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一詞是褒是貶?

魔都芸眾


這個問題有毒!

讓我不得不分兩部分回答。

漢化一詞主要是指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在古代,居住在中原的漢人相對周邊各族,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其中扮演主導角色。

對於我們華夏子孫來說,這是個褒義詞。

漢化的原因很簡單:

1: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中蘊含著先輩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身的深刻思考,其中包含諸子百家的真理,融合了中華民族的各類優秀文化。最主要的是它不是封閉式的文化。它就像一個天生的君子,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

2、漢民族先進的文化和優越的生活方式的吸引。根據歷史的經驗,落後民族在與先進民族融合雜居後都容易受先進民族文化生活的影響,清朝入關後,滿族的漢化就是實例。落後民族在軍事上征服先進民族,政治上統治先進民族不等於文化上比先進民族先進。在文化上,落後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反過來征服,而且是採用被征服的先進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來統治國家。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上都居於領先地位,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學習先進文化。

3、人類追求更好生活本能。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不僅有漢化,我們漢人也會被胡化,也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不論是胡化還是漢化,歸根結底是人類對目前生存狀態的不滿意,去學習外族人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以達到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目的。所以漢化的胡人,其實也是被我們先進的文化所吸引。

所以,漢化一詞不論是對於炎黃子孫,還是外族人民本質上都是褒義詞。

————————————————這裡是“划水線”——————————————

現在我再回答下題主想問的“漢化”。

題主所說的“漢化”一般是指在不改變原內容的前提下,把一些基於外國文化的外文遊戲、漫畫、書刊等內容,翻譯並修改成中文的,使玩家能以中文的視角進行學習。簡單點來說就是翻譯。

而這個“漢化”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即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外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娛樂方式等等,從而滿足人們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慾望。

因此,我覺得這個“漢化”也是個褒義詞。

問題是在之前人民思想道德和經濟水平沒有得到改善之前,我們“漢化”的手段確實令人不齒。可以說事情的本質是好的,但是展現的方式錯了,因此讓人對這個詞產生錯誤的聯想。

我覺得,現在中華兒女的生活水平及素質修養漸漸提高,而“漢化”這個詞不會再作為一個貶義詞出現。


墨染南國


先陳述觀點,“漢化”是個中性詞。但從實際用途看,也可以說有褒有貶。

  • “漢化”,首先想到的電腦軟件的漢化,相信題主所說的漢化第一個意思也是指軟件,甚至特指盜版軟件。但實事求是地講,這種說法應該不算常見,說哪個軟件的漢化版就是盜版。

特別是隨著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盜版軟件的空間也越來越小,相信以漢化來表達盜版的提法也會越來越少的。

  • “漢化”在軟件上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支持中文。用電腦多的朋友多知道,很多好用的軟件是沒有中文版的,英語水平高的不妨礙用,但像我這樣的小白,基本上就要連蒙帶猜的。

因此,遇到這樣的軟件,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網絡搜索“漢化版”“漢化補丁”。不消說,“漢化”絕對是極好的。

  • 最後再說一下“漢化”的廣義,也就是中國化。其實這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一種方式,西方接受我們東方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生活習慣等等,但同時我們也逐漸接受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傳統。

從這個角度講,並不存在“漢化”是貶義,或“西化”是貶義,只是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一種交融方式而已。


文化鉤沉


對於現今而言可以說是非常好非常舒服的詞語!



止兒文學


“漢化”一詞是否褒貶,要看用於什麼情境或指漢化的內容是什麼。比如:如果少數民族說一個人有點象漢族人的某個缺點,那顯然是貶義的;如果少數民族說某人有點象漢族人的某個優點,那應是褒義的。“漢化”二字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是中性詞,只是指民族融合發展的變化!



New中外文藝


“漢化”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只表達文化融合趨勢。就像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文化主要就是儒家、道家、佛家的融合,現在全世界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但不能說明人家把自己文化丟掉了。同時我們現代文化也融合了西方的一部分,說明文化正在大融合,大同歸一。

漢化是針對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而言的,文化發展是和平的象徵,和平是世界整體趨勢。漢化是整個民族大團結、和諧的象徵。漢族相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和平統一時間要長得多,文化相對於少數民族更系統。再說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從歷史以來一直都在交融之中。

‘漢化’一詞應說不符合中國當代文化發展歷程的形容,無非褒貶。



心安否


“漢化”一詞本身並沒有褒或貶之意,它應該是一箇中性詞。這得要看使用“漢化”一詞的具體對象和具體情境。如果這個民族對漢字和漢文化比較牴觸,不願接受並與自己的文化融合,那麼他們說出的“漢化”可能就是貶意。如果這個民族非常喜愛漢文化,並願意與自己的文化交流融合,那麼他們說出的“漢化”可能就是褒意。中國歷史上的元朝和清朝,執政的都是少數民族,但他們都沒有強力推行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清朝,是非常積極主動的進行“漢化”。對於滿族人來說,“漢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沒什麼不好。



萬年中醫百歲人


“漢化”是個中性詞,看用在什麼地方和場合了,“漢化”本意是講被“漢族人”,也就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同化的意思。從歷史角度說,中國也就是中原歷代被外族入侵,自古代漢朝之前及後,北方遊牧民族在各個朝代不斷襲擾中原,中國發展史又是一部侵略和反侵略的鬥爭史,漢民族在這個鬥爭過程中,分裂、整合,再分裂、再整合,中原文明也在不斷的被阻斷、整合、進步,即使在五代十國、南北魏、元、清,漢民族被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奴役統治,中華民族依然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究其原因,就是漢文化的魅力所在!歷代的異族入侵都沒有讓“漢文明”沒落,反而是得到更新的發展,兩千多年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以及“漢文字”源遠流長至今,再強大的民族最終也被“漢化”了,“漢化”二字是地地道道的“褒”詞。當今社會,只所以說“漢化”是貶義詞,無非是所謂的西方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音樂影視,到中國後出現水土不服,被改版、改變,沒有了所謂的原汁原味,甚至於麥當勞大叔賣油條,芭比娃娃穿唐裝等等,大家驚呼西方文明被注入了中國元素、被“漢化”了,恰恰相反的是中國需要開放,西方舶來品需要適應變化、需要“漢化”,“漢化”的本身含義就是人類文明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實沒必要大驚小怪的,如同今天的我們穿西裝、牛仔褲,喝咖啡、彈鋼琴一樣。也只有這種熔爐般的“漢化”過程,中華民族才能得以復興、人類文明得以進步!


鄭州老喬


《自由體詩》

——(論一下“漢化”,此詞對於被“漢化”的異族來說是“貶義”的)

漢人喜心未滅宗,異域痛苦力難從。

多少恨意最無奈,讓它隨世又隨風。



如若天風


看到這個題目,我思考了半天,這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站在漢族人的角度來說,“漢化”有一種自豪感和勝利感。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消滅一種文化都具有強制性。從世界歷史來看,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強大的英國向她的殖民地強行輸出英國文化,這也使得英語在全世界使用最廣泛,這讓英國人驕傲自豪了幾百年。

其次,對“被漢化”者來說,又是一種恥辱。要丟掉自己的文化而被強制性學習別的國家文化,每一個人心裡都很難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就強制推行佔領地區的人民學習日本文化,不準學習中國文化,這是中國的一段恥辱的歷史。

再次,沒有強制的自然而然的“漢化”,人們都接受的文化,這是強大文明對人的影響。中國“漢文化”在幾千年歷史上為什麼沒有被其他民族融化,反而許多民族被“漢化”,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所致。一個簡單的例子,清朝是滿族統治漢族,但是最後基本上滿族全都被“漢化”了。

最後,不管是把哪種文化給“漢化”了,多多少少都有影響,一些對人類有益的東西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最後都找不到了,這是對人類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都在保護人類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因。


夢幻五鳳龍江


漢化廣義上的中國化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也被稱作漢化。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漢人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導角色。

漢化沒有褒貶之分,只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漢化有著民族融合的趨勢,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的文化融合,這樣一來的話,促進了中國版圖上所有民族的大融合,也屬於文化多樣性的交流,在歷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那個世界的喊話,其實是對當時北魏民族的一種進步性的體現,他促進了當時被為民族的思想文化,經濟政治等不同領域的革新與進步,

所以漢化並不能夠用包邊來形容,它代表的只是一種民族融合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