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

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

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
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
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
一個玉雕藝人35年的逐夢之路

青海鄉趣網訊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只有經過琢玉藝人的巧妙構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方能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說到玉雕,就不得不提海東市平安區的肖海山。35年的玉雕生涯,不僅讓他收穫了同行的認可和讚譽,也讓他對玉雕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與多數玉雕藝人的“天賦”“家庭傳承”相比,肖海山與玉雕結緣實屬偶然,他的玉雕之路更多的是後天的努力和不懈的堅持。

198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18歲的肖海山到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探親。期間,他在當地一家工藝美術廠中,看到玉雕藝人們正在雕刻玉器。當時,在肖海山看來,能將一塊“石頭”雕刻成工藝品,這手藝很神奇,更重要的是,有個手藝傍身,也能為自己今後帶來一定的收入。“我也想學玉雕,請你收我做徒弟吧!”肖海山誠懇請求師傅,並留在了這裡開始了他的玉雕之路。

因為之前肖海山沒有美學、雕刻和關於玉的鑑別基礎,因此,想要早日出徒,就得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從零開始,未必是件壞事。正所謂,天賦不夠,努力來湊。不懂色彩,學;不懂雕工,學;不懂素描,學。“當時別人在休息和玩的時候,我卻在車間。”據肖海山回憶,那時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而他的這種勤學好問、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感動了師傅,也願意抽出更多的時間去培養他。

如此三個月後,肖海山基本出徒了。但他卻還是以“小學生”的心態自居,繼續學習玉雕知識。而他的堅持也獲得了相應的回報,幾年後,他的玉雕作品多次獲得省級工藝美術作品一等獎。到1993年,他的作品《八瓣花形品》,獲得司法部組織的工藝美術展一等獎。而這時,他也在同行中頗具名氣,更有玉雕收藏家拿著原石專程找他製作。

從偶然到與玉雕結緣,肖海山在化隆縣工藝美術廠一待就是14年。通過14年的學習,讓他從一個零基礎的“小學生”成長為“師傅級”的藝人。1999年,他來到位於西寧市的青海工藝美術公司。在這裡,他一邊帶徒,一邊繼續設計出優秀的工藝作品。

2005年,他隻身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開辦了屬於自己的玉雕坊。從當初的玉雕師傅到玉雕坊的經營者,對肖海山來說,這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玉雕技藝的轉變。因為社會的變革,加之為了增加銷量,肖海山開始嘗試用機器代替手工,用料也從當初自己熟悉軟玉改變為硬玉。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就拿切割來說,機器切割一旦稍不加註意,就會導致整個玉料報廢,而硬玉和軟玉的切割區別很大。”肖海山說。

得益於之前的玉雕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肖海山完全駕馭了機器切割、拋光等技術。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玉雕坊也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一些賦予高原特色的作品也被收藏家高價收藏。

2008年,輾轉23年後肖海山回到了家鄉平安。在家鄉,他開始為殘障人士教授玉雕技術,讓他們也學習一門手藝。目前在平安玉雕界頗有名氣的馬海山就是他最得意的徒弟。

今年53歲的肖海山,目前在平安區經營著一家玉器加工銷售的門店,除了加工玉器之外,閒時他會經常看看相關玉器加工的書籍,以增加自身文化修養。經過35年的沉澱,肖海山雖然在同行眼裡贏得了不少讚譽,但他個人認為學無止境,與他期望的境界還有一定差距,於是他在家靜心學習玉雕技藝,同時希望開發出具有河湟特色的旅遊產品,讓人們瞭解河湟文化。(記者祁國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