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文|小河對岸

史學界將周平王東遷洛邑至秦一統天下這一段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與戰國,而此兩個階段的命名,源於兩部史籍--《春秋》與《戰國策》。以史籍命名歷史階段,看似是很不經意的劃分,但卻恰是我國從封建制走向君主集權制的分水嶺。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春秋與戰國給人最為直觀的感覺,就是戰爭規模明顯不同。春秋時期,比較大的戰爭,例如最為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各方出動的兵力也就在三、四萬人左右;而戰國時期卻動輒幾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且相持很久。

那為何戰國時期的戰爭動員能力可以達到春秋時期的十幾倍呢?這本質上體現了國家權力的移動。

春秋時期,國家的權力不斷下移。孔子就曾感慨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即是國家權力的象徵。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逐漸式微,而再已號令不動諸侯。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而實際上,不只是周王室的權力在下移。各諸侯國的權力也在下移,越是到春秋中後期,國君的權力就越弱,而其國政都是有其世族卿大夫分掌,如晉國有六卿之臣,楚國有若敖氏、蒍氏、屈氏等,齊國有高、國、崔、慶、鮑、田等等,魯國有三桓、臧氏、展氏等,鄭國有七穆(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遊氏、豐氏),宋國有華、向等等。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國家權力之所以會不斷下移,就在於分封(封建)制度。“封建”的本意就是“封邦建國”,分封制乃是周王朝的宗法,雖從表面上看,周王朝的王位繼承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從實際財產分配上,分封制是實行“兄弟析產”制。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比如,周武王去世之後,由周成王繼承王位,周成王將唐(晉)作為封國賜給了弟弟叔虞,這便是晉國的由來。唐(晉)雖表面上仍是周王朝的屬國,但唐(晉)已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自此便歸於唐叔虞這一脈。因而,周成王將唐(晉)封給弟弟叔虞,從根本上來看,就相當於周成王與弟弟叔虞分了一次家產。由於周王室世世都要分封,當然就使得周王室的直屬疆域就越來越小,周王室的實力也自然就越來越弱。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對於諸侯國也是一樣,諸侯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而其他公子為卿大夫,則需被賜予某塊領地以作為食邑,而這也同樣是兄弟析產製。

而周王朝時期的貴族就分為四個層級,依次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有自己的領地,是依靠領地的貢賦而生。諸侯的封地稱“國”,卿大夫的封邑稱“家”,這便是“國家”一詞的詞義來源。而“士”是沒有領地,需要靠出仕換取俸祿而生,也就是說卿大夫是不需要分家產的。除此之外,由於世卿家族長期分掌國政,而隨著其“功績”的累積,其家族領地也會越來越大。久之,就形成了“卿”大於“君”的局面,國君就漸漸成為了傀儡。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戰國時期,卻正相反。各諸侯國為加強君權,紛紛實行了變革,魏有李悝,齊有鄒忌,楚有吳起,韓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趙有肥義,燕有樂毅。雖變革的措施不盡相同,但其變革的核心只有兩個字:集權。其手段就是通過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權力(廢除“世卿世祿”制),以實現加強君權的目的。最為通行的方式,就是用外來的“客卿”來打壓本國的“世卿”。

春秋與戰國,權力移動的兩大相反方向

在戰國時期,雖也還有分封采邑制度,但卻不佔據主流。在國家的大範圍內都實行郡制、縣制(縣制始於楚,郡制在秦盛行),即由王室直接管理地方。如此,王室直接管理的疆域越來越大,王室的臂膀也就越來越強壯有力,“禮樂征伐”之權也就再度回到君王之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