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化積澱,有機深度結合,讓戲曲的精神內核展現出來

注重文化積澱,有機深度結合,讓戲曲的精神內核展現出來

提到戲曲,相信大家的腦海中出現的畫面都會比較接近:戲臺上或是劇院中,戲曲演員或身著水袖長衫,或頭戴冠盔帽巾,時而吟唱,時而翻飛,臺下的觀眾也會不時的報以熱烈的呼聲。這樣的形式,幾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對於戲曲的固有形象。對於戲曲,人們會理所應當的認為,它就應該在戲臺上或是劇院中表演。然而上月底,一部在全國範圍內上映的電影《曹操與楊修》,卻讓人們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戲曲表現方式。

《曹操與楊修》是一部將京劇藝術與電影形式相結合的電影,6月份在上海電影節首映時,便收穫了不少的好評。截至目前,該電影在豆瓣網上更是得到了8.7分的評價,而其中很多熱門短評則反映出了觀眾們對於這部京劇電影的喜愛,“這才是真正的‘一出好戲’啊!”“以前的京劇是在講故事,《曹操與楊修》是在演人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悲喜交融既通俗又深刻。”

戲曲與電影相結合的成功,反襯出的卻是戲曲與歌曲相結合的尷尬。近有網絡熱度頗高卻被指抄襲的歌曲《離人愁》,遠有被指格調不高、內容低俗的諸多網絡“神曲”,這些例子似乎都在表明著兩者的格格不入。事實,真是如此嗎?

心中有物

創作方能有神

近些年來,從《說唱臉譜》到《北京一夜》,從《在梅邊》到《霍元甲》,從李玉剛雍容華美的反串表演到新版電視劇《紅樓夢》風格獨特的配樂、插曲,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流行音樂的碰撞與融合,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作品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也有不少不盡人意的作品。由著名詞作家閻肅作詞的《說唱臉譜》,是一首京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戲歌,這個作品不僅在歌詞中有許多京劇的元素,旋律上也借鑑了京劇的唱腔,使整首歌聽起來朗朗上口,亦歌亦戲。而上半年在網絡上熱度頗高的歌曲《離人愁》,也同樣在旋律中加入了戲曲的元素,如“今夜太漫長,今兩股癢癢”一句,便有一些京劇的感覺。同是在旋律中加入了京劇元素的歌曲,《說唱臉譜》至今仍是戲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典範,廣為傳唱,而《離人愁》卻在火爆一時之後,口碑急轉直下。是什麼造成了它們之間的不同呢?

《說唱臉譜》的詞作者閻肅,同樣也是家喻戶曉的86版《西遊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的詞作者。2015年,86版《西遊記》作曲人許鏡清得知閻肅臥病,便寫下了《懷想過往,祝福閻肅先生》一文,回憶閻肅的往事。文中他這樣寫道:“1964年,在我讀大學的時候,閻肅先生創作的歌劇《江姐》已經正式公演,轟動一時,瞬間引起全國人民的觀看熱潮。當時,閻肅先生為創作《江姐》,還到渣滓洞監獄去體驗生活,這讓我肅然起敬。1983年,我正式進入《西遊記》劇組,當時閻肅先生的知識淵博、妙筆生輝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西遊記》的故事瞭如指掌,無論提到什麼情節,他都非常清楚,非常迅速的就能想到該寫什麼歌詞。閻肅先生特別喜歡古典文學,唐詩宋詞、元人小令、明清散曲他都一一研讀,所以,他對歌詞的寫作很有感覺,什麼歌詞適合譜曲,他都很清楚很熟悉,每首歌詞都寫得非常漂亮。事實說明,古典文學已經深深紮根在了閻肅先生的腦海中。”

而反觀《離人愁》,雖然這首歌紅極一時,卻被細心的網友發現存在抄襲《煙花易冷》、《山外小樓夜聽雨》等歌曲旋律的情況,並且歌曲歌詞雖為“古風”,卻給人一種生拼硬湊的感覺,尤其諸如“白了華髮”、“兩股癢癢”等句,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將包括戲曲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非常值得鼓勵,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創作能力不足的“遮羞布”。像《離人愁》的作者在參加某檔綜藝節目時,因為創作能力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就把“中國風”搬出來當“擋箭牌”,反而遭到了人們更多的牴觸。每一位音樂人在創作的時候,都應該以閻肅作為榜樣,畢竟心中有物,下筆方能有神。

音樂戲曲改編

不能浮於表面

前些年,一檔名為《全能星戰》的明星音樂真人秀節目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節目中,受邀的嘉賓需要挑戰六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從歌劇到民謠,從爵士到嘻哈,參演嘉賓需要對這些音樂類型加入自己的理解,完成演出。節目的第四期,歌手們迎來了戲曲的主題,其中孫楠重新演繹了經典唱段《智群威虎山》,經典重現引人讚賞;龔琳娜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將秦腔黑頭、越劇、黃梅戲、豫劇、京劇五大戲種選段結合演繹,讓人不禁讚歎。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吳克群、張韶涵的戲曲改編雖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卻評價不高。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細細品味他們的表演,會發現評價高的演出和評價低的演出各自都有著相似之處:像孫楠、龔琳娜在演唱時,非常注重還原戲曲原本的樣子,雖然用的是通俗的表達方式,但傳遞的還是戲曲的內核;而張韶涵和吳克群的演繹,雖然也有戲曲的元素,但卻只是點綴,本質上並無太大關聯。從這,我們似乎能夠看出一些歌曲戲曲改編的訣竅。

因為一首《卷珠簾》,許多人認識了嗓音通透空靈的霍尊,“中國風”也成為他的標籤。前幾年,他曾受邀參加了一檔京劇主題的綜藝節目,原本只是想簡單瞭解一下的他,卻被京劇深深的難住了,“對我來說,學京劇到處都是難點,因為我對京劇的唱腔不瞭解,發聲方法和韻味都很難抓,在初期我只能去學些表面的東西,比如顫音長一些、聲音柔一些。最難的就是身段了,尤其是男人演旦角,很難抓住一舉手、一投足的那種感覺。本來參加這檔節目只是為了玩一下,沒想到越學越喜歡京劇,也在學唱、勒頭、扮戲的過程中,越發體會到京劇演員的艱辛,後來完全是懷著向傳統藝術致敬的心情在學習、表演。我現在沒事就想哼幾句小嗓,以後的音樂創作也可能會加入京劇的元素。”

從霍尊的話語中以及《全能星戰》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音樂想要與戲曲擦出火花,絕不是簡單的糅合到一起就可以的。為了讓二者更好的融合,不僅需要在編曲、配器等方面下功夫,唱腔上也需要追求深度的、有機的融合。像著名歌手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就不只是簡單地用戲曲的板式唱流行歌曲的歌詞,而是真正的唱出了京劇旦角的味道。

除了唱腔方面,不少歌曲的戲曲改編也存在著生硬拼接的情況,一首歌曲應該有它的主題與內涵,在進行戲曲改編時也應該注意它們的思想內涵是否契合。像歌手王力宏的作品《在梅邊》,就沒有簡單的停留在配器上加個京胡、加個月琴的程度,而是將一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情故事引入其中,使歌曲的文化內涵顯得更加深刻。

總之,音樂的戲曲改編不能浮於表面,除了在編曲、配器方面體現出戲曲元素,更重要的是體現出戲曲的精神內核,以及一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