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一)外傳《宦者列傳》(八)辛亥政變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三國演義

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開篇的一段話。這段話因為有對“天下大勢”的深刻領悟,所以一直為我們世人所熟知。

這段話中的“中涓”又叫做涓人,本來是古代皇宮中擔任灑掃清潔的人,亦泛指親近的內侍,後世也多用來指代宦官。

從這段話最後的結果來看,宦官之所以會出現“愈橫”的情況,是因為竇武、陳蕃謀除宦官做事不密,反為宦官曹節等人所害而導致的結果。

那麼曹節是誰?竇武、陳蕃又是如何謀除宦官,又是如何被害的呢?

要想搞清楚這件事,還要從漢靈帝即位開始說起。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漢靈帝

公元168年,漢桓帝劉志去世,年僅三十六歲的他,堪稱擁有五六千個老婆的皇帝,卻竟然沒有留下一個兒子。這顯然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所以皇帝的繼承人必須要重新在宗室中選立。已經從皇后升級為皇太后並臨朝聽政的竇妙,勢必要問問自己的孃家人,誰更適合被立為皇帝。這樣一來竇妙的父親竇武,就成了起到決定作用的關鍵人物。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個繼承人顯然年齡不能太大,這樣有利於外戚專權。同時也不能太小,這樣才不至於過早夭折。

當時的竇武恐怕對宗室的情況並不太瞭解,於是就找來了時任侍御史的河閒人劉倏商議這件事。劉倏是東漢河閒王劉開的宗室,所以他自然要推薦與自己最近的人。於是就向竇武推薦瞭解瀆亭侯劉萇的兒子,年僅十二歲的劉宏,也就是後來的漢靈帝。

就這樣皇太后“臨朝定策”拍板,決定迎立劉宏為帝。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在這裡,竇武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前去河閒迎接劉宏的人選問題。個人猜測,由於漢桓帝剛剛去世,京師裡事務繁忙,皇太后一人難於主持,就需要竇武協助。所以竇武不能前往河閒去迎接新皇帝。於是最終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派奉車都尉曹節前往。奉車都尉就是掌管皇帝的“御乘輿車”的官員,所以迎接皇帝這件事也算是他份內的事。

可是,竇武唯獨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奉車都尉曹節乃是個宦官。

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人。其家本來是魏郡世族出身,累世為兩千石的大官,後來家道中落。在漢順帝初年,曹節加入西園騎兵,並在這時候選擇做了宦官,初遷小黃門。漢桓帝時遷為中常侍,擔任奉車都尉。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奉車都尉曹節當時“

持節”率領著“中黃門虎賁羽林千人,北迎靈帝,陪乘入宮”。

這裡 “中黃門虎賁羽林千人” 的記載尤為的意味深長。虎賁軍和羽林軍是宿衛皇宮內外的禁衛兵,只是職責不同。而中黃門則是在黃門之內聽候差遣的給事者,一般由宦官擔任。那麼將這些詞語組合到一起的“中黃門虎賁羽林千人”可以有兩種解釋,要麼是由中黃門擔任的虎賁羽林一千人,要麼就是由中黃門帶隊領頭的虎賁羽林一千人。不管是哪一種,都傳遞出了一條信息,那就是宦官是這次迎接漢靈帝的重要角色。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想見,從曹節接觸到漢靈帝劉宏的那一天起,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已經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再加上從河閒到洛陽一路風塵僕僕的長久接觸,劉宏與曹節之間的信任感肯定是要與日俱增的。所以無論決定皇帝人選的人是誰,在漢靈帝的心中都並不重要,眼前這個慈眉善目的太監卻是最值得他信任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在漢靈帝即位之後,曹節能夠被封為長安鄉侯的原因。

據《後漢書孝靈帝紀》記載,“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寧。以前太尉陳蕃為太傅,與竇武及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陳蕃

在這一段記載中,雖然竇武也曾以大將軍的身份從夏門亭迎接劉宏入皇宮,即皇帝位,但是這種形式,在程度上肯定要比曹節差出許多。

所以,其實從這一刻起,天平已經傾斜到了宦官的一方。只不過竇武並不清楚這一點。

漢靈帝即位之後,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司徒胡廣一起參錄尚書事,同秉朝政。按照《後漢書竇武傳》的記載,竇武輔朝政之後,“常有誅翦宦官之意”並且與陳蕃經常在一起商議這件事。一次朝議的時候,陳蕃私下對竇武說道:“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百姓匈匈,歸咎於此。今不誅節等,後必難圖。

竇武對這一番話自然是非常贊同。陳蕃當即“推席而起”,也就是用手推開座席高興的站了起來。並且,在當時就開始了實際行動,安排了許多所謂的天下名士擔任重要的職務。其中有: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啟用了許多黨錮士人,比如前司隸李膺、宗正劉猛、太僕杜密、廬江太守朱宇等。竇武還徵辟了前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潁川陳寔為其掾屬。

在這裡我們看,竇武作為外戚與陳蕃的這種聯合,其實就是一次外戚與士族為了除掉宦官的聯合。在東漢的歷史上這種針對宦官的聯合通常被稱作“謀誅宦豎”,或者是“謀誅中官”。竇武和陳蕃的這次謀誅宦豎實際上是漢靈帝一朝的第一次謀誅宦豎。竇武和陳蕃的這種聯合其實並非沒有徵兆,早在竇武的女兒被立為皇后這件事上陳蕃就曾經出過力,起到過主要的作用。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但是,竇武和陳蕃的這次計劃,其實是完全低估了宦官的力量的。他們這種明目張膽的任免朝中大員的做法,很難不讓宦官起疑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打草驚蛇。

陳蕃作為士族的最高等級,算是智囊吧,他實際上也是預料到這種事情的。他曾經催促過竇武要儘快下手。在漢靈帝即位的這一年,即建寧元年的五月份,發生了一場日食。陳蕃當即就去對竇武說:“昔蕭望之困一石顯,近者李、杜諸公禍及妻子,況今石顯數十輩乎!蕃以八十之年,欲為將軍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罷宦官,以塞天變。又趙夫人及女尚書,旦夕亂太后,急宜退絕。惟將軍慮焉。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這段話中提到的蕭望之,是西漢名相蕭何的第七世孫,漢宣帝、漢元帝時期的重要輔臣,後被宦官石顯害死。這裡說的趙夫人,叫做趙嬈,是漢桓帝的乳母,史載她“旦夕在太后側”,可見她與皇太后竇妙的關係非常之好。

陳蕃用蕭望之被宦官害死這件事警醒竇武,希望竇武能夠早下決心。

但是,竇武這個人在面對謀除宦官這件事上有一定的顧慮,那就是他希望得到皇太后的支持。之所以遲遲不肯行動,就是因為皇太后的立場尚不明確。

這一次竇武同樣是要入見太后說明這件事。竇武對皇太后說道:“故事,黃門、常侍但當給事省內,典門戶,主近署財物耳。今乃使與政事而任權重,子弟佈列,專為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誅廢,以清朝廷。

這裡的“故事”意思就是“過去的事情”,指的是東漢歷史上宦官誅殺外戚,又專政弄權的事情。這是在幫助皇太后下決心。按照竇武和陳蕃的意思,要對宦官實行“

悉誅廢”一網打盡的做法。

不過,皇太后卻說:“漢來故事世有,但當誅其有罪,豈可盡廢邪?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竇妙

顯然皇太后是不同意竇武“悉誅廢

”的做法的,她認為應該只誅殺有罪的宦官。這算是對竇武支持了一半。並且也的確在之後誅殺了宦官中兩個重要的人物:管霸和蘇康。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皇太后這是女流之輩的做法,絕對的婦人之仁。

對於一個整體的利益集團,內部的各個單位往往都是互相依賴、依存的。作為宦官勢力也同樣是如此。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除掉了管霸和蘇康勢必要牽連到許多人的利益鏈條。而這些人也勢必要做出反應,對策,甚至是報復。

所以我們說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誅殺管霸和蘇康這件事,不但不是竇武陳蕃謀誅宦豎成功的第一步,反而是打草驚蛇的敗筆!

更何況皇太后的這種婦人之仁,使得竇武陳蕃謀誅宦豎的第二步始終都無法邁出,而俄延許久。

在誅殺了管霸和蘇康之後,竇武就向太后提出了要誅殺曹節等人的計劃,但是皇太后卻“冘豫未忍”。“冘豫”就是猶豫不決的意思,“冘豫未忍”就是“不忍心又猶豫不決”的意思。

皇太后的這種“冘豫未忍”的狀態,導致了竇武陳蕃謀誅宦豎的行動遲遲沒有取得進展。

這件事就這樣一直拖延持續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到八月,出現了一次“太白出西方”的星象。按照古代星象學的說法,這代表著“宮門當閉,將相不利,奸人在主傍”的徵兆。於是通曉星象的侍中劉瑜就寫信給竇武陳蕃希望他們儘快動手。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於是在這時候,他們才開始著手準備。首先撤換了一批官員,以朱宇為司隸校尉,劉祐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令。並且為了監視和摸清宦官的動靜,竇武又派遣親小黃門信山冰替換黃門令魏彪,進入皇宮。山冰也的確探到了一些消息,並藉此捉拿了長樂尚書鄭颯。

個人感覺,按照陳蕃的意思,就是應該直接發動政變入宮捉拿宦官。這叫速決速斷。所以對於竇武將鄭颯抓起來這件事,陳蕃並不以為然。他認為就應該直接殺了鄭颯。

可是竇武的想法不同,他受到皇太后的影響,認為必須掌握證據然後才能夠去抓人。所以他就讓山冰和尚書令尹勳、侍御史祝瑨等人對鄭颯進行拷問。果然鄭颯抵挨不住,將曹節和王甫等宦官的罪狀交代了出來。

竇武掌握了證據,於是就讓侍中劉瑜寫了一封建議收捕宦官曹節等人的奏章,準備上奏給皇太后。個人感覺,當時以竇武陳蕃為首的這些人,應該是都在這份奏章上籤了名,算是一份聯名奏章。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東漢時期奏章與朱元璋手中的完全不一樣

這其實是竇武所犯的又一個致命的錯誤。像這種針對朝廷重要官員的奏章,尤其是一封建議抓捕宮廷內部宦官的奏章,是絕對不能寫出來走正常程序上奏的。只能親自面見皇太后來說這件事。因為奏章一旦寫出來了,保管不好,勢必會洩露出去。

果不其然,竇武臨時有事,離開了宮廷回自己的府邸。而他的奏章則落到了“

典中書者”的手裡。

所謂“典中書者”,個人感覺有可能是中書省的一個管理奏章的人。也就是說,竇武不但錯誤的寫了這封奏章,還將這封奏章上交到了中書省,走了一個上交給太后的正常程序。這種情況,要麼是竇武現在已經輕易見不到皇太后本人的原因,因為皇太后被宦官們以各種理由給隔絕起來了。要麼就是他本人的主觀意願就是想要走一個正常的程序來完成誅殺宦豎這件事。這也是對皇太后曾經對他所說“當誅其有罪”的一個執行。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這是從竇武對皇太后的態度上來判斷的。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這封奏章在送入皇宮一直到達太后手中的過程中,勢必會經過許多人的過手。這些人中很難保證沒有宦官或者其黨羽。而所謂的“典中書者”正是這樣一個人。他將這封奏章內容看過之後,告訴了長樂五官史朱瑀。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長樂五官史隸屬於五官中郎將,是管理五官郎宿衛長樂宮門戶的宿衛長。這裡所說的長樂宮,並非指長安的長樂宮,而是一種來自於西漢官稱的延續,是代指皇太后的寢宮。最重要的一點是長樂五官史由於多行走於皇宮,所以多由宦官擔任。朱瑀就是一名宦官。而且在竇武陳蕃所寫的奏章上要抓捕的人中,可能也有他的名字。

朱瑀知道這件事後,當下就將竇武的奏章“

”了下來,沒有被送到皇太后的手上。朱瑀看來奏章之後非常的氣憤,他當眾咒罵竇武等人,並說道:“中官放縱者,自可誅耳。我曹何罪,而當盡見族滅?”意思是說,我們宦官中有一些違法亂紀過於放縱的人自然是應該誅殺的,可是我們這些人有什麼罪,竟然也要誅殺?

個人分析認為,朱瑀說這番話的時候應該是找來了包括曹節和王甫在內的許多宦官中的重要人物,並制定了先發制人,除掉竇武陳蕃的計劃。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有人說王甫長得應該和關羽很像你信嗎?

首先,以朱瑀為首的宦官們召集了宮廷中平時關係交好的壯健有力的人,包括朱瑀在內共計十七個人。朱瑀謊稱竇武陳蕃上書太后想廢黜皇帝另立新帝,於是這十七個人就決定喢血為盟共同誅殺竇武陳蕃等人。然後由曹節出面控制住皇帝劉宏,將皇帝遷移到御德陽前殿。這一點上皇帝劉宏對曹節的信任起到了關鍵作用。試想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當聽說有人對自己不利,而宦官們可以幫助自己的時候,他將會是非常的積極響應,這樣才在史書中出現了“令帝拔劍踴躍”的現象。之後就封閉各處宮門,傳令召見各尚書屬官,並以刀脅迫他們製作出釋放鄭颯和誅殺竇武陳蕃的詔書。以此救出了被關押在北寺獄的鄭颯。這個過程中他們殺死了負責審訊鄭颯的尹勳和山冰。回宮之後,又到太后的寢宮,挾持太后讓她交出了皇帝的璽印。然後,讓鄭颯等人持節與侍御史、謁者前去竇武的府邸抓捕竇武。

竇武不肯受詔,殺死使者,馳入步兵營中,與時任虎賁中郎將的侄子竇紹一起率領北軍五校士數千人屯都亭下,聲稱宦官謀反,盡力殺宦官的可以封侯重賞。

竇武這是做好了抵抗到底的打算了。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張奐

可是,此時此刻掌握皇帝和太后的宦官顯然要具有絕對的優勢。他們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書調遣兵馬和將領。不管皇帝和太后是不是被挾持的狀態,這種詔書是絕對真實的。

於是宦官們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調遣了時任少府的周靖暫時行使車騎將軍的權力與護匈奴中郎將張奐一起率領五營士討伐竇武。

在這種形勢之下週靖和張奐是必須要以詔書為準的。不管竇武是不是冤枉,周靖和張奐都不能違背詔書的旨意。情況對竇武非常不利。

黎明的時候,黃門令王甫召集了宮廷中能夠動用的兵力,包括有虎賁、羽林、廄騶、都候、劍戟士,共計一千餘人,在朱雀掖門,與張奐周靖等人會合。

應該是在這個時候,得到消息的陳蕃,在召集了八十餘人門生屬吏之後,拔刃突入承明門,攘臂喊道:“大將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竇氏不道邪?”。當時王甫正好要出宮門,與陳蕃相遇,王甫對陳蕃說道:“先帝新棄天下,山陵未成,竇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門三侯?又多取掖庭宮人,作樂飲燕,旬月之閒,貲財億計。大臣若此,是為道邪?公為棟樑,枉橈阿黨,復焉求賊!”於是就下令手下將陳蕃抓捕。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陳蕃

史書記載,當時陳蕃“拔劍叱甫”,一時間竟然無人敢於靠近,不過他畢竟是寡不敵眾,在被圍困數十重的狀態下被捕。王甫將陳蕃暫時交給黃門北寺獄收押。但是負責監押他的一個“黃門從官騶”,也就是一個騎兵,踐踏著陳蕃說道:“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奪我曹稟假不?

”意思是說“死老鬼,看你還能不能誅殺我們宦官,斷我們的財路了!”

當時陳蕃就被這個宦官害死,時年七十多歲。

到天亮的時候,王甫在皇宮宮門之外與竇武的軍隊進行了對陣。他採用了攻心為上的策略,他讓軍士們向竇武的軍陣呼喊“竇武反,汝皆禁兵,當宿衛宮省,何故隨反者乎?先降有賞!”這一招果然管用,竇武的士兵陸陸續續站到了王甫的一邊。最終只剩下竇武和侄子竇紹兩人,他們想要逃走,卻難於突圍,雙雙自殺而死。

竇武陳蕃即死,所受牽連的官員家屬自然不盡其數。由於竇武陳蕃被殺的這一天是辛亥日,所以一般將這場政變稱之為辛亥政變

據《資治通鑑》記載,竇武時年兩歲的孫子竇輔,被竇武府中的掾屬桂陽人胡騰與令史南陽人張敞攜帶到零陵郡。胡騰謊稱竇輔已死,並收養其為自己的孩子。後來在三國時期,竇輔被曹操徵辟入丞相府,追隨曹操征戰馬超。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曹操征討馬超

陳蕃的好友陳留人朱震冒死收葬陳蕃的屍首,並藏匿陳蕃的兒子陳逸。後事情洩露,朱震誓死不肯說出陳逸的下落,終於倖免遇難。後黃巾之亂的時候,陳逸又被朝廷啟用官至魯相。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資治通鑑

第一次謀誅宦豎就這樣以宦官的勝利落下了帷幕。曹節,王甫,以及以朱瑀為首的十七名宦官,盡皆封侯賜官。宦官勢力依然掌控著東漢朝政,並在第二年發起了第二次的黨錮之禍。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3月9日。

簡述辛亥政變中大將軍竇武自殺的全部過程,及其子孫與曹操的關係

三國志


�\u0003@\u00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