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心理學頭腦,用行動應對焦慮情緒


培養心理學頭腦,用行動應對焦慮情緒


為何說心理學意識比知識更重要

情緒人人有,消極負面情緒更是不乏體驗。尤其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居家自我隔離成為大多數人生活常態,由此會體驗到更多焦慮情緒。

如何應對焦慮情緒,具體到技術方式方法,只要動動手指,網上有關信息鋪天蓋地,各類講座也應接不暇,這個時代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與知識。

這不僅是知識爆炸時代,還是便捷獲得知識時代。可是,我們要坦誠自問一句,有了應對焦慮的海量信息,我們真的有效應對了嗎!

就像那些富人們,一般人認為要比我們這些普普通通人幸福指數高,可是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這不是真的。事實上,普通人與富人們的幸福指數有差距,但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大。

緣由就在於情緒是一種主觀感受,是心理現象。

換句話說,應對焦慮情緒時候,我們不能簡單提供技術方法,這是無效行為,因為違反了心理學本質,用一個專業術語說就是缺乏“心理學頭腦”。

知識有的是,知識不值錢,意識才重要,應對焦慮意識就要思考並培養自己的心理學頭腦。

培養心理學頭腦,用行動應對焦慮情緒


如何理解“心理學頭腦”的含義

搞明白心理學頭腦含義,培養心理學頭腦,應對焦慮情緒才有的放矢,才真的有效。

不以有效為目的的言行,都是無用的廢話,因對焦慮就變成泛泛而談,只是心靈雞湯。

心理學頭腦起碼有兩個特點:

一是個體主觀性。

心理是腦的機能,情緒來自我們大腦,正如王陽明所說“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既然來自大腦,說明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感受。這就要求我們反求諸己,向內尋求情緒來源,不要把重心放在別人或者環境上,因此有句話說,“人家尊重我, 與我何干”“我愛你,與你何干”,尊重我的人是人家優秀,我們也只對能自己情緒負責。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生活經歷、三觀、環境等不同,導致我們當下對人事物主觀體驗不同,比如抑鬱就是基於當下對過去的不恰當建構,焦慮則是基於當下對未來的不恰當建構,這些建構由於不準確,誇大其詞,才成為心理問題。

二是自我體驗性。

由於心理的個體主觀性,人人都有,人人不同,由此不能用一個模式應對或者要求。

可我們容易把群體個人化,沒有區別普遍性與特殊性,來上就一番大道理,導致無效。

同時好為人師的人性,讓我們忍不住“主動幫助”,這是心理學頭腦的大忌。要牢記不求不幫,即便求助也要視情況幫還是不幫,因為我們可以幫不上,但不能幫倒忙甚至有害。

為此,用心理方法幫助別人,要個體化對待,要有求才有幫,不要主動顯擺,否則就是緩解自我焦慮或者虛假得瑟。

也因此,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別人,就要先進行自我實驗,自我體驗,確保方法可行,可操作,有效果,才能推廣給人。

一個助人方法,連自己都不去嘗試,或者自己不相信,或者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人家去做,除了故意忽悠,再就是自欺欺人。

接下來,我們才可以分享一些應對焦慮方法,可能不適合你,但起碼我自己試驗過,可行可操作。

培養心理學頭腦,用行動應對焦慮情緒


我是如何應對焦慮情緒的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現狀,我應對焦慮情緒有這些辦法:

一是有過程有意識的做好防護應對。

意識比知識重要,在這裡體現明顯,我對疫情的態度有這三階段,輕視——重視——正視。

開始不以為然,自認為經歷過上次薩斯事件,國家應對綽綽有餘,再說武漢距離我們很遠。後來去了一次醫院負壓病房建設工地,加上孩子提醒這兩次病人數量對比截然不同,猛然驚醒要重視。於是上班外出時做好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多喝水,堅決以身作則,不恐慌也不輕視。

二是用具體行動應對焦慮。

說實在的,無論上班還是居家時候,時間一向緊湊,因為每天一篇日更文,還要編輯發到微信公眾號,每天手機日記簡要記錄感想事情,同時分作三次記錄情緒指數,作為情緒監控數據。此外,還要抽時間讀書,最近參加一個讀書群,每天打卡完成十頁,這些要在工作之餘完成,必須利用閒暇,那裡有無聊時光。

其中日更文兩年能夠堅持下來,在於藉助心理學理論知識,希望來認識人性,認識自己,補補課程,不橫向比較人家那些天賦者,只給自己縱向做比較,興趣使然,自然可以堅持。

這些具體活動的完成,就是生活的有意思所在。曾接觸過不少抑鬱或焦慮症患者,幾乎都是想得多做的少,正是缺乏實際行動才導致問題難以解決。

許又新教授有個煩惱公式,煩惱等於慾望與滿足慾望的行動之比值,我們慾望客觀存在,比如趨利避害,好吃懶做,虛榮愛面子,追名逐利,這些不可能消滅壓抑,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強行動,用可行可操作行動,合法合理範圍內適度滿足它。

這樣的行動,哪怕最後達不到設想目的,因為有過行動也就有了新體驗,適當滿足了慾望,也就可以保持適度心理健康水平。

對於焦慮情緒的緩解,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最後要說的是,焦慮情緒應對一定因人而異,我說的兩點就是正確認識且切實做好疫情防護,有了心理安全感,再找出適合自己堅持的事情,哪怕是每天澆花看書,也定會保持較好情緒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