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如何進入白名單?

牛蛙、中華鱉(甲魚)等動物日前獲得了農業農村部的“免禁金牌”後,一時讓許多“吃貨”和養殖戶鬆了口氣。

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決定只是正式修法前的臨時決定,業界有不少聲音呼籲,修訂後的相關法律文件可增設“白名單”,列入可供食用的動物。

那麼,哪些動物可以被列入白名單呢?繼牛蛙、甲魚之後,還有哪些動物可以登上餐桌?有專家認為,進入白名單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具有檢疫規程以及完整的檢疫體系,二是人工繁育不能對野生種群造成負面影響。

官方明確牛蛙、甲魚等可食用

目前陸生野生動物在我國已全面禁食。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我國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在答記者問時明確,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

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食,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那麼蛙類、龜類、蛇類等兩棲爬行類動物究竟還能不能吃呢?

對此,農業農村部曾在2月2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介紹,關於養殖兩棲爬行動物,農業農村部部正在和國家林草局協商,調整完善相關的目錄和配套規定,進一步明確禁食的範圍。

3月4日,禁食範圍有了初步明確,牛蛙、中華鱉(甲魚)等兩棲爬行類動物可以食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明確對於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的物種和該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要按照《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管理。也就是說,位於這兩個名錄的物種按水生動物管理,不在禁食範圍內。

記者查閱上述兩份名錄發現,《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有166個物種,其中包括黃鱔、鱉、烏龜。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有215種,除了各種魚、蝦類,還包括牛蛙、美國青蛙,以及幾種龜鱉類,如鱷龜、清溪烏鱉等。

水生動物與人類親緣關係遠 食用較安全

同樣是野生動物,為何陸生的都不能吃,而水生的和部分兩棲爬行類的能吃呢?

“病原體通常感染特定的宿主,因此分類學上親緣關係越遠的物種越不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介紹,水生野生動物與兩棲爬行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係較遠,幾乎不可能將它們的傳染病傳播給人類。因此食用它們通常不會造成公共衛生安全隱患。但它們同樣會攜帶多種寄生蟲和沙門氏菌等病菌,雖不會在人群中產生大規模爆發的傳染病,但對於不小心的食用者還是可能產生寄生蟲病、腹瀉等疾病,因此食用時應該注意衛生安全。

值得關注的是,日前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通知僅是對已有名錄的初步明確,按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的說法,正在調整完善相關的目錄和配套規定,趙翔表示,預計還會有新的名錄調整。

已在上述兩份名錄中的牛蛙、甲魚等被明確可以食用,未在現有名錄中的林蛙、蛇等養殖規模很大的兩棲爬行類物種將來也會進入白名單嗎?對此,趙翔認為,相信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中,但如果將這些兩棲爬行類物種的大部分再算作水生動物管理,未免有“打擦邊球”之嫌,“不希望此次禁食的錘子高高舉起,最後卻輕輕敲下來。”

對於現有允許食用的兩棲爬行動物名錄,趙翔建議在向公眾傳播時有必要進行明確的物種介紹。例如,目前提到“中華鱉、烏龜等列入上述水生動物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動物管理”,媒體傳播中演變為“中華鱉、烏龜、牛蛙等動物均不在禁食範圍之中”。禁食目錄中的“烏龜”僅指烏龜(Maoremys reevisii)一個物種,但大部分公眾是把烏龜作為整個類群來理解的,如果不強調清楚,既會產生對公眾的誤導,也可能導致“打擦邊球”的現象出現。

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將盡快公佈

在陸生野生動物方面,雖然目前已全面禁食,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還是開了一個口子,那就是“畜禽資源遺傳名錄”。《決定》提到,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屬於家畜家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

這意味著,列入該名錄的動物,身份從野生動物轉變為家畜家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利用、繁育、飼養、經營、運輸等活動屬於畜牧業生產,不受禁食的限制。

農業農村部在2月2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透露,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將盡快公佈。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也介紹了哪些動物可以被算作畜禽:主要是指人類為滿足肉、蛋、乳、毛皮等需要,經過長期勞動馴化的各種動物。需要滿足四點:一是經過長期人工飼養,並在生產中廣泛地應用;二是其表型和野生動物發生了本質變化,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三是已經形成穩定的疫病防控體系;四是符合國際的慣例。

專家不建議竹鼠進入白名單 因檢疫標準缺失

這份相當於“白名單”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給眾多遭受損失的野生動物養殖戶帶來了一線希望。相關法律修訂後,若有類似白名單的規定,那麼動物進入白名單的標準是什麼呢?

趙翔認為,野生動物進入白名單,必須要滿足兩個要求:一是從公共安全的角度講,必須具有檢疫規程以及完整的檢疫體系,或者至少對以上工作有明確的時間計劃;二是從野生動物保護的角度講,人工繁殖對於野外種群不能有負面影響。

他介紹,目前我國對於野生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的規程普遍不足。一個物種的檢疫規程需要長期的科學研究,以及背後一整套檢疫體系的建立。“對於竹鼠等養殖不過數十年的野生動物,現有的科學研究基礎還是不夠的。”

鍾南山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源於竹鼠、獾等野生動物。趙翔認為,雖然諸多竹鼠養殖戶可能將遭到損失,但從公共安全的角度來講,不贊成將缺乏檢疫規程的竹鼠列入白名單。但各級政府還是應該按照決定的要求,及時給予養殖戶相應的補償。

另一方面,趙翔也表示,按照目前的科學研究,竹鼠的檢疫規程和屠宰規程短期內無法出臺。如果把竹鼠列入白名單,那麼在鼓勵養殖戶繼續養殖竹鼠而無法出臺標準檢疫規程的這段時間,養殖戶可能會蒙受更大的經濟損失。

除了要滿足檢疫要求,趙翔認為人工養殖還要避免對動物的野外種群產生負面影響。他介紹,由於一些野生動物的野捕成本遠小於養殖,不少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的動物,對其野外種群的獵捕仍在發生。舉例來說,目前國內養殖較多的王錦蛇、滑鼠蛇等肉用蛇類,銀星竹鼠、中華竹鼠、豪豬等“野味”獸類,雖各大養殖場可以無需依賴野生種群長期圈養,但山區民眾仍熱衷對其野捕。而小麂、果子狸這種飼養成本較高的物種,更難保不會混入野捕個體。至於豬獾、鼬獾等繁殖難度非常大的物種,要是純養殖不野捕,幾乎不可能盈利。

“在我國,另一大挑戰還有消費者對於野生個體的迷信。”趙翔稱。比起人工養殖的動物,人們願意出高價購買野生動物,因此無論肉用動物的養殖成本降到多低,野捕個體的利潤永遠更具吸引力。可見人工繁育並不意味著就能保護好野外種群。

為此他建議,從公共安全的角度,要及時修訂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動物防疫法等;從野生動物保護的角度,人工繁殖對野外種群影響較大的物種,不應列入白名單,同時加強監管執法的力度,對非法買賣野捕個體的雙方都進行嚴厲處罰,並加強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