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萊特的《聖殿春秋》

肯•福萊特是暢銷小說作家,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號稱“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著作”。肯•福萊特被稱為國外的金庸。在我看來兩人是很像,除了作品都是系列大部頭通俗易懂這些表面因素之外,最主要是他們都把焦點放在時代交替動盪之際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以此來展現一幅時代畫卷,而且這幅畫血肉豐滿,骨架細膩。他在中國最出名的作品應該是巜巨人的隕落》。

《聖殿春秋》這個譯名真不怎麼能引起人的興趣,原名巜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更貼切。我覺得譯作大地的支柱比較好,就是也不怎麼吸引人。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呢?因為我覺得看歷史書對理解現在的世界有些幫助,你總得先解決“從哪來”的問題,才能知道“往哪去”,特別是現在似乎又到了歷史的拐口。

巜聖殿春秋》的譯者在前言裡說了很有趣的一點,西方教堂的尖頂總是高高的,體現了“通天”的嚮往,而我們的傳統建築總是伸展,象徵“接地”。書裡中世紀建築工藝的知識固然有趣,那些複雜的組織流程,與之相關的人的各種爾虞我詐也精彩,但上天的榮光總是需要照耀在俗世,大教堂的完成在我看來更多體現了人們的宏願。什麼是大地的支柱,我認為人才是。

有人說這本書有兩條主線,建造教堂是一條線,諾曼王朝交替到安茹王朝是另一條主線,所以主角也不只一個。但在我看來,主線只有一條,即時代交替,主角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時代,但這個主題太大太虛,容易流於形式。作者很聰明地把落點落在建設教堂這件事,馬上骨架就立起來了,又呼應了先破後立這個時代主題。主角們的各種際遇也是由死而生,也呼應了時代主題。

有些人看不起通俗小說,覺得陽春白雪比下里巴人高貴,我卻覺得雅俗共賞才是最難的。人真的很難對幾百年前的異國人產生同理心。我們在歷史課本上都學過中世紀的黑暗,宗教的禁錮,封建王朝的腐朽,但這句話只是過了腦子,並沒有進到心裡,因為理解不了。但我看了這本小說,好幾次都心潮澎湃。中世紀有多黑暗,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命真的如草芥,為了一隻豬,就要捅刀子拼命,隨時有各種死去的危險,剛出生的嬰兒也是說扔就扔,因為根本活不了。女人更是像商品似的,能隨意買賣。可以想象當時的人有多絕望,但他們心中仍然有“通天”的嚮往和堅定。

另外我覺得很有趣的一個點是,宗教真的是一個殘廢的政權。故事的開篇就通過一個修士告密時的話證明了這一點,“但我最終的忠誠是給教會的”,教會和王權註定互相爭鬥互相利用,但又誰也離不開誰。教堂即體現了上帝榮光又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於是修教堂自然成了各方勢力爭權的縮影。而故事的主線斯蒂芬和亨利二世的爭權又體現了民族主義的矛盾。(本來合法繼承人是亨利的母親莫德,但因為莫德的丈夫是安茹伯爵,遭到了一幫貴族的抵制。)

這本書充滿了各種精彩的原素,叛亂、謀殺、政治鬥爭、奮鬥、愛情,總之不會讓你看得很艱難,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通過一個謎團製造了另一個謎團,吸引你看下去。有人說故事比較散,其實不是,只是主題比較宏大,鋪墊比較久,作者寫這本書,蘊釀了十幾年。

衷心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一本描寫修長城的精彩的流行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