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當代薦讀(四)


詩詞|當代薦讀(四)


前 言


為了更好的發掘當代好詩詞,小樓特開設【當代薦讀】欄目,不定時刊出。所選作品來自詩詞界所有人的推薦,可以自薦和他薦。


【當代薦讀】欄目組

2020年02月10日




目 錄


◎本期人物




◎佳作薦讀(單首作品)


母親忌日……周達(推薦人:章雪芳)


崖上小樹……劉能英(推薦人:李偉亮)


春日感作……魔女(推薦人:天許)


載酒亭絕句……譚偉媛(推薦人:石齋)


過盧溝橋……王志濱(推薦人:河沙子)


農家夜話……鄧水明(推薦人:小樓 )


過天橋看遊客掛連心鎖……武立勝(推薦人:聽雨)


看傻姑畫眉……天許(推薦人:歸樵)




◎風騷有約(鑑賞)

飲 茶……張明新(山東)(薦評人:蘇俊,張春義)


鳳棲梧……

李靜鳳(薦評人:周燕婷)


卜算子……崔杏花(薦評人:範詩銀)


瘞鶉了……江合友(薦評人:王海亮,濯纓,夢欣)




◎本期人物


詩詞|當代薦讀(四)

廖國華 生於1945年,湖北荊州人。齋名無妄,號村野之人,龍洲道人。自幼習詩,無門無派,以手寫心,不拘成法,江湖上遂有“詩匪”之稱。




讀佛經題感

難得心觀落照前,十分寒意逼江天。

白頭乞共青山約,與爾同修閉口禪。


詠臨海蜜桔七絕

萬樹敷榮古戰場,秋深無處不金黃。

借來海雨天風力,化作東甌王者香。


全東海洋登大觀樓

登樓也沐大池風,縹緲蓬瀛一望中。

山水瑰奇聞見異,人才聚散古今同。

雲籠湄浦橫煙白,日暖冬花帶露紅。

到此難矜酒狂態,低眉自合拜髯翁。


歲末感懷

心自頽唐意自迷,鄉關亦借一隅棲。

此時氣力都憑酒,舊日朋儕半化泥。

柴米無虞腰也折,湖山有恙事難稽。

歲闌又是回頭望,漫道蒙莊物可齊。


臨江仙.自制香腸臘魚

一去長街晴正好,管他超貴低廉。悶聲就割免招嫌。攪來肥與瘦,加點辣和甜。

快趁冬陽幹水氣,避貓近晾窗簷。葷腥雖寡酒能添。嘗新真吝嗇,待客小尊嚴。





◎佳作薦讀


母親忌日

周達

石門風雪暗,嶺海雨冥冥。

遣夢臨泉路,燃香候戶庭。

思深雙淚盡,宵永一燈青。

從此生涯事,無人仔細聽。

(推薦人:章雪芳,原載《小樓聽雨詩刊》2018-01-15)


崖上小樹

劉能英(北京)

小樹傍崖生,新枝隨意長。

北風持立場,葉葉皆南向。

(推薦人:李偉亮 ,原載《小樓聽雨詩刊》 2018-02-04)


春日感作

魔女(山西)

如刀歲月太無情,刻滿滄桑不見聲。

都道春風為妙手,眼前可撫皺紋平?

(推薦人:天許,原載《小樓聽雨詩刊》 2018-03-18)


載酒亭絕句

譚偉媛

凌雲絕頂攬嘉州,橫掃峨眉萬古愁。

擬約東坡春載酒,一樽同醉木蘭舟。

(推薦人:石齋,原載《小樓聽雨詩刊》2018-07-05)


過盧溝橋

王志濱

曉月微茫照石橋,風輕雲靜衛城高。

春深猶恐群獅睡,遙對燕山唱大刀。

(推薦人:河沙子,原載《詩潮》2014年第7期)


農家夜話

鄧水明

一溪雲抱兩三家,屋後簷前見月牙。

我亦有田歸未得,卻來燈下話桑麻。

(推薦人:小樓 ,原載《當代詩詞》2014年第1期)


過天橋看遊客掛連心鎖

武立勝

橋上新痕覆舊痕,長欄滿目掛忠貞。

當年多少連心客,已是如今陌路人。

(推薦人:聽雨,原載《中華詩詞》)


看傻姑畫眉

天許

伊人對鏡畫春山,淺黛斜斜入翠鬟。

許是分離逐日近,今晨略比昨晨彎。

(推薦人:歸樵,原載《一梨詩雨》)


◎風 騷 有 約


飲 茶

張明新(山東)

泉水帶山影,泥爐煮雪聲。

不嘗壺裡澀,焉得腹中清?


蘇俊薦評:

“泉水帶山影,泥爐煮雪聲。”景語清新。“不嘗壺裡澀,焉得腹中清?”情理兼融。全詩上下觀照自然,允稱佳作。


張春義薦評

對仗入句,工穩。第二句得“紅泥小火爐”之趣。二聯深富哲理。

(原載:【小樓聽雨詩刊】 2018-03-04)



鳳棲梧

李靜鳳

惆悵銀蟾光作作,迢遞高城,百種春情弱。辛苦霜條開綠萼,阿誰得似黃金索。

去歲情懷知酒惡,怨暖嗔寒,舊事思量著。小醉釅愁都約略,眉間判了煙雲壑。


【周燕婷 薦評】

“舊事思量著”為全詞主旨。上片極盡“百種春情弱”之摹寫,為下片之“釅愁”渲染氣氛。低徊掩抑,欲說還休,有百折千回、潺湲不盡之致。“鳳棲梧”為“蝶戀花”別名,此調之聲情、體氣,可於斯作中尋得消息。


(來源:中國詩歌網2016-11-15)




卜算子

崔杏花

最愛那時春,最愛花開早。最愛江南霧柳邊,同看炊煙嫋。

依舊手相牽,依舊桃花繞。依舊攀來問臉紅,不信青春老。


範詩銀薦評:

宋人李之儀說過,小詞要寫得“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對此,崔杏花這首《卜算子》小詞體現得很精彩。上片通過“春”“花”“霧柳”直至“炊煙”,語盡愛春之意,而意未盡“同看”之情。下片續以牽手、繞花、攀問,語盡同看之意,而意未盡惜春之情。這個語、意、情的過程,則是通過上片的“最愛”和下片的“依舊”兩個詞,經過三個層次的推進,再由上下片的最後一句,畫龍點睛般道出來的。崔杏花的這首小詞與她以往的詞一樣,通過淺淺淡淡、活潑生動的語句,空靈澄澈地把自己的“意”展現給了讀者,純真幽微地把自己的“情”傳遞給了讀者。


還是這個李之儀,《詞綜》中其卜算子上片“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下片“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之語,開了這個詞牌起句承句疊詞之例。近人盧前更是上片四句開頭皆用同一“曾”字,“曾看庾嶺梅,曾跨中條馬。曾過衡陽與洛陽,曾上天山者”,凸顯了適合卜算子本身抒情規律的寫作手法。崔杏花此詞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手法,對於由語表意、緣意達情,起到了分片層層推進、上下片迴環照應的作用。而上下片前三句開頭皆各用同一詞,實屬少見,也具有創新的意義。


原載(2015.5《中華詩詞》)




瘞鶉了

江合友(河北)

瘞鶉了,瘞鶉了。場靜籠空鳴聲杳。

今夜葬之淚滿鋤,昨夜乏食通宵惱。

洶洶癘疫日逼人,所見路橋皆封道。

閉戶浹旬盡餘糧,小禽飢死孰能告。

屠者壓價至三毛,所售不堪敷油耗。

小康未及幸斗升,一時傾覆債高蹈。

瘞鶉了,瘞鶉了。鶉翅撲稜哀哀叫。

且從屏前看消息,頌歌如潮心如搗。


【王海亮薦評】

凡寫作,角度越小越容易動人。以小小鵪鶉反映時代命運,大潮洶湧,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河北石家莊王建強兄養鵪鶉為生,寫下《庚子鵪鶉歌》以記因疫斷食無奈生埋鵪鶉事,合友此詩當為和作。“小康未及幸斗升”,不能不讓每個人思考自己的命運。


【濯纓薦評】

年前不算,從庚子年算起,國人被關在家中避疫,已經一個多月了。今天看網上官方公佈的數據,全國已累計死亡2747人(庚子二月初五的數據)。我們看到的只是數字,這數字的背後,卻是數千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感覺我們現在活著,完全是天在照應,我們活在不可知中。

這首詩,詩人沒有正面寫人的生離死別,而是從一隻鵪鶉餓死在這場瘟疫中著手。鵪鶉之死,非死於疾病,非死於貓狗,而是死於“飢餓”,整個情況是封橋封路,餘糧告罄,詩人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小鳥在哀鳴掙扎中死去,其心情可想而知。

以小見大,別有機杼。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名句,也是因雁而發。


【夢欣薦評】

個人覺得,這首貌似歌行體的七言詩或許是本期小樓詩詞涉及疫情內容中品味最高的一個作品。理由大抵有三:一是取材角度刁。以一個養鳥人(可以代筆)在經歷疫情的一番劫難之後的感受,旁敲側擊地控訴疫情主政部門的措置不當給民眾造成的損失和創傷。二是立意有深度。本次疫情,由主政部門的隱瞞事實,貽誤最佳封堵病毒傳染的時機,之後在各種生活、生產、醫護等物質的缺乏儲備情況下匆促封城管控,造成物資供應中斷,引發次生災難,作者於此憤慨不已,但作品巧妙地將著力抨擊的內容融化於“瘞鶉”過程的具象描述之中,以小見大,由“鶉”及人,可憐那些無辜死難者,激發讀者思索發生於自己身邊的社會現實那些事兒的前因後果。這種作品,將批判、抨擊、譏刺、追責的本意藏得很深,一則可以避開言論管控的麻煩,二則可以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曲隱而具深意,頗有強烈的正義感。三是多種藝術技巧的綜合運用,如象徵手法(以“鶉”喻人),出實入虛法(封城小禽飢死為實,小康夢境為虛;路橋封道為實,屠者壓價趁火打劫為虛;盡餘糧為實,債高蹈為虛),以及主題語重複法(“瘞鶉了”的一再詠唱,強化了悲哀的韻律和氣氛)等。此外,結句有意營造主流的“頌歌如潮”同詩人的“心如搗”情感錯位,暗示著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思想境界對立,寓意極深。如果你聽到許多民眾正在譴責喪失良心的媒體慣於喜歡把喪事辦成喜事的聲音,你會從這首作品品味出更多的東西,這稱得上是“言盡意不盡”。

原載(【小樓聽雨詩刊】2020年3月1日)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