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大學才發現,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我迷路了,面前是一個十字路口

牌子上寫了兩行字,走近一看:

大城市擠不下肉體,小城市放不下靈魂。

讀完大學才發現,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我,93年生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考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二本,父母是普普通通的職員。

從上大學第一天起,我身邊的所有人就反覆強調:

畢業回來,考公上岸,買房買車,結婚生子。

但對於第一次出遠門的我來說,

外面的世界時時刻刻衝擊著我的三觀。

那麼,小縣城如何?

· 高中時都是一樣

高中時具在縣城讀書,整日你你我我,大家都一樣,學的也一樣,除了長得不一樣,其他都一樣。

· 大學時又是怎樣

大學時換過一回宿舍,來自小縣城的人聚集在一起,多是這般。

初上大學時,宿舍6人。兩人略顯闊綽,其餘四人典型農村家庭,我屬於不上不下。於是乎,四年間吾等試圖通過努力通往一線,然另兩人終日玩樂,不思進取,還將我方陣營兩員大將拉入陣營。

結果正如諸位預計,四人降級。不知讀者何感,讀個本科四人未能順利畢業,簡直匪夷所思,然而事實便是如此。

畢業後家境優渥者,回縣城接家中的班,走上輩已然踏出來的路。其餘頑劣者,不知所所。至今未有聯繫。

並非人情冷暖,而是實在無話可說,終日六人在寢,除遊戲外竟無話可聊。天長日久,宿舍變得愈發沉默,我也愈發難以忍受,便換了宿舍。

中途由於重組宿舍,遂尋集好友于一屋。四人家庭均為農村,渴望大城市,渴望成功,渴望有個好工作。也算開啟學霸模式吧,競賽、獎學金、考研,畢業後讀研者讀研,工作者工作。

最後,都去了發達些的城市。

以上這些還是小縣城的故事,俗套、無趣、拖沓。


讀完大學才發現,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 讀研時不太一樣

讀研時候發現,周邊的人開始有所變化,優秀者比比皆是。貴乎自然985遍地,只是在小縣城裡還是略顯精貴。

富貴之子,權宦之家者開始出現在社交圈中。其家境優渥,無養家之累,無定居之苦。然而人家同樣很努力,專利、論文、實習,一樣踴躍。有時候,我也挺好奇的,家境這樣,混個文憑不就足矣,畢業時單論文憑並不見得能有何作為。

· 實習時已然變矣

工作時都是同事,上學時都是同學。看上去還是和高中一樣,實際上啊,已經大大不一樣了。

人家PPT做的比你的好看;能用口語與國外友人交談,不論是否地道,能交流已是技能;連寫個文檔人家的作詞用典都比你的好;工作之餘,人家能出去自駕遊;等到年會了,報名的時候,輪上你了,只能說唱首歌;人家可以彈個吉他、吹個陶笛、葫蘆絲。差距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是啊,這些大學的時候你也可以學。PPT可以學,口語可以練,看書可以養成習慣,可以努力找機會練車,閒暇之餘可以學個樂器。

這一行字挺長的吧,大學四年做這些也確實挺忙的。

可是人家樂器、口語是一直學的,城市發達對此十分重視,迫於環境壓力,自小便學,不論是否刻苦,有這個先見之明,有這份資源可以利用,便是優勢。

虧在哪?虧在沒錢?還是虧在不知。


讀完大學才發現,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留在縣城又能如何?

現在四線城市也可以讓孩子學興趣班,都是因為前邊的孩子吃了大虧,負反饋回來拉動學習鏈的啊。

現在的特長補上了,只是他滯後了太久。

若後邊再有新奇的概念、技能,又要等個反饋嗎?

那時,你還有接收相應信息的渠道嗎?

畢竟養家就已經很累了。

房子很貴,特別是將戶口、學籍和房子捆綁銷售以後,愈發的貴了。

大城市更是如此,便攔住了絕大多數基層人民的進擊,然而我們這輩解決不了的問題,到了下輩又需要他們考慮。

不論天道是否輪迴,人道算是世世輪迴了

逃離北上廣?

若是失敗又會如何?

我也不是十分清楚。

拿些一線城市攢下的工資,去縣城買一套現房?

回家娶個媳婦,好好過日子?

窮困幾年,一事無成,貪圖享受,別無他處?

與你的心理預期差距過大?

那麼與你現狀差距大嗎?


小縣城有縣城的幸福

“只要把人的基因移植到螞蟻裡,他覺得自己是人,其實只是螞蟻;此後就可以在一個盆景裡得到這種具是綠色的幸福,世界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新奇。”


讀完大學才發現,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把自身的環境限定的窄了,

自身的思維也會如同容器中的液體般,

隨著容器小了,

思維也變得愈發少了,

困難也就變得愈發小了。

每天的問題便是,豬肉貌似漲價了,

媳婦想買個手鐲,兒子的玩具又要換了。

不用考慮房子、不用考慮工作、不用考慮教育,

活得簡單,過得瀟灑。

畢竟,

沒幾個人能像好色一樣好學。


對於我?

一無所有。

除去伙食費、車馬費,

便只能餘下二兩銀子,

用以支付高昂的學費。

工作是為重複性勞動,

工作時候創造的價值?

可以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

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講道理,誰都會。

聽人言,誰都會。

喝雞湯,誰都會。

唯獨不會的是,

自勉

還有一段話送給你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個迷宮面前,有很多的線索,很多岔路,別人東看看,西望望,就都走過去了。但是我們就一定要迷失在裡面。這是因為我們渺小的心靈裡,容不下一個謎,一點懸而未決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把一切疑難放進自己心裡,把自己給難死了。”

——王小波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