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

看著天想著地


保險業保費收入持續增長

中國保險業自1979年復業以來,已經走過了近40年的歷程。在40年時光裡,中國的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7%,成為國內發展最快的行業。2018年1-8月,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74萬億元,同比微降0.74%,維持良好發展態勢。

分險種來看,2018年1-8月,財產保險業務積極向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810.26億元,同比增長13.17%,佔比為28%;人身保險業務增長放緩,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639.27億元,同比下降5.37%,佔比為72%。

分地區來看,2018年1-8月,總保費(含財產保險、壽險、意外險、健康險)居前的五大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四川,其中廣東、江蘇分別以2447.62億元、2432.32億元遙遙領先。

總的來說,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保險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保險大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保險業在世界保險市場中的排名是第68位,經過40年的一路追趕,先後超過了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2017年,中國保險收入規模排名已經升至世界第2位,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市場大國。

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業著力防範化解風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行業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2017年,保險行業原保險賠付支出達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3%;2018年1-8月,賠款和給付支出達0.80萬億元,同比增長7.10%。

保險業未來前景廣闊

首先,未來我國將無可避免地進入到社會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快的進程中,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帶來的主要矛盾是養老保障的供不應求,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商業養老保險來扭轉日趨嚴峻的養老形勢。同時,健康險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地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商業養老保險的稅延優惠政策已經蓄勢待發,保險行業將在政策紅利催動下站上騰飛的風口。

除了老齡化帶來的保險市場空間外,獨生子女佔比提升和放開二胎等人口政策也會拉動保險保障需求進一步提升。獨生子女數量是在70年代初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後開始大幅增長的,目前70年代之後出生的大量獨生子女多數集中在45歲以內,相對其他年齡段或非獨生子女人群來說保障意願更為強烈。

此外,隨著2016年國家放開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育二胎,對於嬰幼兒的風險保障和資產投資需求也必將隨之增長。屆時,保險產品當中以嬰幼兒為主要保障對象的意外險、年金險等產品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保險產品作為能夠兼顧風險保障和保值增值服務的金融產品,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從我國當前居民家庭當中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來看,保險資產的配置佔比僅有2%左右,相較於發達國家中美國的32.6%和日本的26.8%來說差距明顯。這一方面是由於在我國當前社會環境下,仍是以基本社會保障體制作為居民風險保障基礎;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我國傳統社會消費觀念中的風險意識淡薄,居民投保積極性沒有被激發。隨著社會消費水平提高,風險保障理念逐漸深化,保險資產在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的佔比也將進一步提升。

最後,對照國際保險市場的發展水平,我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2017年全國原保費收入36581億元,同比增長18%,保險深度4.42%,較上年增加0.26個百分點,保險密度2646元/人,較上年增加407元,保險密度在過去的38年間增長了5629倍。儘管我國保險的增長速度很快,但無論是深度還是密度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美國2016年保險深度均已超過6%。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產業研究院


保險公司的的銷售人員被叫做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不存在勞動關係。保險公司的招聘被稱為“增員”。因為不存在基本勞動保障,保險代理人招募沒有吸引力,所以就動員已入司保險代理人利用招聘網站、個人社會關係、人才市場等多種渠道提高增員成功的可能性和增員規模。保險公司不怕增員過多,因為保險公司不支付底薪沒有用人成本,雖然有考勤等實際的勞動管理卻在法律上不認定存在勞動關係。保險代理人不賣保險搞增員沒有保險公司的利益激勵制度是沒人願意幹的,所以就有增員獎勵。一方面拉到人有現金獎勵,拉的人越多獎勵越大;另一方面拉到人可以實現職位晉升和下線業績提成,拉的人數到一定規模就成了某某主管某某經理,下線乃至下線的下線有了銷售業績上線可以獲得提成。增員拉人頭成了保險銷售之外更輕鬆的收入來源,所以在增員利益的驅動下保險代理人坑蒙拐騙隨意承諾虛假的招聘崗位和薪資待遇拉人頭,背後的保險公司樂享其成。物競天擇,騙者生存,這種增員制度決定了保險代理人的高流動性和素質普遍不高,保險銷售過程中的欺騙誤導也就很正常了。依據禁止傳銷條例,保險公司的這種增員方式和增員激勵制度很明顯符合傳銷的界定。保險行業劣幣驅逐良幣,整個保險行業都受益於增員制度的低人力成本優勢和人海戰術,但低人力成本優勢與高素質人才引進、規範化招聘用人的可行性又是矛盾體。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看一個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如何,只需要看這個行業的企業的招聘用人制度和權益保障就可以大致明瞭。保險行業與銷售人員簽訂的不是一般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而是保險代理合同,意味著在法律上雙方不是上下級的管理關係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但事實上類似考勤制度、開除制度等已經事實上對保險代理人構成了管理權利,並沒有事實上的平等主體關係存在,而保險公司卻利用代理合同有效規避了權利相對應的義務履行。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的關係不受勞動法約束,出現薪資等糾紛沒有明確的受理單位,勞動監察或勞動仲裁部門不受理;以勞動爭議的名義到法院起訴勝訴很難,因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保險代理合同否認存在勞動關係;以合同爭議糾紛起訴也面臨缺乏規範書面證據材料的問題,因為保險公司或上線代理人的承諾多是口頭說明不留證據。這樣一種沒有最低工資保障、沒有社保、沒有基本勞動保障的招聘用人制度要能招到人只能將“全員增員”作為手段,這種“增員”決定了保險代理人的素質,將拉人頭作為獲利手段本就是不道德的。保險行業不能改變目前的招聘用人制度,保險“坑蒙拐騙”的社會形象只會更加穩固。


我心無限2


中國保險市場巨大,中國現在有八九十家壽險保險公司,能開保險公司都有背景。但真正能合規想做好保險,想做成民族保險品牌的不多。


郝溶辛


野蠻生長,必有後患!


johnxu30228436


現在還是初級階段,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基本保障是基礎!


金魚偉


保險公司提高不了服務能力,一切發展都是暫時的,最後消費者不會買單,不會相信你們,最終會導致發展不力。


金融服務諮詢師


過去幾十年,保險業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從統計數據看,1998年至2017年,保險保費收入基本上都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同時,保險公司數量也在不斷增加(2006年90幾家,2018年3月達到173家)。這都印證了近幾年保險業高速發展的現實。

但是,這種高速發展從長期來看是受益於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均收入提升以及人口紅利。反觀現在,隨著我國逐漸步入後工業化時代,我國正經歷產業結構升級的改革過渡期,疊加全球經濟疲弱的大背景,未來宏觀經濟增速自然很難再有從前那樣2位數高歌猛進的增長,那麼這對人均收入的提升就會產生影響(有個變量是減稅等措施增加可支配收入,但是作用和經濟高速增長還是不可同日而語),同時現在生育率的下降如果持續,那麼也會直接影響到人口結構的有效更迭。上述兩個因素直接會影響到保險行業的增速。

但是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當前保險滲透率還比較低,不僅是比發達國家低,甚至比新興市場平均水平低。而看一下我國居民家庭在金融資產上的配置,保險也還是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這樣的話從長期來看,保險行業的發展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牛姐MissBull


保險是好事,但是現在中國的保險給現在這幫做保險的人做到名聲都臭了,現在大家只要一聽到做保險,就是坑蒙拐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