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生活在這個21世紀,似乎都習慣了快節奏,閃婚閃離的概率越來越高。


根據民政局最新數據,結婚與離婚的比例已達到10:4,離婚原因有四成是因為婚姻不和,其中一半是由於婆媳矛盾。


為什麼現在離婚的人這麼多?其實以前婚姻不和的也會選擇休妻,只是概率沒有現在高。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而且在推崇三從四德的古時候,婆媳關係要遠比現在慘烈得多。不平等的關係導致兩人鮮少有和氣的時候,若是有婆婆對媳婦好的,還得感恩戴德。因為古時的婆媳關係,本質是上下級關係。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百善孝為先,古代因婆媳關係造成的悲劇比比皆是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的《孔雀東南飛》記載,廬江府府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自小聰慧美麗,十三歲能織布,十四會就裁衣,十五十六學樂器詩經,十七嫁為人婦。


可即使她賢惠又能幹,三天就能在機上截下五匹布,照樣會被婆婆嫌棄,只得向丈夫求助,希望稟告婆婆,及時遣返她回孃家。


而丈夫焦仲卿在當時的社會下,不敢忤逆母親,求情未果,只能把劉蘭芝休了。


當傳來劉蘭芝改嫁的婚訊還陰陽怪氣地說她不是,害得她一時心灰意冷,在新婚之日投河自盡。故事的最後他選擇了自掛東南枝,陪她一同殉情。


焦仲卿的形象是不是很熟悉?只是千年過去了,我們把這種稱為“媽寶男”。在古時,除非婆媳關係過於惡劣,婆婆指定要求休妻,否則大部分男人都不會選擇這條路,多數會求情。


而且律例規定休妻也要有依據。據《大戴禮記·本命》記載,休妻需要符合“七出三不去“。"七出"指的是休妻的七大標準:無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三出”則剛好相反,指的是不可休妻的條件:妻子無孃家可歸、曾替家翁姑服喪三年、娶妻時貧賤,後來富貴的。


畢竟古時的妻子自小學習三從四德,持家之道,能分擔不少壓力,因此休妻多數是無奈之舉。


同樣的悲劇還有宋代詩人陸游與表妹唐婉,只是沒落到雙雙殉情的地步。


他倆從小青梅竹馬,暗生情愫,剛好門當戶對,之後便順理成章結為夫婦。兩人都才華橫溢,婚後琴瑟甚和,相敬如賓。


可惜好景不長,陸母以陸游婚後沉迷溫柔鄉,荒廢學業,耽誤仕途為由,逼迫陸游休了唐婉。一開始陸游還想陰奉陽違把唐婉藏到別院,沒想到還是被陸母發現,只得束手就擒,乖乖另娶王氏,生兒育女。


而唐婉也另嫁給同鄉的趙士程,兩人從此斷了音訊。多年以後二人在沈園重逢,百般滋味湧上心頭,才有了名作《釵頭鳳·紅酥手》。


為何古時的媳婦都那麼難?那是由於當時社會推崇孝道重於愛情。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每逢祭祀或宴席,媳婦都要請示婆婆,不可專斷;婆婆使喚,不可懈怠。可見婆婆的家庭地位可謂是食物鏈頂端,怪不得古時的媳婦都苦不堪言。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化被動為主動,看古代聰明女子如何化解婆媳矛盾


古代男尊女卑的地位,加上舉國上下對孝道的推崇,註定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


可是難道就沒有婆媳間和睦相處的例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宋尚功•女論語》中就記載了一個處理婆媳關係的典範。


吳子桂的母親張氏是一個出名的“惡婆婆”,膝下三子,過門的兒媳無一日不被辱罵,包括吳子桂的妻子馮氏。


鄰居看不過眼想去勸說幾句,卻被馮氏攔住了。她說,大家的好意我心領了。但婆婆之所以罵我,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如果各位來勸婆婆,意思是婆婆錯了,這可就是我這媳婦做得不對了。


另兩個兒媳受不了張氏的羞辱,紛紛有了上吊的念頭,也被馮氏委婉規勸,打消她們的念頭,從此視馮氏為母。


她的善行越傳越廣,終於連“惡婆婆”也被感化,一家和睦相處。


同樣聰慧的還有南北朝的樂羊子妻。有次鄰居家飼養的雞誤闖進樂羊子的院中,婆婆見狀,偷偷抓來煮了。這種偷小便宜的品性當然不好,還會破壞鄰里感情,可是做媳婦的自是不能當面指責婆婆的。


於是吃飯時樂羊子妻坐在飯桌上默默流淚,婆婆問她為何不動筷,她說:“我真是大不孝啊,弄得家裡這麼窮,讓婆婆要吃別家的雞。”這話說的情真意切,婆婆聞言也不動筷了,羞愧難當。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在古代的幸福家庭,多數與男人無關,全靠娶進門的媳婦聰明能幹,察言觀色。既然社會規則如此,那跟婆婆鬥自是自尋死路,多會被扣個大不孝的帽子,遭到丈夫鄰里的反對。


不如以退為進,順從下來,遇事先把錯攬到自己身上,樹立好兒媳形象;還要拉攏其他家庭成員,鞏固自己“地位”,當你有了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便再也不是婆婆的“一言堂”了。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學會三個小技巧,不讓婆媳矛盾毀了你的生活


滄海桑田,幾千年過去了,婆媳關係依然是個“未解之謎”。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大家”與“小家”的和睦程度,如果你也有這個困擾,不妨看看這三個小技巧,讓你的家庭幸福指數翻倍上升。


①降低期待值,婆婆不是親媽,相敬如賓是理想狀態。


所有媳婦都會喊婆婆一聲“媽”,但有些媳婦久而久之會有種幻覺:婆婆應該和親媽一樣。即使有差別,也該像對待她兒子一樣對待你。當你對婆媳關係有這種期待值,就難免會失望了。


畢竟她辛辛苦苦十月懷胎養大,好不容易熬出頭,半路殺出你這個“程咬金”把寶貝兒子搶走了,心裡難免有些落差。婆婆對你再好,也是基於修養的好,始終是半路闖進來的“外來者”,沒一起經歷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想待你如親閨女一樣好是不現實的。


也有很多女孩剛進門,會期待著和婆婆和睦相處,遇到些不合理的要求,想著老公的面子也忍了。其實這樣反而不利於長期的婆媳關係。因為一旦放棄你的立場選擇退讓,就等於開了個頭,長久下去關係會慢慢失衡,需要你不斷退讓來保障婆媳關係的平衡。


所以,和婆婆朝夕相對,不卑不亢是最好的態度。靠一方長期忍讓的婆媳關係始終是不健康的,不如找天和婆婆促膝長談,堅定自己的立場,摸清大家的喜好,只要婆婆拎得清,大多都能求同存異,相安無事。


②建立距離,儘量避免正面衝突,避無可避時可尋求丈夫幫助。


也有姑娘說,道理我都懂,可多的是農村的惡婆婆啊!一進門就要按他家的作息生活,一大早就要你來幫忙,同時負責一日三餐,還聽不得你抱怨,否則就陰陽怪氣說你嬌氣。這日子怎麼過?


誠言,不是每個婆婆都受過良好教育,尤其是那個年代的老人家。有的婆婆固執地活了半輩子,要改是不可能的了,一味順從地忍,這生活又過得太憋屈。可對部分老一輩來說,她生下的兒子娶了媳婦進門,那這媳婦也是自家人,歸自己“管轄”,全然不顧這是否“過界”。


其實婚姻是脫離原生家庭,作為獨立個體與伴侶重新建立另一個家的事情。婚後是你與丈夫、孩子為一個小家,公公婆婆與你丈夫為另一個“大家”。即使同住,也要在婆媳相處中慢慢讓婆婆接受兩個家庭的界限。


小家的事情應由你與丈夫做主,若婆婆硬要參與進來,儘量不要起正面衝突,而是讓你老公出面解釋,畢竟再壞的惡婆婆,也多會顧慮兒子的感受。這樣才能爭取和平共處,守住你的立場和底線。


現代離婚率居高不下,為何古人少有休妻?


婆婆與媳婦都是女人,一些共有的特性,如敏感、細心等特質,導致二人相處更易有矛盾的地方。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要想和平共處,不要急著去搶奪家庭的話事權,而是心懷大度,互相尊重,多溝通,分清大家和小家的界限,這樣才能求同存異,和睦相處。


誰也不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


相處過程中若有不滿的地方,要及時說出來,大家儘量避開雷區,自然少了矛盾。


同時學會換位思考,互相尊重,能減少40%的不滿。如果你是婆婆,要知道兒媳是嫁給你兒子,而不是嫁給這個家庭,要想兒媳對你千依百順,對這個大家庭付出,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是兒媳,要站在婆婆的位置考慮,多數婆婆都是奉獻型人格,宗旨就是為了兒女好,即使方法不得當。這時你可以表達對婆婆的感激,同時跟她說說你的計劃,讓她放心;


如果你是兒子,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守護好你們的小家。兩個女人都是為了你好,即使有了新家庭,也不要疏忽“大家”的感受,要多與父母溝通,避免他們過分焦急而干預你們的生活。只有知道了大家的出發點,才能更好解決問題,解開心結。


讀史可以明智。


今日我們所經歷的,亦是無數女性在過去千百年經歷過的事情。


也許我們可以吸取古人的教訓,在這段關係中把握好分寸,達到關係的平衡,收穫兩個和睦美滿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