武宗在內心裡仰慕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武功,盼望著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立下赫赫軍功。


花開水不流


弘治十七年,經過明孝宗和李東陽、謝遷、劉健幾位大學士治理之後,明朝再次輝煌,史稱“弘治中興”,當時全國田賦有一千八百九十八萬石。

正德五年,劉瑾被凌遲處死,這五年,劉瑾把國家折騰成什麼樣我們暫且不論,我們看成果,當時全國田賦達二千二百一十六萬石。正德十五年,還是這個數。

這意味著,在正德皇帝執政期間,國家的稅收比孝宗時的弘治中興高出了近五百萬。這是什麼概念,一個被人罵成荒淫之君的君主在其主政期間竟然沒有使國家退步,還讓國力進步了許多,完全不符合邏輯。其實正德只是貪玩而已,父親管的太嚴,一直被教導如何做明君,結果人逆反心理特重,待孝宗一死,無人可管他,也就開始“為所欲為”了。

不過貪玩之外,人家也是非常牛掰的。自己帶兵去打蒙古人,殺王瑾的命令就是他下的,還有一位神一樣的人物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所以說明孝宗絕非後人所想的那樣,也許他確實做了很多荒淫的事,但是對於國家的治理上,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不堪。不是一個好同志,也不是一個壞同志


愛喝碳酸飲料的啤酒


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不愛黃袍愛戰袍”到什麼程度呢,他竟然給自己封了個將軍的官職,專門用於打仗用的身份。

給自己封將軍

朱厚照他繼位的時候只有十五歲,年紀小特別貪玩,由於皇帝的身份加持,可以玩的東西特別多。朱厚照他愛好打仗,就冊封一個叫朱壽的人為鎮國公,府邸是鎮國府,大臣們都懵了,這個朱壽是誰啊。後來才搞清楚,這個朱壽就是皇帝朱厚照本人。皇帝給自己封官,這也是非常奇葩的事了。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的存在,皇帝貪玩,喜歡打仗也並沒有影響到國事。

御駕親征

正德皇帝朱厚章並不是個庸才,他也是非常有軍事才能的。正德十二年,蒙古的伯顏攻打明朝邊關,朱厚照得到這個消息聽到這件事,心情非常激動,認為這是自己大展身手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於是朱厚照決定親征,由於“土木堡事變”的先例,這讓大臣們心驚膽戰,怕皇帝出征再出什麼閃失。但是朱厚照可不管那麼許多,身為皇帝還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就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出征了,他在戰場上不光是指揮戰鬥,還親自斬殺敵軍,可以說是過足了癮,出盡了風頭,最後勝利歸來,身為皇帝的朱厚章心滿意足。

更奇葩的一件事

寧王造反,結果很快就被王陽明平定了。朱厚照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生氣,堅持認為是王陽明搶了自己的風頭,肺都快氣炸了,因為這本來是自己發揮軍事才能的好機會的,卻被王陽明給破壞了。

於是朱厚照下令在南京釋放寧王,這讓大臣們不樂意了,尤其是王陽明。但是架不住朱厚照是皇帝呢,朱厚照他自己帶著幾萬人到南京又抓了一次寧王朱宸濠,把功勞安在了自己的另一個身份“朱壽”身上。

那麼為什麼朱厚照要這麼做呢,真的只是貪玩嗎?

前朝皇帝遭遇“土木堡事變”讓老朱家顏面掃地,朱厚照年輕氣盛,一心想要找回自己的場子,所以堅持自己出徵打仗,讓別人看看明朝的強大,也讓外邦人知道明朝皇帝的實力。

至於為什麼非要放寧王,重新再抓一次,也不光是貪玩,更多的是,震懾其餘的藩王,讓其他的藩王看到皇帝的能力,以免也生異心。

以上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不愛黃袍愛戰袍的真正理由。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採納!


海賊說歷史


朱厚照是我很敬佩的一個人,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皇帝,因為作為皇帝他簡直爛透了。

這世界上如果有不願意當皇帝的人應該就是他了,

他想要的是自由,帝王之位卻束縛著他,他想做的事情都會被大臣阻攔,

因為他想做的事情並不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

正德九年正月乾清宮的大火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場煙花表演,

他我行我素,不受大臣辭官的威脅,讓大臣無可奈何,

他不留戀象徵著權力和地位的紫禁城和帝王之位,

豹房和鎮國府是他快樂的小天地,於是離開了紫禁城,

他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親征蒙古,土木堡之變早已拋諸腦後,

他率大軍南巡為平定寧王之亂,只為在征戰中尋求樂趣,

早已被王陽明擒獲的寧王差點被他放走只因為想親自平定叛亂,

後來他死了,他以皇帝的身份死了,但我想他應該更希望以一個自由人的身份死亡。

他的一生,

是放蕩不羈的一生,

是對抗傳統的一生,

是遊戲人間的一生,

是追求自由的一生!

他不需要緬懷,因為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但他可以被一些人欽佩,

他像一個瘋子,很多人本就是想做一個這樣的瘋子,

如果可以選擇,他也許不會生在帝王家,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