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寫詩一首,僅四句卻留下幾個千古謎題

李白交遊廣闊,贈詩也寫得好,他送孟浩然,有“孤帆遠影碧空盡,不盡長江天際流”,他贈汪倫,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他送杜甫,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寄王昌齡,也留下一首至今仍感人至深的經典七絕,讀書時要求朗讀並背誦全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寫詩一首,僅四句卻留下幾個千古謎題

子規啼鳴

這首詩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首句寫詩作時為楊花落儘子規啼鳴的時節,當是暮春時候,後一句應題,是說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經過五溪。

後兩句非常經典,卻留下了兩個千古謎題,一則末句到底是“隨風”還是“隨君”;三則詩中的“夜郎”到底指哪裡?除此,此詩到底寫於哪一年,也是個謎。

末句,應當是“隨風”或是“隨君”,從語義上來說,讀書君認為二者皆可,月行與人相隨,所以託這片思念之心寄予明月,跟著你一起去到你去的地方,這是可以解的;而“隨風”,同樣也是可以。有人認為,詩人已經將愁心託與明月了,此句再託與風,看似不合理。但把隨風的,理解為明月而非愁心,彷彿明月被風吹而過,直到夜郎西,多有想象力呀。

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寫詩一首,僅四句卻留下幾個千古謎題

隨君直到夜郎西

而另外兩個謎,則要從王昌齡的貶謫歷程說起。王昌齡歷兩次貶謫,雖然新·舊《唐書》《唐才子傳》《河嶽英靈轉》中都有所提及,但都沒有寫明具體時間。目前大多認為,王昌齡首次被貶,是在開元二十七年,也就是739年,此次貶江寧丞;第二次被貶是由江寧貶至龍標,為天寶七年,也就是在748年。

李白與王昌齡兩人的交集正始於王昌齡第一次被貶江寧時,二人相遇,一見如故,互有贈詩。王昌齡寫下《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也有寫《鄴中贈王大》,表達相遇後奉為知己之情:“我願執爾手,爾方達我情。相知同一己,豈惟弟與兄。”

王昌齡此次被貶龍標,李白聽聞消息,不由悲從中來,寫下開頭這首經典之作。他將一片愁心寄予明月,託明月伴隨君直到要去的地方,寄託他的瞭望與相思。這首詩作於748年王昌齡被貶龍標後。

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寫詩一首,僅四句卻留下幾個千古謎題

而詩句最後的“夜郎”又是指哪裡?由於李白有被流放夜郎的經歷,有觀點認為此處的夜郎是指李白所流放的夜郎,由王昌齡被貶而聯想到自身的遭遇有同感。但王昌齡故於757年左右,當時他已經貶龍標好幾年,而李白流放夜郎的時間是在安史之亂之後,也就在757年後,結合時間線來看,這首寄給王昌齡的詩與李白流放夜郎的經歷並無關係。

而從地理位置來看此觀點也不合理。王昌齡被貶之處龍標在今湖南黔陽,據詩意理解,其位置應在“夜郎以西”,說明詩中的夜郎只在黔陽以東,並非平常大家所理解的貴州“夜郎”。那這裡的夜郎在哪兒?《沅陵縣誌》中有記載唐時有“闢沅陵縣置夜郎縣”。《唐人七絕詩釋》為這首詩註解時也特別說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縣。”

所以,從詩意及時間線上來看,此詩中的夜郎,當指今湖南沅陵。

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寫詩一首,僅四句卻留下幾個千古謎題

相對地理位置參考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