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祖先起源於齊魯大地還是從黃土高原走來?

用戶4199739201960327


北方人的主要成分是:歐羅巴人、雅利安人、通古斯人和少量的馬來人。而山東人以前兩種的血緣為主。

6000年前,埃及就有與中國農曆相類似的月曆立法,每個月份的命名與尼羅河的泛濫和流域的農業氣候相關。而埃及文明的前身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小麥文化。蘇美爾文明被終結後,有些文化元素隨著小麥農耕部落的遷徙到達新疆。

山東特別是膠東在4000年前基本上屬於歐羅巴及雅利安人種,是沿阿爾泰金脈由兩河流域經新疆遷徙過來的小麥和公羊文化族群,史稱東夷。東夷部落善使弓箭,夷字就是帶弓的人。一部分淘金者繞過苦海幽州(當時天津北京都是溼地)進入山東地,在泰山和掖縣找到大金礦,於是歡居繁衍。

考古發現,大概在4600前山東半島已經有小麥種植。東萊國的萊字就是小麥的象形文字。而商代之前(3900-3400)的二里頭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都有小麥化石。

據山東大學和省科院的考古發現,在泰山、臨淄、煙臺乃至長島都發現4600年前的歐羅巴“長人”遺骸。很像西域和河西走廊發現的那種樓蘭美女和各種沙漠古屍。孔夫子有長人之說,據推測是2.1米,這在中國其他地區考古發現中實為罕見。所以山東人鼻樑高、皮膚白、大長腿、俊爽豪邁,有山東大漢和煙臺美女的稱譽。

《山海經》曰:東海之外有顓頊國、季禺〔嵎夷〕、少昊國、重氏、藜〔萊〕氏和後來的羲和國。

大約3000年前,煙臺地乃至膠河以東仍屬東萊國。萊的象形文字和原意是小麥,而小麥文化來自兩河流域、新疆盆地。東萊國的治郡是掖縣,大家知道掖縣出啥?對了,金子。阿爾泰就是金子的意思。

商周時期膠東萊國、沂蒙及蘇北沿海之琅琊均是東夷古國,而到了西周變為諸侯國。西周時期周王曾把一部分膠東人(琅琊)發配到陝甘的西戎地區養馬並抵禦西戎,這就是後來秦國人的祖先。後來秦始皇總是去琅琊祭祖,並在文登建了個文化中心,就是文登臺。去西安看秦兵馬俑,即知東萊人東夷人的彪悍英俊大長腿風采。

春秋時期,炎帝羌羊後裔姜子牙的封地齊國強大之後打敗了萊國,侵佔了位於今平度縣西邊的領士。因此,萊公迫不得已遷都黃縣,叫做東萊。戰國時期,前567年,東萊被齊國滅亡。

好說回到方言,煙臺方言中有很多梵語、阿爾泰語系的特點,有粘著語的特性,所以很多人感到煙臺話象唱歌,跟魯西的明朝大槐樹移民後代講話有明顯區別。

很多煙臺話的單詞都是“胡言胡語”。比如文章中的“草雞”一詞,在承德土話(庫莫奚語)裡也有,而承德口音是最標準的普通話口音!沒想到吧?庫莫奚人是遊牧民族,狄人也。狄就是拜火牽狗的遊牧民族。

再說回到華夏族的來歷。大洪水以後,小冰川紀來臨,北方原始森林草原化,雅利安遊牧民族的第四代黃帝(夏族)由烏拉爾地區南下,到達天水地區(天之水,騰格里之水),遭遇並戰敗“華族”“黑頭人”小麥農耕部落(炎帝,圖騰為公羊,羌、姜),而華夏曆法的雛型隨即形成,自然採取天干地支的計算標識體系,並與24節氣農曆體系相結合。

據史記按照“神話傳說”的方式記載,第六代黃帝軒轅帶領華夏族向東遷徙,與東夷蚩尤部族交戰於苦海幽州溼地(北京、河北)以西的涿鹿,大敗九夷,華夏族正式佔領黃河流域,同時自然統一了農曆立法。這就是黃帝定立法的傳說之由來。

藏羌人是被黃帝和後來湧入的小麥民族及遊牧民族趕到青藏高原的炎帝“原住民”,康巴、白馬藏族、羌族也是出類似天水地區或煙臺地區那樣的高俊白大長腿帥哥美女的基因群,很少有通古斯“蒙古”人的那種高顴骨眯眼睛的特點。

自詡雅利安後裔的德國納粹曾在二戰時期組織秘密考察團進入羌藏區尋族。

黃帝打敗了蚩尤以後,蚩尤部落開始了南北遷徙,一部分族群到了遼河地區,闖關東去了,所以以後的高句驪、朝鮮人、日本人乃至西伯利亞和北美印第安人都有阿爾泰語系和薩滿神教文化的傳統。還有一部分族群進入蜀地和雲南,成為彝族群體。所以日本人常去彝寨考古認祖歸宗(秦人徐福後裔除外)。彝族話屬阿爾泰語。粵語也算。

另一部分蚩尤族越過秦嶺進入荊楚地區,所以後來人們發現荊楚人的性格和文化習俗和秦嶺以北有所不同,自稱為荊楚有才。當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蚩尤族後裔有遷徙到雲貴川,成為先苗族群。他們的圖騰就是公羊頭。

五胡亂華時期,氐人,來自新疆和兩河,小麥文化的攜帶者,代表姓氏是李和楊。比如李世民、李白、李廣、楊貴妃、楊繼業。而匈奴自北方侵入,代表姓氏是劉姓,所以正宗的劉姓的鼻頭大如懸膽。

匈奴的成分很複雜,有來自歐羅巴的,如羅馬。有北極圈經歷小冰川期南下的通古斯人,也有在北亞乾草原的雅利安斯拉夫遊牧民族。俄羅斯人就是雅利安與通古斯(“蒙古”)的混血。而“維吾爾”即是聯合起來的西戎族群的意思。

山西特別是晉東南方言比較複雜,是北方僅存的方言活化石。因為山西經歷過五胡亂華,被匈奴俘虜的古羅馬希伯來語農民羯族人(羯,JEW,猶太)在山西運城鹽湖定居,並於武鄉建立了後趙國,猶太文化受是兩河蘇美爾文化影響頗深。而猶太曆法和節日皆與當今中國的陰曆曆法驚人的相似。所以你說究竟誰影響了誰呢?

至於被歐羅巴匈奴從羅馬地區俘虜帶到山西的古猶太教希伯來竭人,逐漸作大,建立了後趙,大殺中原漢人,破壞漢朝文化。結果北方漢朝文化只能在荊楚和兩湖地區的文化和北方墓葬裡見到端倪。後來出了個冉閔大帝,發殺胡令,北方中原地區凡金髮碧眼大鬍鬚的胡人被誅殺幾乎殆盡。一部分山西羯族逃到普魯士地區,成為後來的德系猶太人,成為馬克思、愛因斯坦和羅斯查爾德的祖先。

所以山西山溝溝裡會見到胡顏睿智的農人。邢臺曾是羯人的避難地。北京土話裡有很多單詞如衚衕兒和丫頭兒都來自於古希伯來語。你仔細看山西河北很多當地人有那種鷹鉤鼻,不應該覺得奇怪了吧?

到了大唐,地理的西緣已經到達裡海,大唐還跟遠在天邊的阿拉伯人幹了一架。大唐是個東西交融的時期,李世民本人就是金髮碧眼的混血兒,號稱“騰格里可汗大皇帝”。長安城胡服胡樂胡人氾濫,自不必說。

一部分羌人又趁中原內亂反侵故土,在寧夏建西夏國,自稱党項羌。羌人出美女俊男,成吉思汗的愛妃就是位美麗絕倫的西夏王妃,據說這西夏羌女為報國仇家恨斷了成吉思汗的根兒。

以後的通古斯人、女真人、契丹人、佔據中原乃至整個華夏地區。屠城後,男人被殺光或被作奴隸,女人被強霸。宋末崖山一戰,十萬來自中原的“漢人”跟著小皇帝跳海。所以日本人陰險地鼓吹:崖山以後無中華。至今,你到海南的大山裡,還會發現宋時中原人的後裔:沒後腦勺,絕不當粉絲。

說到大清朝和滿人,真正的滿族祖先是逃難的東夷人。所以他們的文化是薩滿文化,精於騎射。

這些動態的變遷是五四以後形成的歷史教科書裡沒有記載的。瞭解和獨立思考這些文化和基因混合的真相,是個燒腦燒心的事情,影響到價值觀乃至基因的共振頻譜(心)。華人的關係文化和家族幫派意識嚴重,很難進入清靜無為和人人平等的境界,這是幾千年的融合融化後潛意識乃至基因尋根和找到歸屬感的本能衝動使然。

其實,我是誰(的血脈傳承)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人有三魂七魄,是由不同的因果和“自我”組合而成。比如三魂裡的天魂來自人人平等的“光”,地魂和人魂部分來自父母基因和族群文化。整日魂飛魄散的大有人在。仇恨父母的人經常經歷夢魘,是因為地魂和人魂不認同不感恩父母,於是就離開了體魄到處跑。


翟博士工作室


華夏祖先是從黃土高原走來的。

根據分子人類學研究,中國人從緬北進入中國,一部分人沿沿海東進北上,形成東部東夷民族。一部分沿雲貴川北上到達河湟地區,形成漢藏語系諸民族。根據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漢語於5900年前與漢藏語系分離,形成漢語族,形成地域在陝甘寧,對應的是仰韶文化。而語言是隨著農業的擴散,漢民族遷徙擴散到全國各地的。

金力院士團隊這一重大研究成果,與考古學相互印證。

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教授認為,仰韶文化寶雞北首嶺遺址的一支先民來到華山腳下,創造了燦爛的元郡廟——泉護村文化,該遺址陶器上第一次發現了玫瑰花,他認為玫瑰花就是仰韶先民的圖騰,所以先民自稱華,稱附近的山為華山。這就是“華山玫瑰燕山龍…”這手小詩的來源。他同時指出,這一時代與炎黃部落的事蹟記載基本重合。這實際上告訴我們炎黃部落就形成於這一時代、這一地域。這也是華夏之“華”的來源。

而歷史學家也印證了這一觀點。近現代以來,付斯年、徐旭生、范文瀾、白壽彝、何光嶽等等學者都認為炎黃華夏先民形成於黃土高原的涇渭流域。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東夏,東西合稱諸夏”。

《史記•吳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古今人這方面的論述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而周人本自稱華夏,所以華夏指西部炎黃夏周族群,源自於黃土高原。


至樂無如讀書


夏商都在河南,周秦只不過是孫子輩。

西安華胥氏,是商丘燧人氏的偏房。

一、傳說角度:

1、有巢氏(湖南九嶷山,貢獻造房);

2、燧人氏(河南商丘,貢獻人工取火),弇茲氏(甘肅祁連山,稱“玄女”或者“素女”,貢獻結繩之法,一說弇茲即月氏);

3、華胥氏(陝西藍田,稱“人祖”,貢獻不詳);

4、伏羲女媧(甘肅隴西成紀,定都河南睢陽,貢獻統一各部族,制“龍”圖騰、八卦,人首蛇身謂之“道”);

5、有熊氏(黃帝,河南新鄭,貢獻弓箭等)、神農氏(炎帝,湖北神農架,貢獻醫藥)。

二、遺址排名角度(不完全統計):

南越國遺址:廣東廣州市(越秀區),2000年曆史。

三星堆遺址:四川廣漢市,3000-5000年曆史。

半坡遺址:陝西西安市,6000-6700年曆史。

三座店石城遺址:內蒙赤峰市,3600-4000年曆史。

紅山遺址:內蒙赤峰市,5000-6700年曆史。

良渚遺址:浙江杭州市,4000-5300年曆史。

田螺山遺址:浙江餘姚市,6000-6500年曆史;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市,5000-7000年曆史。

太陽人遺址:重慶三峽,7000年曆史。

仰韶遺址:河南三門峽澠池縣城,6000-7000年曆史。

裴李崗遺址:河南鄭州新鄭縣城,6900-7500年曆史。

馬家窯遺址:甘肅定西臨洮縣城,4000-5000年曆史。

大地灣遺址:甘肅天水秦安縣城,5000年-8000年曆史。

不難看出,排名靠前的省份分別是:河南、甘肅、浙江、四川(重慶),該數據與我國黃河長江的走向也是一致的。

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西安連前五都進不了。


用戶67724358697


當然起於中原一帶(包括魯西、豫東和晉南、豫西),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都邑多在

河南、山東、山西三省之間,這三地才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之地。

上古歷史主要敘述華夏與東夷、苗蠻三者之間的關係,交匯之地正是淮河中下游地區,魯西、豫東一帶(早期為空桑之地)。

山東、河南被稱墟(故城;舊址)的地方有很多。

山東有爽鳩氏之墟(古高唐邑,今山東聊城)、少昊之墟(曲阜)、有莘之墟(山東曹縣)莘國故城在曹縣北十八里,今莘仲集也;舜生姚墟或有娀之墟(山東河南交界),在濟陰城陽縣。

河南有祝融氏之墟(新鄭新密)、有熊之墟(新鄭新密),顓頊之墟(在今濮陽)、太昊之墟(周口淮陽)、昆吾之墟(濮陽)、閼伯之墟(商丘)。

另外,傳說炎黃以及伏羲女媧發源於西北(或者黃土高原),也只是傳說,西北包括陝西多數情況下只有他們的出生傳說和陵墓紀念,缺乏他們的生前事蹟、前後世系傳承,以及歷史事件、考古學文化分類作為支撐。

魯西、豫東所在的黃淮平原即是考古學中仰韶文化(炎黃)和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以及南方的屈家嶺文化(苗蠻)交匯之所,也是傳說中的炎黃、蚩尤九黎(九夷)和苗蠻之間交流和碰撞之地,更是龍山文化的最早興起之地。

考古歷史:

約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後期,仰韶文化逐漸衰落(對應神農氏的興起與衰落),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或九夷)和屈家嶺文化(三苗)逐漸興起,並開始進入豫東、豫西,影響甚至達到山西一帶。

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位於豫西一帶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開始興起(龍山文化前身),並逐漸向東發展,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三苗)發生碰撞,即為傳說中的涿鹿之戰。廟底溝二期文化發展成中原龍山文化,其影響逐漸擴散到周邊,各地龍山文化開始興起,進而開啟九州部落聯盟時代的到來。

三皇五帝時代部落地望考:

有巢氏,來自於巢湖,今安徽中部;

燧人氏,燧明國,今商丘;

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陽;

女媧氏,都媧城,今西華(離淮陽不遠);

無懷氏,居懷城,今武涉縣;

中央氏,居中河,今洛寧;

中央氏,無懷氏,都象城,今舞陽賈湖(位於西平西北不遠);

葛天氏,居葛國,位於寧陵;

大庭氏,居大庭,今臨潼;

慄陸氏,居慄國,位於夏邑;

昊英氏,柏皇氏,都遂城,今遂平(位於西平南);

柏高,都柏城,今西平(在西華西南);

炎帝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

帝榆罔,生於承留(開封),都伊川,今洛陽伊川;

坂泉之戰,一說河北涿鹿,一說扶溝;

扶溝地處豫東平原,黃泛區腹心,隸屬河南省周口地區。新鄭為有熊之墟,少典以及黃帝所在有熊國位於新鄭周邊,扶溝正位於新鄭(有熊)和淮陽(神農氏所在都邑陳地)之間。

河南周邊的黃帝遺蹟

扶溝(坂泉)、新鄭(有熊)和淮陽(神農氏都邑陳地)位置關係

涿鹿之戰,一說河北涿鹿,一說彭城(徐州);有熊國所在勢力位於新鄭周邊,傳說中的蚩尤所在九黎(或九夷)勢力範圍則位於魯西以及蘇皖北部,涿鹿(或濁鹿)之戰應該發生在蘇皖西北斜著往魯西豫東、山西一帶。

《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空桑、青丘、蚩尤冢都在魯西、豫東之間。

相傳,遠古時代蚩尤與黃帝發生衝突,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擒殺蚩尤後分屍而葬,身葬於此。首級葬於壽張闞鄉(今陽穀縣),身葬於汶上(山東汶上縣蚩尤冢),肩髀葬於鉅野(菏澤鉅野縣),部分屍骨亥葬於臺前(原屬壽張縣,今屬濮陽)境內。

蚩尤被殺後,四座蚩尤冢都在菏澤和濮陽之間,這裡即是空桑之地,也是傳說中的青丘所在(今為清邱或青邱)。

黃帝有熊氏,都有熊,今新鄭;

少昊氏,都窮桑(曲阜),今山東曲阜;

顓頊氏,都帝丘,今濮陽;

帝嚳,都亳,今商丘;

帝摯,都莘邑,今山東聊城;

帝堯,都平陽(成陽),今山西臨汾,一說山東菏澤;

帝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

帝禹,一說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都陽城,今禹州。

後世夏商都邑也都在魯西豫東一帶來回遷移!夏朝都邑遷徙圖


青陽帝君


都不是。華夏祖先,就用這個詞吧,應該是從最初的文明算起的。最初的文明,或者說主流文明在哪裡?就在具茨山周邊。人類文明是從八千年前開始的。八千年前具茨山文明,以三千幅巖畫,裴李崗大型石棒盤陶缸,賈湖骨笛等為標誌,是華夏文明的主流源泉,世界文明的燈塔。鄭州具茨山文明,從未間斷,從八千年前到三千年前,歷經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主流文化。相對應於伏羲,葛天,軒轅,顓頊,大禹,商湯等人物。具茨,即“祭天之所”的意思。鄭州具茨山,東方文明的聖地!


嵩山道士


我是追夢樂享人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統稱為“華夏民族”。所有中華兒女及海內外的中國人中國人都以“華夏民族”、“華夏子孫”、“龍的傳人”為榮。



究竟這一習以為常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讓我慢慢講來。古往今來,有著種種不同的解釋。

華夏族是炎黃血脈。古籍中將“夏”作為中原,“蠻夷戎狄”作為四方。唐朝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遠古時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民族是漢族,因此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華夏族就不是單一的漢族了。

現代之解,主要是有兩種觀點:



第一,“華夏”是民族的名稱。

持這種觀點的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夏”這個名字則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說:“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認為,華夏實際為歷史上的夏族的一個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肅、河南、山西一帶,後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這個民族也不斷的四處遷徙,並逐漸分為三部分:東遷中原的稱為“東夏”(“華夏”),西移甘肅的,稱為“西夏”(“蠻夏”),原地不動的稱為“大夏”。後來,大夏變為夏族的總稱,也是美稱。


第二,“華夏”是地域文化的概念。

持這種觀點的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華夏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其文明順序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



以“中國”為我國的通稱,自漢代開始,“中於天地者為中國”(揚雄),“中華”一詞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被使用,“中華”一詞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這些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第二種說法認為華夏先民分為許多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自黃帝時統一為華夏部落聯盟。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軒轅(黃帝)、神農(炎帝)、帝嚳(高辛氏)、堯、夏禹。其中伏羲、軒轅、夏禹為主。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



據史書記載及考古發現,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現代分子人類學也有證明),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

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出自大汶口文化)。



華夏族於商周時期遷往江漢平原,往後南遷至南部更深遠的區域。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這幾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三國志》的“關羽傳”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關羽趁著大水擊潰了七路增援襄陽的曹軍,活捉主帥于禁,斬殺前鋒龐德,致使襄陽岌岌可危,兵鋒直指曹操統治的中原地區,令曹操一度要遷都避其鋒芒。這裡的“華夏”就是指中原地區。



發源地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資料與夏、商、周的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到甘肅東到山東)。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夏族與漢族是不同時期的同一稱呼。



由此可以看出來,無論是種姓民族的概念,還是地域文化的概念,“華夏族”實際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傳統的,居住在黃河中游流域的古代各民族的統稱。



在歷次民族“大融合”過程中,漢族文化的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深刻的影響了周邊少數民族。就是在少數民族入住中原時,執掌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也總是不可避免的認同漢文化,不斷出現“野蠻的征服者最終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歷史場面。同時,華夏文化也不斷從周邊文化中汲取營養,在雙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容幷蓄的風範!




追夢樂享人生


別不信,祖先可能是非洲來的!專家說的…



目前學者普遍認為:全人類的祖先是從非洲走來。

對人類起源的研究,有多種學派。目前根據考古研究,世界上不少人類學家找到了“走出非洲”的證據。

對其他學派感興趣的朋友,可閱讀大衛.克里斯蒂安所著的《極簡人類史》,該書支持“走出非洲”的學說,卻也客觀的將其他小部分學派的觀點客觀展現,包括人類是在多個地區逐漸進化的。

也許未來隨著考古的新發現,會有新的結論。

腦容量較大的現代人類(智人)最早於10萬年前在非洲出現,大約5萬年前來到中華大地,取代了北京人(直立人)。(《哈佛極簡中國史》阿爾伯特.克雷格)

(圖片引自豆瓣)




智人走出非洲進入中華大地的路線分了兩批:內陸線和沿海線。

沿海線主要在珠江流域,擴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展,逐漸創造了河姆渡文明,形成百越民族等;

內陸線分化出長江中游的苗瑤民族、黃河上游河套地區及渭河平原的漢藏民族。後者經過部落戰爭,建立夏朝。

無論是哪條路徑來到中華大地的智人,都是在這一片天地、河流、山川的哺育下,進一步發展演變,才形成了獨特的華夏文明。

對於智人走出非洲的行進路線,感興趣的可以閱讀亞歷山大.H.哈考特著的《我們人類的進化:從走出非洲到主宰地球》、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著的《進擊的智人》,非常有意思。下圖是該書封面,引自豆瓣。

(圖片引自豆瓣)


我是“美女如玉書中尋”,喜歡閱讀,愛好分享。如果對書中理解有誤,我誠懇邀請您在評論區批評指正;若有相關主題的有趣書籍,也請您在評論區與我分享。


有女如玉書中尋


當然是黃土地,這個沒有什麼疑問,尤其是與位於淮河流域的鄭州無關。鄭州那個”黃帝故里”才發明了十幾年,建築物的水泥還沒幹透呢。


漢風唐韻828


華夏就是諸夏,諸夏是大禹治水時期的部落聯盟,分佈在濟水流域,特別以魯西南最集中。

若向上追溯,就是黃帝和炎帝,黃帝起源於山東省濟寧市一帶,炎帝起源於現濰坊市南部魯中一帶。

再向上追溯就不是本問題了。


阿里小泰


華夏祖先從非洲→伊拉克→經過印度→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古黃河入海口在現江蘇境內)

山東祖先從非洲→歐洲→沿阿爾泰山→日照(山東)

所以現在中國人種基本上從南至山東平均身高是漸高的,從山東再向北平均身高是下降的,中國南方平均身高比北方要低。

目前考古來看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支。

關於齊魯大地文明主要是孔孟之道,從漢代統治階級開始大力推行儒家文化一直到當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