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張飛任何一個人和呂布單打都是平手,為何兩個人加起來和呂布也是平手?

行者且行


《三國演義》中虎牢關前,董卓軍與袁紹為首的聯軍決戰。呂布領兵殺到公孫瓚身後,要殺公孫瓚,這時張飛大吼一聲:“燕人張飛在此,三姓家奴休走!”呂布就棄了公孫瓚,與張飛大戰五十餘回合,不分勝負;關羽見狀拍馬上前,兩個人夾擊呂布,又戰了三十回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拍馬舞劍也上了,兄弟三個走馬燈似的圍著呂布,終於呂布頂不住了,敗陣而去。

為什麼張飛一個人也是平手?加上關羽倆人打一個還是平手?

咱們先看一看三國名將武力排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呂布第一名毫無爭議,可關羽和張飛名次也不低啊,武力比呂布低不了多少。

張飛一個人戰呂布,張飛肯定有壓力,拼了命了,而呂布比較輕鬆,但呂布想不受損傷就幹掉張飛,短時間內顯然不可能,因為雙方差距不是很大。呂布想要短時間打敗或者殺了張飛,勢必要受到張飛臨死前反噬而受傷,這不是呂布想要看到的,所以打了五十餘回合不分勝負。

關羽上場後,呂布壓力也是增大了,但這時成了呂布拼命了,張飛關羽不想受傷拿下呂布,故而還是平手。

劉備隨後殺進來了,要說劉備武力真不咋地,可好漢架不住人多啊,劉備成了壓到呂布的那一根稻草,呂布感覺再拼命,也要受傷時,他就果斷地敗下去了。





風雪夜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關羽和張飛聯手以後只是沒法在短時間內擊敗呂布,並不等於還是平手。

在虎牢關之戰時,確實是張飛首先上場,和呂布大戰五十多個回合以後不分勝負。隨後關羽拍馬舞刀上千,和張飛一起夾擊呂布,打了三十合以後還是未能戰倒呂布。最後劉備也揮舞雙股劍衝上來助戰,三人圍住呂布一陣廝殺,呂布才不敵敗走。不過我們必須看到,這裡雖然是劉備衝上去以後呂布才敗走,但是不等於說沒劉備就無法擊敗呂布。

劉備在演義中的武藝並不強,他雖然也是軍旅出身,在和黃巾軍的戰鬥中射傷了張寶,射殺了孫仲,不過並沒有什麼單挑戰績,基本遇到敵將都只能落荒而逃。在穰山之戰時遇到高覽更是想自殺,可見其武藝不高,最多隻有三流水平。

這個水平遇到呂布最多也就能擋上兩三個回合,在關羽、張飛、呂布這個層次的交手中顯然起不了什麼作用,相反關羽和張飛還需要分心照顧劉備,拖了他們的後腿。所以如果沒有劉備上去幫忙的話,關羽和張飛一樣能擊敗呂布,他們僅僅是無法在三十合內擊敗呂布而已。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在演義裡即使武藝差距一個層次,也能打上幾十個回合。像張郃對趙雲、馬超、張飛、黃忠就能戰上二三十個回合不敗。

關羽、張飛兩人雖然和呂布也有一戰之力,足以打上百八十個回合,但是此時他們的武藝和呂布顯然還有一些差距,而且第一次聯手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開始未必能比呂布強過一個層次,短時間內無法擊敗呂布也很正常。

實際上羅貫中在書中寫三十合戰不倒呂布,而不是三十合戰成平手,此時顯然戰局已經不是五五開了,而是關張略佔優勢,再打下去隨著他們配合越來越默契,優勢會越來越大,那麼呂布被擊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沉的經遠


關羽、張飛號稱“萬人敵”,武藝都是三國前幾的存在,但是呂布本身就是非一人可以戰勝的頭號猛將,打平這個事情要客觀分析。

張飛兩次戰平過呂布,但是關羽並沒有和呂布單挑過

張飛是演義中唯一和呂布單挑超過三十合以上不敗的的猛將,當然趙雲、馬超、關羽這些沒有和呂布單打獨鬥過,無法比較。

張飛虎牢關一戰呂布五十合不敗: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張飛小沛二戰呂布一百合不敗:張飛挺槍出馬曰:“是我奪了你好馬!你今待怎麼?”布罵曰:“環眼賊!你累次渺視我!”飛曰:“我奪你馬你便惱,你奪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說了!”布挺戟出馬來戰張飛,飛亦挺槍來迎。兩個酣戰一百餘合,未見勝負。玄德恐有疏失,急鳴金收軍入城。

關羽實際上並沒有和呂布單打獨鬥過,在虎牢關和張飛雙戰呂布、

關羽、張飛雙戰呂布三十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 戰不倒呂布。

呂布的武藝也分階段的

呂布的武藝也分階段,虎牢關時期和濮陽之戰這一階段是呂布武藝的巔峰時期,也是他表現最好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呂布虎牢關劉備、關羽、張飛三英齊上方可擊敗呂布,而濮陽大戰曹操更是出動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聯手方才擊敗呂布。曹操的一句“呂布非一人可敵”,說明了當時呂布的無敵。

巔峰階段的額呂布,張飛戰了五十合就有所不支了,若不是張飛有危險了,否則以關羽的傲氣是不屑和人聯手的。

呂布第二階段也就是謀奪徐州後,這一時期呂布一則年齡大了,二則被酒色所掏空,戰鬥力下降了不少。所以小沛之戰張飛和呂布大戰了一百餘合,一百合可是相當大的回合數,但是最終劉備怕張飛有失,鳴金收兵讓張飛收手,虎牢關時期的張飛絕對不可能和呂布戰上一百合,此時大戰百合也反映了呂布武勇的下降。

武藝也要辯證的看,戰平不能證明武藝相當

戰平並不能證明兩人武藝相當,尤其是短回合。

許褚和徐晃大戰數十合平,和高覽大戰數十合平,你能說許褚武藝和徐晃、高覽相當嗎!

張郃和馬超戰了二十合就敗退了,馬超追殺曹操,曹洪玩命和馬超大戰了四五十合後一身帶傷的回來,看起來曹洪表現更好,但是卻不會有人說曹洪武藝比張郃高。

武將對決如果都騎馬的話,二打一的話實際上一加一是小於二的,關羽奮力一人擊退過許褚、徐晃兩人的聯手,但是許褚單打獨鬥也是可以和關羽戰上百合的。

所以首先,關羽、張飛都有和巔峰期呂布單挑五十合不敗的實力,也有和衰敗期呂布單挑一百合的實力,但是再打下去,呂布肯定會勝。

所以關羽、張飛久戰並非呂布對手,聯手和呂布大戰三十合平也是情理之中,當然關羽、張飛聯手再打下去百合內還是可以擊敗呂布的。


我家的貓叫皮蛋


其實你得正確地看待三英戰呂布,呂布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劉、關、張三人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弱,張飛、關羽、劉備三人先後聯手戰呂布,並不是正常意義上的三打一,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三人同時戰呂布的時間是很短的,應該是不到十個回合的。

三英戰呂布,最早是張飛一個人戰呂布,張飛是三人中最勇猛的存在,呂布雖然厲害,但是張飛一點也不膽怯,第一個衝上去救下公孫瓚,同時與呂布大戰五十個回合,結果是不分勝負。

注意,張飛與呂布大戰五十回合,結果是不分勝負,不分勝負的意思就是平手,如果呂布是天下第一的武將,那麼張飛的實力基本上與呂布相當,並不差多少。

所謂的回合,就是兩個武將騎馬發起衝鋒,當兩馬頭相交衝鋒而過時,就是一合,如果一方沒有倒下,兩個武將就會停下,然後再調轉馬頭,繼續衝向對方,這就是一回,合起來就是一個回合。

一個回合大概是一到兩分鐘的時間,如果張飛與呂布大戰五十回合,那就是打了50分鐘到100分鐘左右的時間,這麼長時間的對戰,經歷了50個回合的衝鋒,仍然還是平手,本身就說明了張飛其實並不比呂布差多少,所謂的天下第一,不過是個名號而已,天下第一就不會敗了嗎?如果敗了,那還能叫天下第一嗎?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武將單挑,並不是排名高就一定會取勝的,還取決於當時的戰場環境,雙方臨場發揮,如果武力強就一定能贏,那麼武將單挑還會有懸念嗎?世界上的任何事都不是一定的,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和想不到發生,武將單挑也是如此。

張飛和呂布打了五十回合之後,身旁的關羽明顯不耐煩了,劉、關、張三人情同兄弟,雖然戰場上張飛與呂布還沒有分出勝負,但是關羽顯然看不下去了,一是不能讓張飛一個人長時間對戰,而自己坐壁上觀,這不是顯得不合情義嗎?

二是關羽也不想讓張飛一個人立功,畢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都是自家兄弟,當然也有關羽擔心張飛有可能會不能堅持打下去的原因,至少在關羽參與圍毆呂布前,張飛沒有敗象。

當張飛與呂布戰了五十回合後,關羽加入了,三國演義的記載是三個人呈丁字型廝殺,也就是張飛和關羽在同一邊,呂布在丁字型的彎鉤位置,看過影視劇中的武將打鬥,就會明白,這是標準的二打一姿勢,比關羽和張飛一前一後將呂布夾在中間要光明正大得多。

換句話說,關羽和張飛雖然是以二敵一打呂布一個人,但兩個人是從同一個方向攻打呂布的,關羽和張飛是想光明正大地打敗呂布,呂布也能更好的防守,而無需擔心身後的襲擊,相比於一前一後的夾擊一個人,明顯算是偷襲,這是關羽、張飛合鬥呂布打成平手的第一個原因。

關羽和張飛合攻呂布,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馬,三個人都是騎馬的,雖然關羽和張飛聯手,但實際上還要考慮馬的配合,如果沒有馬,光是人的話,配合沒有一點問題的,但是胯下的馬要配合得好的話,是有一定的難度。

再說了,呂布胯下可是赤兔馬,這是天下排名第一的千里馬,無論是靈性、速度、敏銳性,赤兔馬都是佼佼者,你可以想像一下,關羽和張飛沒有成名之前,估計也就是一匹普通的馬,如何比得過赤兔馬?

就像關羽和張飛兩人打呂布佔了優勢,本來可以一刀砍中呂布的,由於馬匹沒跟上,而赤兔馬移動得快,這無形中就化解了關羽和張飛的聯手優勢,兩人聯手的戰鬥力其實並不能用1+1=2的公式,而只能用1+1=1.5的效果。

那麼結果就來了,關羽和張飛聯手其實並不能發揮最大的優勢,關羽和張飛加在一起的戰鬥力頂多就是1.5倍的張飛,而呂布的戰鬥力差不多等於1.2~1.3倍的張飛,所以關羽和張飛聯合起來,也只是略強於呂布而已。

所以,關羽和張飛聯手與呂布對戰三十回合,戰不倒呂布,注意三國演義的記載是戰不倒呂布,這裡不是平手的意思,而是關羽和張飛聯手沒有打倒呂布,言外之意就是關羽和張飛佔了上風,比呂布略強,只是一時半會沒有擊敗呂布。

沒有擊敗呂布,並不代表平手,按常理來說,關羽和張飛聯手的戰鬥力可以擊敗呂布,不過這需要時間,雖然三十回合戰不倒,並不代表五十回合,甚至一百回合戰不倒。

所以,最終看起來好像張飛一個人戰呂布是平手,關羽和張飛兩人戰呂布還是平手,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高手對決不在於人多人少,而在於勝負其實在當局者心中已有分曉,只是外人一時半會看不出來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呂布如日中天時,關張還是菜鳥名氣,雖有實力,但是沒有和一流高手過招,不瞭解天下第一的實力,所以張飛惡鬥五十回合時,局面很是兇險,尤其是旁觀者看時更是觸目驚心!那個時候張飛也是憑武勇和呂布惡戰,估計雖然沒有懼怕心裡,但是關羽劉備就不一樣了,十指連心,生怕張飛有個閃失,所以關羽就殺入戰團,張飛越打心裡越有數,關羽一加入打鬥心裡也就有數了,估計三弟可以抵敵的住,這個時候關羽只要看呂布出險招時,幫襯下就可以了,而且也要觀察呂布的招數!所以又打了三十回合,劉備也有三流武將的實力,在兩個兄弟纏鬥過程中也看出門道了,所以知道危險不大,這個時候刷刷戰績那簡直是不要不要的。所以關張戰呂布,不出一百五十回合,呂布必然敗退,充其量呂布水平相當於1.3個張飛或者關羽,沒有必要拔高!





寶馬銀槍


朋友們,來來,快來看看吧,三英戰呂布!你瞧!劉關張哥仨聯手竟然久戰呂布不下。

遙想關羽當年,胯下赤兔馬,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

還有猛張飛,丈八蛇矛無人敵,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論實力,呂布、關羽和張飛三人應該是勢均力敵,一對一打起來,短時間內還真難分出輸贏。

然而,想不到吧,劉關張三人聯手力戰呂布卻不能取勝。

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除了俗話說的,”人多了亂,龍多了旱,母雞多了不下蛋”,哥仨圍戰一人,自身本領施展不開之外,這關鍵原因應該是出在呂布胯下坐騎“赤兔”身上吧。

赤兔馬那可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良駒。馬背上拼殺,坐騎好壞起碼決定了五分輸贏!想想,關羽過關斬將,溫酒斬華雄,這可都是騎著屬兔馬乾的啊……

朋友,您說是這理兒不?

(插圖為網絡圖片)



李一非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一章可謂是劉備三兄弟的經典之戰。此戰,張飛率先出場,在呂布即將擊殺公孫瓚之時挺身而出,迎戰呂布。初次經歷大場面的張飛絲毫不怯場,與呂布交戰,反而精神抖擻,交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之後關羽拍馬上前,加入混戰,再戰三十回合,依舊“戰不倒呂布”,最後劉備出場,在三人的夾擊之下,呂布才顯得難以招架,奪路而走。

此戰中,張飛的表現堪稱完美,能在呂布手下走五十回合。然而,是否能夠因此便斷定張飛和呂布的實力不相上下?顯然是不行的。

原著中,張飛在戰前沒有受到絲毫的體力損失,而呂布在此之前已經連斬兩員大將,對於高手對決而言,任何一點瑕疵都有可能決定整體局勢。可以說,張飛是以滿狀態來迎戰呂布體力值損耗狀態。再者,五十回合後,關羽拍馬上前,此情節很值得推敲。關羽亦算作是一位高手,對於二人交手的局面,定然是有深刻的理解。為何在二人場面上打成平手的狀態下,關羽要插一手?最有可能的解釋便是,張飛很可能已經落了下風,但整體上還看不出,關羽從某些細節發現了這一點。因此,張飛雖然在五十回合之內能夠保持不敗,但繼續打下去,很有可能會對張飛不利。

綜上,張飛與呂布在五十回合之內的平局,並不能說明二人真的整體實力不相上下。

關羽加入後,三人鏖戰三十回合,作者的用詞是“戰不倒呂布”,說明場面上仍舊處於僵持。關羽張飛,俱非凡夫俗子,難道呂布真的如此逆天?這倒也不是。事實上,將領的戰鬥力並不能簡單相加。因為以二攻一,不僅要考慮如何擊敗對手,更需要考慮二人之間的配合,避免誤傷隊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而張飛的丈八蛇矛質量也不小,根據物理學的理論,慣性的大小與物體質量成正比。因此,關張二人使用武器的慣性很大。而呂布的身體天賦為頂級,敏捷性自不必說。若關張二人全力出擊,但凡一擊被呂布躲過,則很有可能誤傷對方。因而,在二人圍攻呂布之時,肯定是要收著力氣打。如此,一加一則小於二。

所以,關羽張飛,任意一人單挑呂布,可能在一百招之內部落下風,但聯手夾擊,未必能有比單挑更好的效果。


庭州行者


章回體小說常常有這樣一段話“五十回合不分上下”,這是一種常見的衡量武將實力的算法,《三國演義》裡面張飛和呂布就是這種五十回合沒打出優劣的局面,常見於名將互鬥;像《水滸傳》其實也有大量的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的場面,常見於天罡星互鬥。

(《三國》劇中“三英戰呂布”)

要說呂布和張飛的實力,在五十回合沒分出區別,大體還是實力相當的,不過體力和強度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此時還看不出二人的差距。二人纏鬥主要還是因為張飛,張飛見到呂布直接大罵“三姓家奴”,別看張飛五大三粗,罵人的本事確實高,這可太氣人了,呂布直奔張飛。

(《三國》呂布劇中)

兩個人沒打出名堂,關羽就來戰,關羽最清楚張飛的本事了,此時他出戰肯定是怕張飛有失,五十回合不分勝負不代表一百回合不分勝負。此後關、張二人打了呂布三十回合,沒鬥贏呂布,原文是“戰不倒呂布”,戰不倒呂布不代表勢均力敵,有的戰叫“旗鼓相當”,有的戰叫“支吾抵擋”,這點一定要明白。所以不存在什麼一加一等於二,一加二還等於二的情況。

(《三國》劇中呂布)

之後劉備也來了,劉備在裡面相當於半個累贅,但是場面上劉備算是出了彩、亮了相。呂布之所以走脫就是因為虛晃劉備一下,從劉備這裡擺脫廝殺的,呂布沒有實力力戰三人的實力,或者也可以說,他沒有力戰關張的實力。因此找個最弱的突圍出去。

區別於小說的是,《三國》電視劇更進一步,張飛完全打不過呂布,還差點死了,關羽出戰之後才救了他的命,劉備繼續加入,但是劉備明顯是幫倒忙的,直接擋下關張的對呂布的進攻,這也為他日後的麻煩埋下種子。

呂布是三國武將第一是沒有爭議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也正是因為呂布這個無敵而早死神一樣戰鬥力的武將,才更能讓其餘的武將的實力更加真實(這一來關張的武力就排在後面,而絕非冠軍,這樣才更顯他們戰鬥力的真實)。


泊圖泊途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其實並不是樓主說的這樣的,呂布和任何人單挑,輸贏都是毫無爭議的,肯定最後贏的人是呂布,

首先,我們先來比較一下戰鬥力數值,這樣會清晰一點,呂布戰鬥力99,張飛,關羽分別是是98,97如果單拿出來一個和呂布對陣的話,兩三百個回合,定可以將對方斬於馬下。

如果兩人加在一起和呂布對陣的話,頂多是個平手,至於三星戰呂布,劉備就是個和稀泥的角色,當然,不能這麼說,還是可以起到騷擾作用的,不然,呂布也不可能戰過200回合不敵逃跑的。

如果硬要說誰可以和呂布一戰,恐怕也只有趙雲勉強一戰,但想要贏過呂布,怕是有些困難,畢竟二人不再同一時期出現,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呂布不管是體力,還是力量,以及耐久力,都不是常人可及。

想要贏過呂布,很難。

看完記得➕關注哦!





苦苦追夢者


閱讀中國的明清小說,包括四大名著,讀到一些細節的情節矛盾,不妨略過,沒有必要去糾結這個為什麼那個為什麼,因為中國明清小說除了個別幾部特別出色者,大部分很難用今天的小說理論去分析、評判,無論用哪個流派的理論,尤其那些歷史演義類的小說,比如《三俠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岳飛傳》等等,基本上都不能算是作者的原創,也明顯缺乏精心的、成熟的構思,所以情節演繹、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破綻百出、漏洞比比皆是。

“三國”的故事源頭是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它是一本紀傳體的史書,但記事簡略,粗糙梗概。後來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了很多注,增加了不少奇聞軼事,搞得這本所謂的史書富有傳奇色彩,可讀性大大增強。到此,《三國志》已經不能算一部史書了。

中唐時期的史學家劉知襲在其所著《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他這個意思是三國故事在他那個時候就已經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在其《驕兒濤》中則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張飛、鄧艾都是“三國”的人物,李商隱會這些三國人物寫出其詩中,可以說明最遲在晚唐時,三國的故事已經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在宋代更是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大為流行,同時也已經有了“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隨後金元時代,三國故事則被大量的搬上了舞臺,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元朝時期關於三國的故事的雜劇,有近三十種。在元英宗到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存在的最早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也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用文字定稿後的版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非常粗糙,遣詞造句往往粗鄙不順,故事情節也過於離奇,大都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都太多謬誤,顯然還是一個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正是基於上述背景寫出來的,即元末明初時期,羅貫中是基於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的註解,再吸收大量的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後人在版本上有所改動,即在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方面有所增刪、在卷數和回目的也做了一些整理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又對《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仍然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之外的東西,內容本身沒有大的改動。所以確切的說,我們今天所閱讀的《三國演義》,很可能就是《三國志》、三國志的專家註解、大量的關於“三國”的民間傳說、話本、戲曲故事雜糅一起的“大雜燴”故事,羅貫中可能僅僅做了一些文字、地名、人名等等的脩潤工作,他本人顯然在“三國”故事情節的構思方面,並沒有做太多的深思熟慮的原創工作,甚至可能都沒有對起情節、人物方面的一些邏輯性的、請理性的內容捋順一些,所以內容情節方面有破綻,實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何況羅貫中的這部《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這也就是說,羅貫中根本沒有任何前輩同類作品可以學習、可以借鑑,小說寫作方面的技藝及其理論,就幾乎是零。這也就難怪《三國演義》在四大名著中是寫的最差勁的一部,沒有之一,甚至不如非四大名著的一些小說,比如《金瓶梅》。

當然,完全可以原諒《三國演義》作為小說之水準低下,畢竟放眼世界,早期的小說這種藝術作品,其敘事都很粗糙,比如日本的《源氏物語》,比如差不多和《三國演義》同時期誕生的《唐吉坷德》,其實用今天的小說鑑賞眼光去評析,也是很粗糙的,其中一些情節也有破綻。

——有些問題其實根本無解,尤其《三國演義》這樣的誕生於12世紀的有著大量民間傳說、平話、戲曲故事內容的敘事作品,作者還沒有意識到很多情節內容是應該有前情鋪墊的,後者進行後續自圓。所以張飛一個人和呂布打,打成了平手,張飛聯手關羽和呂布打,也打成了平手,最後劉備也上去幫忙,呂布這才敗走。那麼劉備如果不去參戰,單憑張飛和關羽兩個人聯手,到底能不能夠擊敗呂布?在小說中,羅貫中幾乎沒有對此做任何解釋。其實又欣賞這些古典小說,又何必糾結於這些細節呢?所有力圖解釋的人,終究不過陷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不可能得出一個有公信力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