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疫情看作商機,是良心最大的破產,是最大的悲哀,你怎麼認為?

一鼎朱朱


這個標題有點以偏概全,疫情期間對大多數人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但是疫情期間我們也需要大量的物資和服務,只要價格是正常的價格,我覺得他們是在做貢獻!

危機本來就是危中有機,對大多數人是危,對極少數人是機,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和道德他們都是最有智慧的!加油!


王小鑫健康美食


最近疫情期間,個別商家趁機哄抬物價,這個事情讓我想起2008年冬天罕見的雪災襲擊南方各省,導致很多返鄉的旅客被滯留在高速公路上面。這時候,有許多臨近公路的村民拿上熱水,泡麵,去高速公路上面賣給滯留的旅客。一包三塊的泡麵,賣到三十塊錢。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在心裡面罵這群人不是你在搶錢嗎?


分明是在發國難財嗎,真是道德淪喪。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學習了一點經濟學知識後,我改變了想法。

我們要區別

一,趁人之危有別於攔路搶劫

看下面兩個例子,有什麼不同

第一,你有一天下班回家,經過一個黑暗的拐角,忽然從旁邊衝出一個人來,手裡拿著刀問:“你要錢還是要命?”這時候你會說:“我當然要命了。”他說:“行啊,那給我1萬塊錢!”你對這個強盜說:“1萬塊錢我身上沒有,我家就住在附近,你跟我去取吧。”那個強盜說:“好啊,那我跟著你去。”結果,你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跑掉了。這時候強盜追上來說:“你違約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怎麼判?

第二,另外一種情形,在沙漠裡面,你沒有水,快要渴死了,這時候有人跟你說:“我這有一瓶水,1萬塊錢賣給你,你要不要?”你說:“好啊!但是1萬塊錢我身上沒有,等我回到家裡,我再給你1萬塊錢吧。”那個人也答應了,你喝了這瓶水,保住了性命。結果你回到家裡,也沒有給這個人1萬塊錢,因為你覺得1萬塊錢一瓶水太貴了,這不是乘人之危嗎?這時候那個人把你告上了法庭。

如果你是法官,你該怎麼判?

一個是攔路搶劫,一個是乘人之危,他們當中有什麼區別?如果你沒有看出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我建議你再想15秒。

這兩個案子的根本區別在於:

在第一個案子裡面,一個人面臨著要錢還是要命,這兩個選擇是那個強盜自己製造出來的;

而在第二個例子裡面,一個人他到底要失去生命,還是要付出1萬塊錢來買一瓶水,這種困境不是提供那瓶水的人制造出來的。提供那瓶水的人,只不過是幫助了那個非常需要喝水的人,給他多提供了一種選擇而已。

所以,攔路搶劫跟我們平常所說的乘人之危,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用到現實生活中,大家又很容易犯糊塗。

大家都批評發國難財的行為,但你想想,國難是那個發財的人造成的嗎?如果不是那個發財的人造成的話,那麼發國難財其實是幫了別人,是給別人多了一個選擇而已。發國難財的人可能是利用了別人,但是這種利用,對對方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其實,醫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的生病嗎?老師不就利用了學生的無知嗎?但是醫生對病人來說是有幫助的,老師對學生來說也是有幫助的。但不管怎麼說,這個道理還是不容易明白,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二,阻止別人發國難財,只會讓遭受災害的人處境更糟。

就列舉上面的例子。你可能會說,電視上不是有報道,有高速公路路政部門和村民自發的給滯留旅客提供免費的熱水還有泡麵嗎。沒錯,有。對於這一部分人來,我們由衷的佩服。可是他們覆蓋的救助面積太少。100個人中又10個人得到救助就不錯了。剩下的怎麼辦。那可是在高速路上滯留4天到一週的時間啊。低溫,缺食物,那可是有生命危險的。假如我們把發國難財的人嚴懲。那麼,旅客是得到好處了,還是繼續忍凍捱餓。反過來,如果,我們鼓勵發國難財的行為,人們看到有利可圖,是不是都會去做這件事。供給足了,價格是不是還會下降,而且還解決了滯留旅客的溫飽問題。這是雙贏的,誰都不吃虧。

發國難財,我們在情感上面是很難接受的。但是拋開情感因素,從效果上面來看,發國難財的人給那些受難這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幫助,才能是問題更好的解決。他們應該受到獎勵而不是懲罰。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不管是火車票黃牛黨,還是別的價格歧視,還是發國難財。這些都是商業行為。都在調節稀有資源的供給。都是有意義的。

當然最後想說的,還是要價格儘可能合理,在人們的可支付範圍內。


與泰國有關


面對疫情的洶洶而來,人們的暫時恐慌可以理解,加之剛好適逢春節,一些市民開始搶購日用品,特別是蔬菜、米麵等商品,成為人們搶購的首選。面對如此“商機”,西寧市某超市卻擅自哄抬物價,一個包心菜賣到33元、兩根黃瓜要18元!經調查執法組核查,該超市銷售的納入政府幹預價格範圍的21種蔬菜中有9種蔬菜價格超過批零差價,其餘蔬菜品種價格也普遍存在虛高。執法人員迅速對其查處,並依據法律法規規定,開出了50萬元的罰單。

  這並非個例,在西寧市另一家超市,接到群眾舉報後,執法人員經現場調取進銷臺賬核實,發現該超市對奶製品、嬰兒用品、人參果等銷售商品未明碼標價、貨籤不符。

  隨著疫情的發生,市民對醫用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醫療用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個別藥店也趁機打起“歪主意”,隨意高價銷售口罩。經查,西寧市虎臺二巷某大藥房從非法渠道以每隻12元價格購進“保為康”牌勞保口罩1300只,並以每隻20元價格向外銷售880餘隻,合計銷售額1.76萬元;東川工業園區某藥店從西寧市城北區一勞保用品店購進“保為康”牌勞保口罩150只,進購價為每隻13元,銷售價為每隻20元、18元,共向外銷售150只。

  逐利是商家的天性,也是資本的終極目的。投資就要有回報,就要產生利潤,這也是經濟規律,也是商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可是,所有的“利”都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誠信之道,是光明正大的道,是公平公正的經營之道。

  與此同時,企業或者說商人,任何時代都肩負著社會責任,從名噪一時的晉商發跡史中也不難看到,秉承誠信,多做有益於社會的公益之舉,才是他們做強做大的根本所在。“見錢眼開”“見利忘義”者永遠都是被唾棄的對象,早晚都會被消費者所拋棄,雖然會得到一時的利,但因為失去了誠信的根基,最終都會破產倒閉。

  疫情當前,面對不法之徒,我們也絕不會心慈手軟,絕不會對這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放任自流,青海省各級公安、市場監管部門近日已經發出強音,那些已經伸出“黑手”、打算伸出“黑手”的商家或個人,請趕快停止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散佈漲價信息等違法行為,重新找回自己的商業良知,不然將會受到嚴厲的打擊,最終落個“雞飛蛋打”的結局。


暴走的阿甘


我們這是發現病歷的小區,然小區內有四家藥店,其中一家竟買假口罩假酒精,家人叫我不要去找他們麻煩,但心裡還是氣不過,那家藥每就在租房門口,每天都得見,真的氣人





一路漂遙待誰人


疫情看作商機,是良心最大的破產,是最大的悲哀。其實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他們想著疫情期間,物資短缺,利用這個特殊時期當成商業跳板,抬高商品價格,謀取自己的利益。針對此行為,我有以下看法。

1、有此行為的人思想動機不純,就是平時大家說的奸商。偷奸耍滑是他們的一貫主張,利用疫情平臺,囤積一些急需物品,例如口罩、酒精、消毒水等。爾後高價賣出,得到的利益是平時的好幾倍,他們甚至還說這是靠本事掙錢。其實他們的良心早就沒有了。

2、有此行為的人做生意沒有成功過,想利用這次疫情發點小財,滿足自己的私預,填補一些虧空。雖然說想法不錯,但是時機不對。這次疫情是全國乃世界性的。防疫預警為一級,就是非典時期也沒有一級。全國上下都在齊心協力抗疫,義務奉獻、捐款捐物。其實這個時間大家更應團結一致,共同防疫。在大災大疫面前,財物又算得什麼,生命才是最珍貴的。

綜上所述,有把疫情看作商機的人,我奉勸你還是打消此念頭。疫情期間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我們更應當從現實出發,愛護自己及家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奉獻自己的一份溫暖,就算不掙錢,進價銷售那也是愛,從而會得到社會的認可。





湖南飛哥


把疫情看著商機就是埋沒良心?這個事情還得區別來看。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商機,所謂商機就是在需求中看到商業機會,既然有需求,做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商人就有必要也有動力去滿足需求,從而產生利益關係,這中間本身沒有對與錯,純粹是供與須的關係。從一個迫切需求得到了滿足,一個得到了利益,這本身是一種皆大歡喜的事情,這中間沒有對於錯。

但中間又為什麼有埋沒良心一說呢?這個就要區分商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商場有一個詞叫奇貨可居,這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就是你擁有一種市場急需商品,而做為囤貨的商人卻奇貨可居,坐地起價,這種情況就是埋沒良心。就比方這次的疫情原先的口罩批發商,在這次疫情之前口罩是過剩的,他們倉庫裡堆積了非常多庫存,疫情開始他們就奇貨可居坐地起價,把原本幾分錢的口罩賣到幾塊,這種商人就是埋沒良心。

但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因為市場本身沒有這種商品,或者這種商品奇缺,做為商人主動去生產該商品滿足市場需求,這中間即滿足了需求又使商人得到了該有的利益,該種商人就應該得到尊重。這裡還拿口罩做比方,在疫情發生中期一罩難求,部分有國外貨源的商家高價拿到貨源,再高價銷售,這個是沒有錯的,商家不可能賠本買賣,這中間就不應譴責而應鼓勵,就像湖北洪湖市藥店商家,人家5毛進貨賣1塊錢,這個應當是可以接受的,可市場監管卻開出高額罰款,這是在打壓供貨商的積極性,只會造成市場貨源持續緊缺。所有凡事需分開來看,不可一概而論!


股狼楊晨鋼


將疫情視為商機,是良心的破產,更是做人的失敗,因為做事無原則無底線的人眼裡只有利益而沒有道義!

古語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全民抗疫的危難之際,有的人無視國家和民族的危機,卻將疫情看作商機,這不是趁火打劫、趁人之危、趁虛而入嗎?這不是人性之惡嗎!

商人逐利本無可厚非,商人斂財也理所當然,但古語又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有欲,求之正途”藉助疫情之勢做著奇貨可居發大財的美夢,做著哄抬物價投機取巧的勾當,這是君子之道嗎?

不義之財不可取!將疫情當商機就是見利忘義!!



茂哥騎車看世界


企業家精神就是要為社會擔當,為國家擔當,為民族擔當,讓人民平安富足、讓國家繁榮昌盛是企業家的使命!

在國家有難,人民受苦的時候,還想著賺錢???

我們都是華夏兒女,龍的傳人,中國人。

我們所站立的這個地方,

正是我們的祖國——中國。

我們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我們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

我們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危機時刻,才彰顯民族企業肩負的意義!

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奔馳要求緊急復工,說自己虧損太多,不幹。

奔馳要求復工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其他企業都在幹什麼?

五菱的口號是:“人們需要什麼,我們就製造什麼。”14條生產線,全線開工,日產口罩170萬隻!

BYD汽車改裝生產車間,120臺設備投產,日產口罩500萬隻。

美的儲備400萬隻口罩生產所需原材料,日產口罩20萬隻。

格力電器一夜之間成立醫療科技公司,日產口罩100萬隻。

中國石化喊道:“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於是大家紛紛響應,11條生產線投產,日產口罩100萬隻。 ...... 這些口罩都是直接捐贈或者給國家徵用,裡面不存在什麼利潤。

危難時刻就能看得出來,外企眼中只有利益,不會管我們中國什麼情況。

要說奔馳虧損,難道五菱不虧損嗎?比亞迪不虧損嗎? 但是他們眼中還有比利益更重要的東西,危機時刻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民族企業的擔當和使命。

這一次疫情過後,我們停滯的經濟,我們停擺的產業都會加快馬力繼續前行,有了全國上下民眾的齊心協力和眾志成城,我們將會繼續創造輝煌和奇蹟。


愛與智慧


把疫情看作商機,是良心最大的破產,是最大的悲哀?這個結論顯然有失公允,並不正確!

首先,把疫情看作商機並沒有錯,反而是商業人仕頭腦敏銳,能正確思考判斷作出的一種可以讓人稱道的思維方式表現!但其作出的行為才是決定結果的重要考量。

如果是利用疫情,趁勢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這才是讓人感覺可恥的行為,稱之為良心最大的破產,是最大的悲哀,我們可以理解並且理應對此種行為予以遣責!

如果是利用疫情,充分運用自己的資源渠道優勢,為人民提供相應的服務與物資供應,收取比較合理的回報,我們應予以理解與支持!

如果是利用疫情,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不計報酬,奉獻愛心,我們當然應予以高度讚揚。當然,其行為獲得的讚譽及影響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為某種商機的,也是大多數人看不到的隱性商機!





蕭看風雲


疫情出商機,沒什麼可指責的,因為疫情本就會產生需求,商機的出現才會有生產商跟進,如果打壓了生產商的積極性,那麼就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需求的滿足從根本上講還是要產能來解決,而新進一個領域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才能抵消前期的大量投入,特別是這種突發性的,或者一過性的,風險更大,如果在火爆時期沒有收回成本,那麼後期就可能大量過剩,那麼他們的投入就可能大部分得打水漂了。。所以適當的利潤是必須的。這是正規的商機,那種違法的,假冒的就不算這類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