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费穆开启了中国诗话电影的先河,代表着传统人文精神在电影中的复苏。”--王家卫

“每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时候都不太好意思,胃也会觉得不太舒服。”接着,王家卫认真地说:“这次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到苏州,来了之后我明白了只有这么有诗意的地方才会出现费穆这样的天才,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史上只有一个‘电影诗人’,就是拍摄了《小城之春》的苏州籍导演费穆。‘电影诗人’的头衔我实在不敢当。”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王家卫毫不吝啬地向记者表达了对费穆的敬仰之情。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中国导演一样,仅仅凭借几部早期作品,费穆便迅速奠定了自己在电影史上的卓越地位。尽管创作生涯短暂,但由于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和电影写实的艺术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与把握,使得他的影片“另成一派,与众不同。”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费穆

他对民族传统美学抱有强烈兴趣,所以费穆在电影创作之时,一方面追求着电影的表现技巧,另一方面又追求着电影镜头场景的表意功能。而且,费穆电影中的写意特色早已蕴藏在其写实形式之中。对此,费穆曾有过明确的理论表述,那就是他对电影中“空气”的重视:“关于导演的方式,个人总觉得不应该忽略这一个法则: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为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在《城市之夜》与《人生》中,我曾实验过;在《香雪海》中,我仍然运用这种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引起若干的误会,也是可能的。个人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可以有四种方式:其一,由于摄影机本身的性能而获得;其二,由于摄影的目的物本身而获得;其三,由于旁敲侧击的方式而获得;其四,由于音响而获得。”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费穆

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正如台湾著名电影导演、评论家黄建业所言,他是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涌现出的一批非正统的、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中的领导者。费穆是一个学者型的导演,对于电影理论一开始就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凭借对戏剧和绘画的双重喜爱,他拍摄了一系列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电影。这些充满委婉缠绵、清新淋漓风格的作品,已体现出费穆对人性之疏离感的深刻洞察。

对世事沧桑的敏感是费穆电影中时常表现的元素,从《小城之春》里可以发现,他把这一主题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联系起来,拨开了自身所处的时代迷雾,超前了当时的主流关注,让观众聆听阵阵既压抑又华丽的感性独语,如此真实地透露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闷。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小城之春》剧照

也正因为如此,他尤其擅长将传统形式与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内容相结合。

从形式上看,费穆的电影带有明显的古典风格,然而,他的精神背景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中国著名评论家陈墨曾有过细致的分析。首先这是一种文化遗传。儒家学说显然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最重要的基因。费穆年轻时读经的经历(凌鹤的《费穆论》中提起过)无疑是促使这一基因繁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时的文化背景及环境显然对费穆有多方面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发展至整理国故,是一种深入,而且这一深入很自然地形成了对当初“彻底反封建”,即打到孔家店、绝对反儒学、将脏水连孩子一同泼掉的过激思想的一种反思。这对于费穆及其他温和、明智的知识分子无疑有重要的影响。换一种角度看,又可以说是费穆等人的一种自觉选择。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小城之春》剧照

在江小鱼看来,费穆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倾向的形成,也是对现实不满的产物。一是对现实中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因而觉得有必要重振纲纪,团结和警醒国民;一是由于对现实不满,自然会滋生一种乌托邦式的道德理想及伦理教化的梦幻追求。

富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重庆晚报》上的一篇文章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在经历一系列困难和波折后,费穆终于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天伦》。他在这部影片中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剪辑风格。

影片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为出发点,不局限于一家一室,一方面描写了新旧交替三代父母子女的伦理关系,另一方面将孝悌之道推及到广义的人类之爱上去。主张以自己的修行给社会以人性、人情之爱。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天伦》剧照

它结合了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与古老的东方儒家学说的共通之处,以及在电影里对拍摄技巧的掌控、气氛营造的恰到好处,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诗一般的意境。外加非常规的蒙太奇手法,这些元素成为了费穆最具辨识性的个人风格。

而这部影片也的确没有让费穆失望,上映不久,好评如潮,评论家惊呼《天伦》足以和美国最好的电影媲美,堪称中国默片的最高峰作品。甚至由于影片上映盛况空前,上海有名的大光明戏院从不上演中国电影,但是《天伦》的辉煌竟令其开了绿灯,成为当年的一大新闻。该片还开创中国电影的两项第一:首先是第一部从头至尾配上音乐的影片;其次是第一部采用中国传统古乐和民族音乐的影片。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小城之春》剧照

同样,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小城之春》,在意大利举办了一个中国电影展后,重新浮出水面并引起轰动。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家们,被这部情节简单却寓意深邃的作品深深感动。搞电影的人都说,费穆的这部诗化电影,与日本电影《罗生门》和美国电影《公民凯恩》一样属于世界电影的经典杰作。在评论家看来,中国电影史上,或许没有哪部影片像《小城之春》这样,如此生动地反映现实与理想、爱的观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复杂。

《小城之春》只是关于一段未成的三角恋,几个困在“小城”中的人物只求细腻真实,并没有像当时大多数影片那样大肆宣传革命救国,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主张,最后在夸张虚假的感情中结束。那些当时风靡一时的电影如今都因为毫无艺术性和历史价值而被时代淘汰,反而是从小处着手的《小城之春》存留下来。正如江小鱼所言,“虽然资金匮乏,只有一处外景和一所破烂不堪的小摄影棚,但反而是物质的匮乏使得导演演员们可以专注于影片内涵,专注于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小城之春》剧照

正如黄建业指出的那样,影片通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极富于民族文化个性揭示了中国人的情感与道德风貌。更加可贵的是,在情感与矛盾冲突上,艺术家分寸得当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识与伦理的界限,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和真挚的人性,这正是本片长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费穆通过朴素的黑白镜头,简短的电影语言,略带小津式味道的拍摄地点,极其准确、真实地描摹出周玉文、戴礼言、章志枕三位主人公在面临新旧事物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性格和内心状态。和许多划时代的电影一样,该片所展现出的先进风格同时引来了夸张的赞誉和苛刻的嘲讽。

例如有人认为《小城之春》是一部消极影片,“它制造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渲染了没落阶级的颓废感情,麻痹了人们的斗争意志……”但该片导演费穆的女儿则说:“这部影片完全是爸爸的浓缩,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我知道他不是消极的,相反是积极的。在那个知识分子苦闷的年代,他并不安于现状,他要跳出来,虽然不知道何去何从,至少反映出他在过渡期间的向往。”

永恒的电影追求

在中国电影史上,电影与戏剧关系密切,戏曲、文明戏差不多成了中国电影的出生元素。正如《中文电影百科》所言,在这种情况下,费穆创作电影,要完全放开戏剧这个拐杖,希望通过电影的“主体性”来重新定义,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当时,费穆等努力探索的是电影的表达方式,或者说,电影的本质性特征。他们提倡一种与戏剧脱离的新的电影观念。他们认为:电影虽然和戏剧是近亲,但是,电影有它的艺术上的特质,绝不是戏剧的改装,也不是戏剧的延长。


费穆:中国银幕诗学的开创者

《小城之春》剧照

作为一位有自己追求的导演,费穆在《小城之春》这部电影中,使用了极具探索精神的电影语言和技巧呈现出东方美学的电影外观,他试图探讨的那些厚重而复杂的问题或者主题,恰恰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旋律: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