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裡孫臏為何想去魏國?

qzuser21303


戰國時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這一時期各路諸侯國混戰大量的謀士得到了重用。孫臏就是這一時期的兵法家,他曾與魏國的將軍龐涓同拜鬼谷子手下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出師做了魏國的大將軍,而孫臏還是為一介草民。

為什麼孫臏會想到魏國去呢?

孫臏去魏國是龐涓騙取孫臏利用了同門的身份取得了孫臏的信任,龐涓給孫臏寫信要把孫臏推薦給魏王,給予孫臏很高的官職。孫臏出山到了魏國後確實見到了魏王,魏王起初對孫臏也是很欣賞,孫臏為魏王治理國家出了不少計策。魏王一度想立孫臏為軍師,正是因為孫臏太過耀眼了。龐涓才後悔把孫臏給引薦給魏王了,擔心孫臏會取代自己的位置,龐涓不得已對孫臏下了黑手。後來孫臏藉助齊國大使逃離魏國。最後在邯鄲之戰中,孫臏設計打敗了龐涓。


雲采薇


要出仕就算名氣很大,也是需要名人引薦的,沒人引薦運氣好的也要從基層幹起,當時的情況是沒有功勞憑什麼身居高位。


就算老大要用你,其他的門客、大臣三天一個小投訴,五天一個大差評,保準你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要從軍事家、政治家轉行成為一個詩人,“懷才不遇兮雲飛揚,壯士一去兮淚汪汪。”

老話說得好啊,有便宜不佔那是王八蛋,有後門不走那是有點醜(後面一句是我自己加的,為了押韻,大家湊合著聽吧。)


況且還有獵頭直接發出邀請函,而且這個獵頭還是原來的同學。老話又說得好啊,什麼叫死黨?


死黨就是一起扛過槍、一起下過鄉、一起同過窗、一起爬過牆、一起開過襠、、一起分過贓、一起嫖過……


雖然當時沒有槍,也不下鄉,爬牆、開襠估計人家也沒幹過,那畢竟一起同過窗嘛,都是師兄弟嗎,結果就被死黨弄殘了嘛。


再說回走後門吧,大家可以想想有人跟你說,“我是世界五十強企業的高管,我跟老大說了,你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你來了咱們兄弟兩個一起幹,以後的銀子、票子大大的。保證你可以一展所長,你來了我直接舉薦你做高管,妥妥的。”

“歐了。”孫臏放下手機之後,心裡想:“龐涓原來學習也沒我好,長的也沒有我帥,瞧他長的跟吳鎮宇似的,雖然我長的有點像孫紅雷。”孫臏摸了下鬍子思索道:“好像吳鎮宇比孫紅雷要shuai吧,不管了。反正我最帥我最帥了。”


孫臏一邊打包一邊整理思緒:“1.我有大才,可真知我者龐涓也;2.魏國當世已經通過改革成為了世界前三強企業,很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強企業,只有這種企業才符合我的身份;3.龐涓是我的學弟,通過這層關係,進企業我就會被重用。4.龐涓學習不如我,他都可以身居高職,我進公司以後好好工作,一定可以成為CEO,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貝貝(baby)。”孫臏想完兩眼懷春,這麼厲害,那還不走,趕緊的,走起。

科普一下,孫臏原名孫伯靈,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因為受了臏刑,而被人稱為孫臏,臏刑一說是斷足;一說是剔掉膝蓋骨。因為髕骨指的就是膝蓋。古人稱老師或是特別有學問的人為“子”,例如孔子、孟子。


孫子原名孫武,是春秋時期的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其實是孫武所做,所以也可以叫《孫武兵法》。


據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代,看來基因這東西還是挺厲害的。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雖然有點像罵人,但就是這樣。


感謝大家,對歷史比較感興趣,以後也會以通俗、活潑、搞笑的形式做描述,謝謝大家的支持。


賽V半仙


魏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變法圖強的國家。

變革,帶來機遇。有遠見卓識和魄力的人才,肯定是哪裡有發展的機會就往哪裡去。這個今天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都去北上廣深的道理是一樣的。

孫臏出山的時候,魏國已經通過變法強盛起來了,與當時國力最強大的齊國摩擦不斷。

兩國交鋒,拼的就是綜合國力。於是天下英才,不是去魏國,就是去齊國。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通過黃蓉之口引用了前人的一首詩,流傳甚廣。詩中有句:“當時尚有周天子,何是紛紛說魏齊”。就概括了當時的這種社會現象。

此時孫臏的師兄商鞅,師弟龐涓都在魏國發展,而“最親最親的”親師弟龐涓不但在魏董事長面前大力推薦自己,還給自己唱了一首歌:“親愛的師兄你快過來,快過來,快過來……”

孫臏被深深地感動了,就去了魏國。結果爽的不要不要的,被剔掉了膝蓋骨,靠裝瘋賣傻吃豬糞才得以保全性命,恨的牙根咬碎,非把龐涓碎屍萬段不可。

這時的他的唯一去處,就是齊國。不去齊國,怎麼報仇呢?後來齊魏馬陵之戰,孫臏在馬陵道前用冒藍火的加特林把龐涓突突在剝皮樹下,魏國的霸主地位從此衰落,魏國人才市場解散,紛紛跑秦國去了……


詩魔獨孤求踹


孫臏為什麼想去魏國?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要明瞭幾個著名歷史人物:

一是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他的軍事理論影響了後代許多軍事家。根據考證,孫臏的祖上曾是陳國公子,因為討伐莒國有功,而被當時的齊景公皇家賜姓為孫,以示榮耀。也有一種說法,孫臏是著名軍事家孫子也就是孫武的後代,原名孫伯靈,因為受過“臏刑”而後改名孫臏。到了孫臏一代,家鄉是現今的山東菏澤市鄄城城北一帶。

二是龐涓。戰國時期魏國人,魏國名將。曾和孫臏一起拜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先於孫臏下山回魏國被魏惠王拜為大將軍。後來陰謀陷害孫臏,迫使後者忍辱負重,投奔齊國。最終在與孫臏的較量中不敵而羞愧自殺。後世評價為陰險狡詐不可為之人。

三是鬼谷子。鬼谷子是個很神秘的人物,戰國中期的縱橫家鼻祖,有說是齊國人,也有說是楚國人,也有說根本無此人,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傳說鬼谷子姓五,名之利,也有說姓劉名務滋,隱居於穎川陽城即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告成鎮的鬼谷,自號“鬼谷子”。鬼谷先生在山中總結鬥爭經驗,潛心治學,並教生授徒,傳播政治鬥爭權術和遊說技術,是張儀、蘇秦縱橫術的教授者。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爭霸中原,風起雲湧豪傑輩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兩位傑出的軍事家閃亮登場。

孫臏和龐涓曾一起拜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都學得神奇的軍事才能,但龐涓為人陰險,而孫臏正直好學,更得老師欣賞,最終孫臏學得鬼谷子真傳,才能也在龐涓之上。後來,龐涓在學業未精之前受諸多利益誘惑先行下山,回到自己的家鄉魏國,受到魏惠王賞識,拜為大將軍,開始幫助魏國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

其實,魏王想要盡收天下奇才為自己效力,助其稱霸中原。於是有意要龐涓招引孫臏,而龐涓知道孫臏才能勝過自己,怕他下山後被其它霸主所用,將來對陣殺場自己不是對手,便派人並親筆書信邀請。此時孫臏學成之後也想下山建功立業,考慮到龐涓畢竟是同門學藝。跟我們今人追求事業發展是相同的道理,有人引薦就有一定的基礎,將來也便於發展。這樣孫臏就下山到了魏國。

開始魏惠王確實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並有意提拔利用。然而因於龐涓妒忌孫臏才能,騙他到魏國目的就是加以控制。自此,龐涓編造理由羅織罪名,終對孫臏施以“臏刑”和“黥刑”,也就是砍掉雙足並在臉上刺字。致使孫臏在魏國遭受折磨,受盡委屈。後來孫臏利用自己的才能,首先取得齊國使者的同情和信任,並在對方幫助下終於成功出逃到齊國,自此與龐涓兩軍對陣,鑄就了自己一生的輝煌偉業!

孫臏的出奇謀略和軍事才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事例。

一是田忌賽馬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後,將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

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遊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於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可以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後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正因為“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裡蘊含著真理的內核,所以一直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採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通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盪的大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二是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想任命孫臏為統帥,但孫臏考慮自己是一個“臏刑之人”會受人嘲笑或反對,於是建議以田忌為主帥,自己輔助。齊王採納孫臏建議任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趙國。具體作戰方面,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必然空虛,可乘其不備而攻之,於是率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伏襲龐涓,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之著名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倍受後代諸多軍事家的推崇。

三是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抵抗魏國。在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後,韓國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是充任軍師,居中調度。此次戰役中孫臏再次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 而後根據戰場形勢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 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又不願再次被俘受辱,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經過馬陵之戰,魏國失去霸主地位,齊國走上歷史舞臺開始稱霸中原。

孫臏功成名就後選擇退隱家鄉,著書《孫臏兵法》傳於後世,終其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寵辱不驚。其軍事理論也倍受後代推崇,被歷代帝王樹為兵家楷模。





燕山常青客


孫臏是被龐涓騙去的,為的是要除掉他。

魏國有個大將軍龐涓,此人生性多疑,他到了魏國之後,憑著自己學到的才能取得了魏惠王的信任,讓他當了魏國的元帥兼軍師,當魏惠王聽說孫臏更是個才能過人的人,讓龐涓通過師兄弟的關係,去請孫臏也到魏國來共事,龐涓擔心日後孫臏下山,如果來到魏國,自己的聲譽和地位就會受到妨礙和影響,如果孫臏投奔到別的國家,將來在戰場上兵戎相見,自己恐怕不是他的對手,龐涓想來想去,覺得只有早日除掉孫臏才可以消除後患,確保自己無敵於天下,於是,他派人上山去請孫臏,用花言巧語勸孫臏前來魏國,孫臏心想龐涓是自己的好朋友,魏國又是一個地處中原的強國,到那裡可以發揮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負,欣然允諾,孫臏一到魏國,龐涓假意歡迎,熱情款待。





文化小小生


魏國當時是最強大的

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可是他心裡明白,他的同學齊國人孫臏(bìn),本領比他強得多。據說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只有他知道祖傳的13篇兵法。 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魏國國君)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後來孫臏知道了這是龐涓的詭計,一怒之下,燒掉了即將寫成的兵書,裝成瘋癲,麻痺龐涓,再設法逃脫虎口。 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小金獅


戰國時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這一時期各路諸侯國混戰大量的謀士得到了重用。孫臏就是這一時期的兵法家,他曾與魏國的將軍龐涓同拜鬼谷子手下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出師做了魏國的大將軍,而孫臏還是為一介草民。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和計謀擔心孫臏日後會成為自己的對手,就把孫臏給騙到魏國處以極刑。孫臏的膝蓋骨都龐涓給挖下,並在孫臏的臉上給刻了字。龐涓雖然折磨了孫臏,但是卻始終沒有殺掉孫臏。為自己日後被殺埋下了禍因,而關於龐涓為何不直接殺掉孫臏也成了歷史謎題。


止兒文學


孫臏在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知識時,有一位同窗叫龐涓,龐涓來自魏國。孫臏和龐涓一起研讀兵法,討論切磋,互相啟發,結下了同窗之誼。一天,龐涓突然向鬼谷子、孫臏告辭,說要下山去,因為自己的祖國魏國正需要人才,魏惠王正在招賢納士,自己應該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聰明才智。下山後,龐涓來到魏國的國都大梁求見魏惠王。魏惠王聽說鬼谷子的高足來投奔,不僅喜出望外,馬上接見了龐涓,並很快任命龐涓為魏國的大將軍,統領魏國軍隊。龐涓當上了大將軍後,練兵有方,指揮有道,率兵出征擊敗了衛、宋等國,一時間,成為魏國的頭號軍事人物,名滿中原。龐涓寫了一封邀請信給孫臏,要孫臏下山擔任魏國將軍,為魏國服務。孫臏沒有多想,遂辭別恩師,來到了大梁。沒想到居心叵測的龐涓根本沒有想把孫臏推薦給魏惠王的意思,原來他嫉妒孫臏的才能高過自己,他內心的想法是把孫臏騙到魏國,想辦法讓孫臏臣服,好除去自己的心頭之患。孫臏一到大梁就被龐涓軟禁起來。一天龐涓派人宣佈孫臏犯有私通齊國之罪,對其施行“臏刑”,即剔去膝蓋骨的刑罰,使人無法行走。並在臉上刺字塗墨,使孫臏成為受人鄙視的“刑徒”。


大益茶


龐涓是魏國人, 孫臏也是魏國人, 他們倆還一起上過鬼谷子教的軍事理論科,不過他們倆是同學,龐涓知道自己兵法根本就不如孫臏,所以當他成了魏國軍事領導之後就很恐慌 ,所以陷害孫臏, 說他私通敵國 ,孫臏被排斥了,所以流亡齊國,但他是魏國人,他心裡肯定想去魏國


靜待花開老師


孫臏出山晚,確學到了他師傅的真傳,本以為去魏國投奔同門師兄龐涓,結果受到龐涓的打壓迫害,要他把所學兵法的精髓交出來,後孫臏示弱詐瘋,找機會逃到了齊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