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褚蒜子:太后垂簾聽政界的一股清流,一個難得糊塗的聰明人

邪乎的皇位

提起少婦守寡,母后專政,人們第一印象背定都是:完了,要出事!

事實上,歷朝歷代,但凡出現這樣的橋段,基本也就意味著禍亂和紛爭的開始。

那有沒有意外呢?

答案是:有!

在中外數千年曆史長河中尋尋覓覓,終於還是找到了這樣的遺珠。雖然鳳毛麟角,但是細品她的傳奇一生,確實還是能咂吧出一點不一樣的味道。

她,就是東晉崇德太后——褚蒜子!

東晉,是華夏禮崩樂壞,司馬氏永嘉南渡之後偏安一隅形成的政權。從一開始,它就是個先天畸形的產物,與其說是司馬家的天下,倒不如說是門閥士族的樂園。琅琊王氏、穎川庾氏、廬江何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依仗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先後執掌東晉權柄。

東晉褚蒜子:太后垂簾聽政界的一股清流,一個難得糊塗的聰明人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敦

所謂的司馬皇帝,從始至終就是他們手中的玩偶,以至於簡文帝司馬昱曾經無奈地跟當時的權臣桓溫攤牌:你要還當我是皇帝,就老老實實聽話,你要眼裡沒我這主子,得,那也別廢吐沫星子了,這位置我讓給你算了!

這樣的惡劣的政治環境,再加上司馬家遺傳的庸碌無為,導致東晉的皇位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

但卻是有毒的雞肋!

從開國鼻祖司馬睿之後,不管是誰,只要坐上龍椅,不是早亡就是被廢,能夠有幸在皇位上熬過三十的,屈指可數。

正因為如此,朝堂就顯得更為混亂。

褚蒜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身不由己地被推向了前臺。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要搞清楚褚蒜子,我們有必要先捋一下她夫家的家譜。

公元322年,司馬睿死後,長子司馬紹繼位,結果司馬紹登基四年就去世了,享年二十七。

司馬紹之後,年僅五歲的長子司馬衍登臨大位,由母后庾文君代理朝政。庾文君死後孃家庾氏順理成章接過權柄,繼續執掌天下。司馬衍好不容易長大,沒成想比他爹還短命,公元342年,二十二歲的司馬衍也崩逝了。

重點來了,司馬衍有一個只比他小一歲的親弟,叫做司馬嶽,兄弟倆感情非常好。

司馬衍成年後,對這個弟弟的婚煙大事非常重視,在天下名門之後中廣泛撒網,仔細甄選。

褚蒜子因為天生麗質,美名遠揚,再加上出身官宦世家,見識修養出類拔萃而最終脫穎而出,被選中賜婚給了年長自己兩歲的琅琊王司馬嶽。

成為琅琊王妃,已經實現了人生的一大跨越。

東晉褚蒜子:太后垂簾聽政界的一股清流,一個難得糊塗的聰明人

褚蒜子(劇照)

本來以為可以心滿意足地在王府相夫教子了,但上天顯然沒這個打算,在上天看來,跨越是不夠的,飛躍才是正道!

說起來,這個飛躍還要拜司馬衍、司馬嶽兄弟倆的舅爺庾冰所賜,庾冰作為當時的內朝掌權人,深恐甥孫即位會疏遠自己,甚至引來新的外戚勢力參政,從而影響庾家的權勢,所以力主司馬嶽登基稱帝。

司馬衍本來耳根子就軟,再加上自己倆嗷嗷待哺的兒子還在喝奶呢,根本沒有理由,當然更沒有能力左右庾冰的決定。於是順水推舟,立司馬嶽為繼承人。

就這樣,司馬嶽正式接任帝位,成為東晉的第四位皇帝。

時年十九的褚蒜子夫唱婦隨,華麗轉身,從王府一躍搬進了皇宮,成為了名正言順的皇后。

成為皇后的第二年,兒子司馬聃出生,沒多久就被冊封為太子。

作為褚蒜子來說,一切都很美好!

臨危受命,垂簾聽政

這份美好,突然間就戛然而止了!

因為,司馬嶽死了!

公元344年,在這個有如被施了魔咒的皇位上剛待了3年,二十三歲的司馬嶽就一命嗚呼。

換句話說,禇蒜子剛給兒子過完週歲,就不得不無奈地穿上喪服,給丈夫料理後事。

兩歲的司馬聃即位,但實在年幼無知,在大臣們的一致推舉下,朝政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已經升格為太后的褚蒜子身上。

儘管,她也才二十二歲。

東晉褚蒜子:太后垂簾聽政界的一股清流,一個難得糊塗的聰明人

代子親政

受益於從小的良好家教,褚太后的見識和心境比常人要拔尖得多。

剛執政沒多久,考驗就來了。

當時庾冰剛死,控制帝國戰略要地荊州的庾家人——庾冰之弟庾翼也眼瞅著要去閻王爺那兒報到了,所以臨死前上表請求封自己的兒子繼任荊州刺史,世代鎮守西陲。

是否準允,朝廷為此爭執不休。

繼庾冰之後執掌大權的何充和朝中庾氏勢力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廟堂之上雞犬不寧。

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更為了削弱尾大不掉的外戚庾氏,褚太后最後拍板決定:支持何充,讓文武全才、膽魄過人的桓溫出鎮荊州!

庾氏就這樣因為褚太后的堅持而逐漸沒落,最終退出了東晉的核心決策圈。

褚太后能順利扳倒庾氏,除了她有審時度勢的魄力和手腕之外,更在於她身正不怕影子歪。

庾氏是怎麼起家的,就是因為庾文君嫁給了司馬紹成為皇后,才創造了進一步一家獨大的條件。

那是個人都得擔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庾氏倒了,褚家會不會乘勢而上呢?畢竟現在最大的外戚是你褚氏啊!

為了消除這樣的疑慮,解決人心向背的問題,褚太后立下鐵律:嚴禁孃家人提升要職!甚至為此要求父親禇裒主動避嫌調派外任。

如此一番操作,讓她贏得了眾人一致的高度讚揚,更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震撼性地使大家再也無法忽視這個小女子身上滿滿的正能量。

如果說以前這些按年齡可以當她父輩甚至祖輩的朝臣們還對她有所不屑和懷疑的話,現在,這種感覺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欽佩和讚歎!

救火隊長,再三出山

褚太后確實不是一個戀權之人,她對別人夢寐以求的權力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

公元357年,司馬聃已經十五歲。正月剛過,臨朝親政十三載的褚太后就立馬下詔宣佈歸政,讓兒子行使權力,自己已經完成代理使命,可以退居後宮安心擺弄花花草草了。

說到做到,面對權力她沒有任何遲疑和眷戀,退讓之徹底乾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是,老天卻偏不讓她消停。

公元361年,十九歲的司馬聃也隨他爹去了,甚至沒來得及沒有留下任何子嗣。

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不已的禇太后不得不重新出山主持大局,但她依然沒有要越俎代庖之意,堅決表示要擇立新君。

於是,遵從褚太后的意見,業已長大的司馬衍長子司馬丕以侄兒的身份被立為帝。

可惜,司馬丕更是個不讓人省心的主,年紀不大,歪心思不少,為求長生不老天天沉迷於嗑藥(金石藥餌)。

公元365年,在瞎折騰了五年後,司馬丕啥也沒留下又昇天了。

褚太后再次被逼出山,立司馬衍次子司馬奕為帝。

但是當時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被褚太后委任為荊州刺史的桓溫,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奮鬥,已經屌絲變鳳凰,實力大增的他野心膨脹,也想過過前輩王導王敦、庾亮庾冰的癮。

東晉褚蒜子:太后垂簾聽政界的一股清流,一個難得糊塗的聰明人

桓溫

可嘆司馬奕命不好,好不容易熬成皇帝,卻又無奈成了強權人物桓溫立威的犧牲品。

不過,桓溫的手法有點下流,因為司馬奕謹小慎微,找不到下手的理由。於是他靈機一動,竟然假說司馬奕陽痿,所生之子來路不正,玷汙了司馬血脈,所以德不配位必須廢黜,要求改立當時的丞相司馬昱(司馬睿幼子,按輩分來說也就是褚太后的叔叔)為帝。

公元371年十一月,向來雷厲風行的桓溫率軍北伐後直接兵臨都城建康,讓朝廷看著辦!

危急關頭,只能指望德高望重的禇太后了。

褚太后權衡利弊,為保東晉江山免遭戰火蹂躪,只能選擇屈從。

桓溫雖然囂張,但對於禇太后還是有所顧忌的,在等待褚太后點頭的過程中,一直忐忑不安,直到盼來了回覆,才長吁一口氣,喜上眉梢。

由此可見,褚太后深入人心的威望,確實名不虛傳。

沒有實權的司馬奕就這樣無奈地收拾包袱,黯然下課。

厭倦了政治遊戲的褚太后也主動下野,退居崇德宮,號為崇德太后。

東晉褚蒜子:太后垂簾聽政界的一股清流,一個難得糊塗的聰明人

退居後宮,靜心養性

不過白撿皇位的司馬昱再一次證明了這個帝位就是被詛咒的。

公元372年,屁股還沒坐熱的他腳一蹬,又急急忙忙下線了。

十一歲的太子司馬曜匆忙上任。

當時桓溫剛死,朝中無人,群臣舉目四望,只能重新懇請褚太后再次返聘上崗,擔任救火隊長。

褚太后無奈之中只能重新披掛上陣。堅持到公元376年,司馬曜一滿十五,就立即還政,毫無留戀地迴歸後宮,過清靜日子去了。

後記

公元384年,六十一歲高齡(在當時絕對算高壽了)的崇德太后褚蒜子安詳離世,為自己操勞的一生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縱觀褚蒜子的一生,歷經六帝,四次聽政,皇帝們輪流換,她卻像定海神針一樣矗立在後宮。

她以自己的隱忍和內斂,為這個徒有其表的司馬氏江山延續命脈。

她年輕守寡,卻沒有任何花邊醜網。

雖說權力和慾望多是相伴而生,但她不僅耐得住寂寞,更守得住自己的底線,能夠在權力的誘惑下獨善其身,堅守本分,這份篤定和操守,絕對當得起萬世楷模。

也許很多人會笑她傻,放著唾手可得的權力,一味糊塗退讓,但實際上,這正是難得糊塗的大聰明。

作為個人,褚蒜子無疑是不幸的,喪夫失子,在強權政治下苟延殘喘。但她的存在,雖然不如那些後輩們赫赫有名(比如武則天、慈禧),然而她的故事,至今讓我們讀起來,還能感受到陣陣清風拂面,這就是不一樣的價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