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文|尢曰

“我希望能夠遠走,逃離我的所知,逃離我的所有。我想出發,去任何地方,不論是村莊或者荒原,只要不是這裡就行。我向往的只是不再見到這些人,不再過這種沒完沒了的日子。我想做到的,是卸下我已習慣的偽裝,成為另一個我,以此得到喘息。不幸的是,我在這些事情上從來都事與願違。”——《不安之書》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這是我近日拜讀完費爾南多·佩索阿的《不安之書》從中選自的一段關於“逃離社會”的言論。固然,人是離不開社會的,但往往是這樣,人就越渴望感知存在大自然裡那股最原汁原味的自由。人的出逃不是沒有理由的,那都是源自他們內心的聲音,順從心靈的指引。

《荒野生存》這部電影也是關於逃離的話題,進而引起了我的注意。最為巧合的是,在我上一篇寫完有關《白日夢想家》的文章裡,亦是有出演配角的肖恩·潘,在這部《荒野生存》裡晉升為導演的他,依舊把這部電影演繹出了一番別樣的風格。

這部在豆瓣評分高達8.6分的電影,上映於2007年,並拿下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第8屆美國電影學會獎、以及第65屆金球獎。最為可貴的,也是肖恩·潘在該電影上映不久後,直接獲得第81屆最佳男主角提名。這部以非同尋常的傳記體記敘主人公克里斯的故事經歷。其中,獨到的取景圖片中偶爾穿插著日記體的敘述形式,讓這部洋溢著冒險追求的電影仿若帶有一絲文藝的紀錄片,在視覺效果上有著收集藏品般的體驗。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荒野生存》講述的是主人公克里斯放棄優渥的家庭條件和教育,由於無法接受父母的“虛偽”,他選擇逃離社會來到阿拉斯加的荒野。其中以插敘的形式回憶了他在旅途路上認識的人和事。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而電影的呈現,也是由克里斯的妹妹麥坎德勒斯講述而成

這種以主人公的經歷形式為主,講述人為輔的呈現方式,強調了該影片引起的社會話題。我也將通過多重角度的探索,解讀這部電影給人指引的心靈歸屬,窺視克里斯不凡的一生。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一、從人物的意志、訴求、精神三個層面,參透克里斯選擇置身荒野的堅定決心。

赫胥黎曾對社會和自然的區別作出過分析,在他看來:“社會和自然的區別就在於,社會是有一定道德目標的”。從電影的開頭,我們能大概猜測到離家出走的克里斯,他試圖擺脫著社會置身於自然。

但我想,一個人的出逃,無非是遭受了社會的欺騙與家人的背叛,是失望給予他們以堅定逃離社會格局的意志力。以至於克里斯不是為了在建立道德目標的基礎上而躲避現世,那又究竟是什麼,促使他擁有這樣堅定的決心?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①家庭影響下促成的堅定意識

順著劇情的發展,很容易理解克里斯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在影片裡也清晰地呈現克里斯父母的爭吵和家庭暴力現象,讓年幼的克里斯產生了厭世的心理。

父母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最容易在孩子心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父母也被稱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更何況是在離婚的前提下,讓孩子早早的就面臨不完整家庭的選擇,更是讓他們喪失了對父母的依賴,形成強烈的自我獨立意識。但是這種形式上的“自我獨立”照射出的卻是一種扭曲並承接的社會現象,父母輩在自我情感處理上的矛盾,直接導致對下一代的觀念腐蝕。

不過好在克里斯有著真正獨立上的意志力,他只是承受不住家庭帶來的壓抑——在得知母親只是父親當初的情人,這也讓他和妹妹掛上了“私生子”的標籤。克里斯認為,四年讀書生涯不過是盡了大學畢業的荒謬責任,他要擺脫這個不真實的世界和帶給他欺騙的父母。他引用梭羅的名言:

“與其給我金錢、名望和愛,不如給我真相”。

正是在這種扭曲的家庭觀念影響下,強化了克里斯的意志,讓他勇於去面對荒野中的黑暗與寂寥。因為對於他而言,真相才是支撐它在荒野中繼續行走下去的動力。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②對物慾的極低訴求

物慾,即對物質需求的渴望。克里斯在大學畢業參加完典禮之後,父母提出供應他上哈佛的學費和給他新車的要求,遭到了他強烈的拒絕。克里斯並非是壓制自己的物慾,只是他對物慾有著極低的訴求,在梭羅和托爾斯泰的知識沉澱裡,他追求真實的世界,認為輕而易舉得到的物質滿足都是低俗的。

相信有的觀眾,會很對克里斯的行為很是不解。但在現實層面上,當一個人長時間的沉浸在物質的滿足裡,會不由自主的想去體會一番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活。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普通人所想要得到的東西,他們輕而易舉的就能拿到手,與其說是不能感同身受,還不如說他們是缺失了“獲得”的過程。

在我看來,就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在繁重的社會壓力下,我們不得不支付時間和汗水去獲得自己應有的回報。且在這過程中,空餘時間就像一個空箱子,受物慾滲透的人巴不得把這個箱子塞滿,裝載自己不曾擁有過的物質享受。

正應了洪應明的那句:塞得物慾之路,才堪闢道義之門。克里斯把自己所有的身家財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也消除了一切代表他身份的證據。 克里斯承受住了虛偽格局帶給他的痛苦,他縱身一躍,暢遊於自在的荒野,極低的物慾訴求,讓他能為捕食一隻小獸而欣然得意,也能為了享受荒野生息在木板上刻下“旅行之聲”:

無拘無束,一個極端主義者,一個追逐美的旅人,腳下的路就是他的家,消滅虛偽的存在,順利實現靈魂革命的終極一役。不再受世俗文明荼毒,遁世而逸。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③負隅頑抗的挑戰精神

在《荒野生存》這部影片裡,所謂荒野,就是遠離人群偏離社會,以此來考驗人在面對殘酷的自然挑戰下,有著怎樣的適應能力。克里斯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挑戰性,無論是在遇到雷妮和簡兩夫婦、石板城對自己暗生情愫的特雷西、開導自己的弗朗茲,克里斯一直懷揣著前往阿拉斯加的堅定決心。

這是他藏在心底的一次靈魂跳躍,要感受生命的真實。而在他前往阿拉斯加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人,更像是成了吸引他走向那個神秘阿拉斯加的導火索。人總是渴望探索未知,這也是人無法自我把控的弱點,好奇心的驅使給前行的旅人以勇敢無謂,人心思的著力點都放在那股未知的力量上,讓他們對周邊的險要環境放鬆警惕。

整部影片採用的日記體回憶的形式敘述,凸顯克里斯冒險旅程的艱辛,輾轉多國的克里斯在遭遇貧困和飢餓的條件下,也依舊沒有打消前往阿拉斯加的念頭。這般負隅頑抗的挑戰精神,也葬送在弗朗茲與他離別之際留下的最後一滴眼淚,能讓我們預測到克里斯即將面臨的不幸。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二、回顧影片的整體呈現,借大自然為逃避虛偽現實的訴求者“發聲”。

首先,在《荒野生存》影片的結尾,以克里斯的妹妹麥坎德勒斯講述整個故事的經歷而結尾,主演克里斯也在演繹的過程中,呈現了死亡的全過程。這部回憶錄似的電影,無論是在鏡頭轉換和視覺呈現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摻雜的經典引用,也將“克里斯”這個人設對內心的信仰體現出來,獻以致敬。

誠然,人的心中都有至高無上的存在,那是我們貫稱的信仰,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學會原諒,才能去感受愛。對我來說,逃避社會無非是習慣了平淡無華的日常,我們能做的,只是需要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看待事物的方法,從樸素生活中挖掘快樂。就像克里斯所說的:

人要靠體驗新事物來保持活力。

如果你認為人的快樂主要來自於人際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上帝將快樂賜給世間萬物,快樂無處不在。我們能從所有事物中體驗快樂,我們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接著,影片的反轉也在克里斯面對死亡時達到高潮。就在克里斯在弗朗茲的耐心開導的下,克里斯逐漸放下了內心的芥蒂,他突然有了想要回歸都市的念頭。

可融化的冰川讓他迎來了死亡:他徹底被困在了這個荒島之上。動物的銷聲匿跡也讓他開始變得惶恐,他的意志力被想要回歸都市的決心所侵佔。他開始對周圍淒厲的環境感到畏懼,撲面而來的黑暗和孤獨讓他站不住腳步,飢餓纏身,他的思緒也開始混淆。在誤食有毒的野土豆且得知自救無果後,克里斯內心的絕望開始在整個熒幕上蔓延。

最後,無力改變現狀克里斯穿上了厚厚的毛氈服,絕望的等待死神的降臨。房車裡的蒼白無力他與外面溫暖活力的陽光截然相反。明媚的陽光也激起了他回憶裡所遇到的所有人,悲傷的父母、另嫁他人的特蕾西、雷妮和簡、弗蘭茲。當天空的最後一片烏雲,掩蓋住那一抹明媚的陽光,克里斯死了,死在了無人之境,他徹底的迴歸了自然。

這讓所有人黯然失色的結局,卻也在觀眾的意識裡留下思考的空間,假如:“克里斯回到都市會怎樣?”

這種像是“記憶留白”的影片結尾,激起了觀眾對故事情節的遐想,以及社會現實對個人塑造的反思。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三、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對抗,直面影片主題所展示的社會現狀。

相對於個人來說,人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的。人試圖去逃避社會現實,也只是幻化出來的一種理想狀態,殘酷的自然驅使著人與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就像主人公克里斯,無論我們的意志力多麼的強大,人誕生於團體他的意識就是傾向於追求愛。而追求現實的意義無非是人在迫不得已之下被所遭受的不幸所產生的一種“發洩”方式。

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人的意識形態也是在時代的蛻變下不斷的昇華。我們追求的財富和權力也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在現實之上,其實也有諸多這樣的例子,人們承受不了繁重工作的打壓,會去尋一片清淨之地緩和這種在情緒低落之下衍生出來的“避世”心理。

就如同克里斯被打破的心理防線,他深刻的認清了弗朗茲闡述的原諒,於是失去了堅定逃離社會的意志,於是衍生了恐懼和孤獨,才引起了無法對未知預測的恐懼,才釀成悲劇。

《荒野生存》:受困於“虛偽”的格局,需要在羈絆中秉承內心選擇

結語

人具有社會性,會使社會內部個體的生存能力遠遠超過脫離社會的個體的生存能力。簡單來說,人在身處團體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有一種安全感。逃避社會,就像是人際交往關係的本質,反映的是矛盾狀況的關係。

只有試著去放寬心態,試著去原諒讓自己產生“避世”心理的源頭,這既是對社會的接受,也是對自我的解放。我們只要順著內心正確的方向,去忽視那些偽善和惡意,放空自己,才不至於給自己徒添煩惱。


作者簡介:尢曰,有思想,有憂傷和理想,這才是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