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費穆開啟了中國詩話電影的先河,代表著傳統人文精神在電影中的復甦。”--王家衛

“每次在大銀幕上看到自己的時候都不太好意思,胃也會覺得不太舒服。”接著,王家衛認真地說:“這次是我成年後第一次到蘇州,來了之後我明白了只有這麼有詩意的地方才會出現費穆這樣的天才,在我看來,中國電影史上只有一個‘電影詩人’,就是拍攝了《小城之春》的蘇州籍導演費穆。‘電影詩人’的頭銜我實在不敢當。”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王家衛毫不吝嗇地向記者表達了對費穆的敬仰之情。

和那個年代的許多中國導演一樣,僅僅憑藉幾部早期作品,費穆便迅速奠定了自己在電影史上的卓越地位。儘管創作生涯短暫,但由於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傳統藝術手法和電影寫實的藝術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與把握,使得他的影片“另成一派,與眾不同。”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費穆

他對民族傳統美學抱有強烈興趣,所以費穆在電影創作之時,一方面追求著電影的表現技巧,另一方面又追求著電影鏡頭場景的表意功能。而且,費穆電影中的寫意特色早已蘊藏在其寫實形式之中。對此,費穆曾有過明確的理論表述,那就是他對電影中“空氣”的重視:“關於導演的方式,個人總覺得不應該忽略這一個法則:電影要抓住觀眾,必須使觀眾與劇中人的環境同化,為達到這種目的,我以為創造劇中的空氣是必要的。在《城市之夜》與《人生》中,我曾實驗過;在《香雪海》中,我仍然運用這種方法。但由於這種方法引起若干的誤會,也是可能的。個人以為,創造劇中的“空氣”,可以有四種方式:其一,由於攝影機本身的性能而獲得;其二,由於攝影的目的物本身而獲得;其三,由於旁敲側擊的方式而獲得;其四,由於音響而獲得。”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費穆

中國知識分子傳統

正如臺灣著名電影導演、評論家黃建業所言,他是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湧現出的一批非正統的、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中的領導者。費穆是一個學者型的導演,對於電影理論一開始就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憑藉對戲劇和繪畫的雙重喜愛,他拍攝了一系列跟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電影。這些充滿委婉纏綿、清新淋漓風格的作品,已體現出費穆對人性之疏離感的深刻洞察。

對世事滄桑的敏感是費穆電影中時常表現的元素,從《小城之春》裡可以發現,他把這一主題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聯繫起來,撥開了自身所處的時代迷霧,超前了當時的主流關注,讓觀眾聆聽陣陣既壓抑又華麗的感性獨語,如此真實地透露出一位知識分子的彷徨與苦悶。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小城之春》劇照

也正因為如此,他尤其擅長將傳統形式與現代西方的人道主義內容相結合。

從形式上看,費穆的電影帶有明顯的古典風格,然而,他的精神背景屬於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中國著名評論家陳墨曾有過細緻的分析。首先這是一種文化遺傳。儒家學說顯然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最重要的基因。費穆年輕時讀經的經歷(凌鶴的《費穆論》中提起過)無疑是促使這一基因繁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當時的文化背景及環境顯然對費穆有多方面的影響。新文化運動發展至整理國故,是一種深入,而且這一深入很自然地形成了對當初“徹底反封建”,即打到孔家店、絕對反儒學、將髒水連孩子一同潑掉的過激思想的一種反思。這對於費穆及其他溫和、明智的知識分子無疑有重要的影響。換一種角度看,又可以說是費穆等人的一種自覺選擇。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小城之春》劇照

在江小魚看來,費穆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想傾向的形成,也是對現實不滿的產物。一是對現實中的中國人與中國社會,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因而覺得有必要重振綱紀,團結和警醒國民;一是由於對現實不滿,自然會滋生一種烏托邦式的道德理想及倫理教化的夢幻追求。

富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重慶晚報》上的一篇文章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在經歷一系列困難和波折後,費穆終於創作了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作品--《天倫》。他在這部影片中建立了一種獨特的敘事結構和剪輯風格。

影片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為出發點,不侷限於一家一室,一方面描寫了新舊交替三代父母子女的倫理關係,另一方面將孝悌之道推及到廣義的人類之愛上去。主張以自己的修行給社會以人性、人情之愛。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天倫》劇照

它結合了現代西方的人道主義與古老的東方儒家學說的共通之處,以及在電影裡對拍攝技巧的掌控、氣氛營造的恰到好處,使觀眾感受到一種詩一般的意境。外加非常規的蒙太奇手法,這些元素成為了費穆最具辨識性的個人風格。

而這部影片也的確沒有讓費穆失望,上映不久,好評如潮,評論家驚呼《天倫》足以和美國最好的電影媲美,堪稱中國默片的最高峰作品。甚至由於影片上映盛況空前,上海有名的大光明戲院從不上演中國電影,但是《天倫》的輝煌竟令其開了綠燈,成為當年的一大新聞。該片還開創中國電影的兩項第一:首先是第一部從頭至尾配上音樂的影片;其次是第一部採用中國傳統古樂和民族音樂的影片。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小城之春》劇照

同樣,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小城之春》,在意大利舉辦了一箇中國電影展後,重新浮出水面並引起轟動。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家們,被這部情節簡單卻寓意深邃的作品深深感動。搞電影的人都說,費穆的這部詩化電影,與日本電影《羅生門》和美國電影《公民凱恩》一樣屬於世界電影的經典傑作。在評論家看來,中國電影史上,或許沒有哪部影片像《小城之春》這樣,如此生動地反映現實與理想、愛的觀念與行為之間的矛盾與複雜。

《小城之春》只是關於一段未成的三角戀,幾個困在“小城”中的人物只求細膩真實,並沒有像當時大多數影片那樣大肆宣傳革命救國,提出許多不切實際的主張,最後在誇張虛假的感情中結束。那些當時風靡一時的電影如今都因為毫無藝術性和歷史價值而被時代淘汰,反而是從小處著手的《小城之春》存留下來。正如江小魚所言,“雖然資金匱乏,只有一處外景和一所破爛不堪的小攝影棚,但反而是物質的匱乏使得導演演員們可以專注於影片內涵,專注於那些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小城之春》劇照

正如黃建業指出的那樣,影片通過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間的感情糾葛與矛盾衝突,極富於民族文化個性揭示了中國人的情感與道德風貌。更加可貴的是,在情感與矛盾衝突上,藝術家分寸得當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識與倫理的界限,體現出了一種完美的人格和真摯的人性,這正是本片長久的藝術魅力所在。

費穆通過樸素的黑白鏡頭,簡短的電影語言,略帶小津式味道的拍攝地點,極其準確、真實地描摹出周玉文、戴禮言、章志枕三位主人公在面臨新舊事物時,所表現出的那種複雜性格和內心狀態。和許多劃時代的電影一樣,該片所展現出的先進風格同時引來了誇張的讚譽和苛刻的嘲諷。

例如有人認為《小城之春》是一部消極影片,“它製造一種悽悽慘慘慼戚的氣氛,渲染了沒落階級的頹廢感情,麻痺了人們的鬥爭意志……”但該片導演費穆的女兒則說:“這部影片完全是爸爸的濃縮,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知道他是怎樣一個人。我知道他不是消極的,相反是積極的。在那個知識分子苦悶的年代,他並不安於現狀,他要跳出來,雖然不知道何去何從,至少反映出他在過渡期間的嚮往。”

永恆的電影追求

在中國電影史上,電影與戲劇關係密切,戲曲、文明戲差不多成了中國電影的出生元素。正如《中文電影百科》所言,在這種情況下,費穆創作電影,要完全放開戲劇這個柺杖,希望通過電影的“主體性”來重新定義,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在當時,費穆等努力探索的是電影的表達方式,或者說,電影的本質性特徵。他們提倡一種與戲劇脫離的新的電影觀念。他們認為:電影雖然和戲劇是近親,但是,電影有它的藝術上的特質,絕不是戲劇的改裝,也不是戲劇的延長。


費穆:中國銀幕詩學的開創者

《小城之春》劇照

作為一位有自己追求的導演,費穆在《小城之春》這部電影中,使用了極具探索精神的電影語言和技巧呈現出東方美學的電影外觀,他試圖探討的那些厚重而複雜的問題或者主題,恰恰是電影藝術永恆的主旋律: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