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大抵是唐高宗後期,四川傳出了一則風月故事。

遊歷至蜀的詩壇大V駱賓王親自下場撰文,替在酒樓偶遇的歌女郭氏,手撕另外一位與其齊名的詩人——盧照鄰。時過境遷,當初的郭氏女早已泯入歷史的煙塵,但駱賓王一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卻讓盧照鄰做了千年的渣男,再難翻身。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時隔千載,這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至今有人傳頌,這首詩在當時的反響有多大也已經不言而喻。但奇怪的是,同樣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同樣才華橫溢的盧照鄰對此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任憑悠悠眾口,積毀銷骨,千載不絕。

很多人都詫異於駱賓王的爆料,畢竟盧照鄰寫出了那句曠古爍今的最美情詩:“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能寫出如此佳句的人,又怎會是拋棄摯愛,漠視感情的渣男呢?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但如果你有幸重回大唐,來到盧照鄰的身邊,也許詫異會得到答案。彼時的盧照鄰已然重病纏身,不僅面目全非,而且半身不遂。

政治的失意和病痛的折磨,讓原本出身名門的盧照鄰倍感挫敗和失望,終於在唐垂拱元年(685年),他挑了一個四野無人,群星璀璨的夜晚,翻下躺了十數年的病床,艱難卻堅定地爬向了附近的潁水。缺月掛疏桐,冰涼的潁水緩緩將盧照鄰吞沒,這位被病痛折磨半生的大才子也成了大唐詩壇的絕唱。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李唐立國伊始,詩文還流於前朝萎靡浮華的風格,唐朝文人們開始了艱難的革故鼎新。如今的人們再提起唐朝詩文大家多半都說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這樣的人物,但在這些人之前,唐初也不缺才華橫溢的詩人。

這些唐初的詩人們更像是創業者,為後來的唐詩盛世打下了堅不可摧的基礎,而在唐初詩人中名聲最大的,莫過於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讓人玩味的是,在初唐四傑中排名第二的楊炯說過一句話:吾愧居盧前,恥於王后。王勃是那位頃刻寫就《滕王閣序》的神童才子,和王勃相比,盧照鄰的知名度小得多了。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可“文人相輕”的楊炯為什麼偏要貶王褒盧呢?讓我們將時間推回大唐,細細從史書典籍中勾勒出盧照鄰的一生際遇,你會發現,他當之無愧於楊炯的評價。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千百年後的乾隆皇帝以一句詩道出了盧照鄰的家世。在門閥勢力還足以左右李唐朝局的時候,盧照鄰出生於當時諸族之首的簪纓禮樂世家——范陽盧氏。

在唐朝早期,出生世家就等於躺贏的人生,尋常子弟窮極一生能到達的高度,也許只是世家公子的人生起點而已。而讓尋常子弟更絕望的,就是盧照鄰這樣才華橫溢,天資過人的世家公子。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那些比你起點高的,比你還努力,比你還聰明,還怎麼玩兒?”我想盧照鄰在當時,應該是很多讀書人的噩夢吧。

自幼得到名師指點的盧照鄰初登仕途,便成了達官顯貴的座上客,身為唐高宗李治的叔叔——鄧王李元裕驚歎於盧照鄰的憾世才華,他曾向賓朋感慨道:“此吾之相如也。”話中已將盧照鄰比作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了。

世家才子遇到識才伯樂,前程似錦的仕途彷彿已經鋪就了。博聞強識的盧照鄰一邊遍讀鄧王珍藏的典籍,一邊靜靜等待人生的劇本推進。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帶著一身才華的盧照鄰升任益州新都尉,並在此間邂逅了一生所愛的郭氏女。川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僅孕育出無數名震華夏的文學大家,也滋養出無數讓人神往的痴情故事。

春雨潤物無聲,情絲纏綿悱惻,當世才子遇到了一見傾心的紅顏知己,兩人許諾山盟海誓,白首不離。“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被愛情眷顧的盧照鄰寫下了這首《十五夜觀燈》,那個他傾慕的女子就這樣立在燈火影綽之間,搖曳的火光照亮了姑娘皎然如月的面龐。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當心中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往往寄希望於自己有更強大的力量,可以護愛人一世周全。不再滿意於此刻境遇的盧照鄰忍痛吻別心愛的郭氏女,前往長安參加“典選”,以期一朝榜上有名,成就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舊唐書·王勃傳》中記錄了當時典選考官裴行儉的一句話,在眾人驚歎於初唐四傑的才華,認為他們一定會有所成就的時候,素有識人之明的裴行儉說:“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楊子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為幸。”簡單翻譯來說:裴行儉認為初唐四傑中也只有楊炯能做一個縣令,其餘三人鋒芒畢露,難有仕途。一語成讖。

有唐一代被眷顧的詩人太少,前半生的盧照鄰已然勝過了多少人,但他的好運也到此為止了。從他離開蜀地,前往長安的那一刻起,命運的無常已然籠罩他的頭頂之上。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尚未參加典選的盧照鄰驚聞父親辭世的消息,不得不歷經奔喪,而後雖然輾轉兩京之間,卻再也沒有找到機會重返官場。而此時的大唐朝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則天全面掌控朝局,李唐江山岌岌可危,武氏親信如日中天。

就如裴行儉說的那樣,政治敏感度太低的盧照鄰在“差之分毫,便遭橫禍”的政局中毫不自知,感佩於帝都繁華,人物風流,也感懷於自我懷才不遇,難抒抱負的他寫下了那首驚豔了歷史的詩句《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如此精妙的愛情詩句便出自於此,我想盧照鄰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一定在想念川蜀的那場春雨,在想念那個燈火闌珊處的姑娘。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長安古意》是盧照鄰滿腹才情的外化,足可以與駱賓王名滿京華的《帝京篇》相提並論,但也正是這首詩,讓心虛的權貴武三思震怒,突然而至的牢獄之災把春風得意的盧照鄰打了個措手不及。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畢竟是天下聞名的大才,畢竟是出生世家的公子,盧氏多年的人脈並非虛妄,雖然幾經波折,但總算是把盧照鄰救出來了。從未經受大災的盧照鄰在獄中受驚,出獄沒多久便患上了風疾(大概是麻風病),這種即便在現代都是絕症的疾病瞬間侵入盧照鄰的身體,並如跗骨之蛆般再也沒有根除過。

和牢獄之災相比,風疾的折磨更讓人絕望。一個因才情高傲於世間的人,是沒辦法接受自己清醒地感受著一切漸漸消失,卻無能為力的過程。

先是面目全非,他再也不是那個和郭氏私定終身的青年才俊了;而後是半身不遂,他再也不是那個能領略山川,指點江山的文人騷客了;最後是一隻手萎靡,這顆高傲不屈的靈魂終於徹底被殘破不堪的肉身徹底鎖住了。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盧照鄰的文風也因此驟然一變,他不再尋求仕途,也不再寄情山水,更不再意氣風發。他只剩下一個想法——活下去,像個人一樣活下去。

太難了,這個想法對盧照鄰來說太難了。因為他的病連藥王孫思邈也無能為力,這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救他了。

為了避開世人,他搬入太白山的深處,買下數十畝良田,更親手為自己築墓,在他心中燃燒的希望之火越來越微弱。也許換成尋常的販夫走卒,好死不如賴活著,但盧照鄰不一樣,這樣的活法毋寧死。

又是一場纏綿悱惻的雨,雨點落在山中飄零的黃葉上,發出沙沙聲響。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盧照鄰就這麼靜靜躺在病床上,聽著溫柔的雨聲,思緒飛回了川蜀大地。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所有的愛意終成回首,這樣的盧照鄰已經沒辦法回到蜀地了,更沒辦法給心愛的郭氏一個未來了,他只能將自己的思念藏在詩文裡,在千里之外遙祝愛人安康。“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他的愛情,也只能由後世無數的痴男怨女來延續。

一身孤勇難為,滿腹壯志難酬,盧照鄰縱筆寫下《五悲文》,然後和親人一一握手告別,也跟這個給過他榮耀,也給過他失望的大唐告別。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月明星稀,萬籟俱寂。盧照鄰用唯一能活動的手艱難地爬向不遠處的潁水。月光如銀鋪展在水面上,有夜鷺被聲響驚起,向著黑夜更深處飛去。在迷濛的薄霧間,盧照鄰最後回首看了一眼舊屋,最後回味了一遍一生,然後投入潁水之中。

水波盪漾,片刻而止。

世界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但世界比誰都清楚,盧照鄰走了。

大唐再也沒有盧照鄰了。

盧照鄰:曾名動京華,終自投潁水,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唐朝詩人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