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今天我們談談生活中為什麼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以及如何把“登門檻效應”的這種思維運用到職場上來幫助我們提升能力,最終達到加薪。

我之前剛出社會工作,那個時候在一家教育公司做助理,主要負責老闆的活,後來有一個同事小A叫我幫忙整理文件,第一次我覺得沒有什麼,能幫就幫。

第二次小A發了兩份報告叫我幫忙整理,我心裡想著又不好意思拒絕,然後花了一個小時才把報告整理好。

第三次小A找我幫忙說:“實在忙不過來,有一個方案PPT明天趕著要交,求幫忙整理三份公司的宣傳稿。”

我內心是不情願的,但是迫於不好意思拒絕,內心很糾結,最後還是選擇幫小A完成了。

第四次還來找我幫忙,我忍無可忍的說:“沒空了,你找別人去吧。” 小A說:“不願意幫忙就算了,也不需要用這種話來搪塞我。”

我心裡就呵呵了。

後來我發現在職場中不懂得拒絕的人,往往會讓別人更加得寸進尺,苦了自己。

這種感覺就像給別人借錢一樣,剛開始100,然後借500,再借給1000,然後第四次不借了,人家還說你小氣。這個行為在心理學被稱之為登門檻效應。

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登門檻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簡稱為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就像我給小A幫忙一樣,我不想拒絕他,所以才有了小A一而再再而三的索取。

生活、工作中要避免藉著這種行為索取的人, 不要讓自己的好心養成了伸索取者的得寸進尺。

很多人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一味的付出付之東流。

登門檻效應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運用在職場上,你可能心裡會在想,那職場中為什麼需要等門檻效應呢?

職場中為什麼需要登門檻效應?

凡事都有兩面性,登門檻效應如果用在職場的正面上,有助於我們能力提升、最終升職加薪。

001、職場比的是持續往上跳,不是爆發力。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鯉魚躍龍門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個年老的鯉魚說,在海的盡頭有一座龍門,傳說只要能超過它就能變成龍。領頭的金色小鯉魚對大家說我要去找龍門,經歷了千辛萬苦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

在紅色小鯉魚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鯉魚去躍龍門。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

什麼只有少數鯉魚能躍過龍門?首先臺階太高了,不是所有的鯉魚都能跳這麼高。

其他的鯉魚根本不知道這個變成龍的鯉魚跳了多少次?摔了多少次?持續的堅持了多久。

就像我們想著升職、加薪,卻沒有持續的往上跳,僅想靠著短暫的爆發力越過龍門。

結果呢?未遂心願,心理還受到挫折,從而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被稱之為半途效應。

通俗的說,“半途效應”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半途而廢,即在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時,往往由於時間的推移以及目標不能輕易地實現。人們就會對自己所做的事產生厭惡和失去耐心,進而造成半途而廢的情況出現。

2、從小臺階開始提升能力、步步為營。

登門檻效應有一條原則在於:人們更易於接受較小和易於完成的目標。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曾在一次萬米長跑賽中,某國一位實力一般的女選手勇奪桂冠。記者紛紛問其奧秘,她說:“別人都把一萬米看作一個整體目標,我卻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個千米時,我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比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個千米時,我也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並不難,所以我也做到了……這樣,我在每一個千米時都保持了領先,並超出一段距離,所以奪取了最後勝利,儘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

”“登門檻效應”便是指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一旦完成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就有可能接受完成更大的要求。”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

一開始選擇我們容易完成的,人就不會有畏難情緒,很多人目標定的太高,又沒完成,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我們的能力也是一樣,都需要從小目標開始迭代,完成一個小目標,再完成一系列的小目標。

職場中的能力,是由完成一個個的小目標、迭代成大目標,拼的是持續跳躍臺階,而不是短期的爆發力。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如何運用“等門檻效應”達成目標?

如何運用“登門檻效應”達成目標?

所有的大目標都是由一個個小目標來實現的,我們先從小目標開始談起。

001、利用微習慣爬小臺階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是個天生的懶蟲,為了改變這一點,於是它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

2012年斯蒂芬·蓋斯想要鍛鍊身體,可是並不想每天花30分鐘去鍛鍊。

於是就想每天只做一個俯臥撐怎麼樣,當他做完一個時,心想都擺好姿勢了,再做幾個也無妨。於是定了7個微型目標:完成了,再來一個,完成了,再來2個,現在再來一個。

每次都用超簡單的挑戰來引誘自己後,斯蒂芬·蓋斯都能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之後,他又打算挑戰1個引體向上,做完一個後,又做了幾個。那次,他運動了20分鐘。

每天至少做1個俯臥撐,這成了他培養的第一個微習慣。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的書是過去的10倍。微習慣策略比他用過的一切習慣策略都有效,於是便有了這本書。

身邊有很多朋友一開始健身,前兩天就幹50個仰臥起坐,堅持了幾天,後面覺得太累了,太消耗體力,沒有意義,所以乾脆不做。

就像在職場我們學習某個能力一樣,剛開始熱情來了拼命學, 過不了幾天,可能感覺太痛苦了,堅持不下去了,最後還是做一些輕鬆的事,結果能力也沒有提升。

這種行為又叫做熱情遞減法則。

熱情遞減法則。顧名思義是指一個人的熱情會遞減,動力會逐步下降並直到消失,當我們剛開始一個行為的時候,我們會情緒高漲,動力十足的,後來會變得沒有剛開始時那麼情緒高漲,動力也會逐步下降直達消失。

斯蒂芬·蓋斯說:“相比某一天做很多事,每天持續做一點兒事的影響力會更大。”

微習慣法則提倡的是前期目標要定的小,每天學5分鐘、先做一個俯臥撐、先寫30字,養成這種行為的習慣後再嘗試著慢慢的增加。

就像登門檻效應所說的一樣,人們容易接受較小和易完成的目標,學會利用微習慣法則邁出小臺階,有助於我們完成初期目標。

002、開始跳難的臺階,用斷舍離實現跳躍

如果要登上一座要難度的山, 我們首先要清楚,爬這座山,需要多少的耐力、以及需要多少的裝備和食物,有人負重前行,帶了很多行囊,結果成為了登山的包袱,仔細評估要帶的東西,狠心刪減,是為了減輕身體負擔成功登頂。

職場中要實現能力跨臺階的提升,必須瞭解提升能力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在這個輿論的時代,我們面對爆炸的新聞,和消耗我們注意力的一大堆APP,讓我們沉浸在娛樂裡。

李笑來曾經說過:“注意力=時間=金錢。”

也就意味著你的注意力投入在那裡結果就會在哪裡,如果你的注意力投在能夠讓自己提升能力上的事情中,就能夠產生收益。

如果要在能力上有所突破,必須學會斷舍離。

《斷舍離》的作者日本山下英子曾經說過:“ 生活中有很多學問,要學會做加法也要會做減法。

斷舍離是減法的哲學道理,自律,嚴格自我管理,是加法的人生哲學,丟掉多餘的東西,更加清晰地認清自己,磨礪激發本能,做好人生的加減法,邁向更廣闊的人生。"

山下英子在書中寫到《斷舍離》的3大方法:

1、斷,斷絕無效事情的增加

比如我們正準備學編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這上面,這個時候朋友喊著我們聚餐,出去浪,我們需要說不,斷絕這種耗費時間,與目標無關毫無意義的事情增加在自己身上。

2、舍,舍掉與目標無關的事情。

假如我們要練習一項編程的能力,學會仔細評估一天的行為,把一天做的事都寫在紙上,看看可以可以舍掉的事情有那些,比如刷抖音、打遊戲、看電影追劇、刷微博等,捨得越多,對於完成目標我們就有越多的精力和時間。

3、離,反覆的斷與舍

反覆的斷舍離,是一種極簡主義,練習的久了就會不斷的問自己:到底有那些是最重要?最適合我的?不斷的仔細評估。

學會斷舍離,確保自己的注意力,都能夠用在攻克某一個小目標上。

這就需要把和目標的無關的東西都儘量減去,否則只會讓我們負重前行。

003用PORT目標管理法則,讓登山目標更清晰。

談到目標,我們離不開工具,在這裡我提供一個PORT目標管理法則。

PORT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目的、目標、成果、任務。

· 目的:(做一件事的目的)

· 目標:(做A這件事要達到什麼目標)

· 成果:(要做出什麼成果)

· 任務:(需要做那些任務)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1、目的

是指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靠動機的,如果目的說的越清晰,動機就會越強烈。

比如我們爬一座山的動機是什麼,有些人就為了熱愛爬山而爬,而有些人為了去山頂賣東西。

所謂的“為了”,通常是內心真正認為很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最有價值的事情,被稱之為內心的動機。

這就是目的的意義所在:找到價值方向。

2、目標

目標和目的有什麼區別?

目的解決的是關於Why的問題,它關注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目標是個工具,它是關於How的一個工具,主要解釋這件事要做到什麼程度,目標僅僅是輔助目的的一個工具而已。

比如說我們要掌握一項寫作能力、設計能力,或者說我們要爬山,這屬於我們的目的。

至於我們要把要做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是具備一流的設計能力還是一流的寫作能力、 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那我們如何去衡量自己的目標是否有完成呢?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衡量是否達到目標的思維叫指標型目標

指標型目標,指某件事(X)可以通過一個指標(Y)變化來判斷整件事情(X)的進展

什麼是指標?舉例來看:我們要燒水(X),什麼時候水算是燒開了呢,要找一個關鍵指標,就是水溫(Y),如果Y達到100℃的時候,就表明水燒開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關鍵指標來衡量,來判斷自己的目標是否完成。

比如說要掌握一項平面設計能力(X),要定一個關鍵指標,作圖具備原創的能力(y),並且客戶還滿意,這個時候就可以判斷(X)的目標是否完成。

3、成果

要做出什麼樣的成果?有人要在一個小時爬到山頂,有人在半個月之內減掉20斤,有人在3個月之內掌握了寫的一手好PPT。

4、任務

需要做的任務是什麼?

就像我們爬山,要知道準備帶什麼?攀登鞋、揹包、水、吃的。這些都屬於任務其中的。

就像如果我們要具備一流的設計能力,首先明確自己的清單,比如對光影、色彩、排版構圖、軟件的使用都是屬於任務其中的。

包括計劃清單也屬於任務,任務是為了輔助完成目標的清單工具。

學會用PORT目標法則,讓我們的內心動機更明確、目標更清晰、任務更詳細,執行起來更高效。

004建立起對登山目標的反饋機制

執行了目標以後,我們離不開反饋,為什麼我們需要反饋?

物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說明了反饋的好處。

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

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瞭解,而這種對結果的瞭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稱做“反饋效應”。反饋效應也可以指導企業管理和學習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定理。

對於我們的目標,反饋能夠對全盤執行的結果有個更深刻的瞭解,有助於人們提高效率。

關於學習目標和工作目標如何進行一個有效的反饋呢?

對實踐目標進行復盤,是一種有效的反饋行為,覆盤的好處在於對目標結果一目了燃,並且能夠深層次瞭解自己有哪些做的好,有那些可以做的更好。

在《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本書裡面提供了對於目標覆盤的4步法,分別是回顧目標、 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1、回顧目標,原本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想要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還是拿設計舉例,原本的目標是掌握一流的設計能力,能夠原創作圖,並且客戶還能夠滿意。

2、評估結果,實際取得的結果是什麼,是否達成了預期目標?

剛開始學習設計,只入了一個門,掌握了一點基礎的設計能力,暫時還沒有達到目標。

3、分析原因,做成的因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實踐次數不多,對一些設計的理論掌握的不夠多。

4、總結經驗,從成功當中,我能提煉出什麼樣的經驗或流程?對於未達成的目標,下一步要如何改進?

至於如何改進,又可以回到任務清單方式列出來改進的事項,比如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在學習設計的時間,掌握更多的理論和方法,抓住更多的實踐機會去嘗試。

《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作者在書中裡提到覆盤是一種結構化的從經驗中學習的方法,它能幫助我們更科學、規範地將經驗轉化為能力。

我們來小結一下:

如何運用登門檻效應提升能力?

1、利用微習慣法則持續完成簡單的事,再用斷舍離邁上難一點的臺階。

2、利用PORT目標法則,讓目標更清晰、執行起來任務更全面,

3、利用及時反饋的4步覆盤法,讓我們從目標覆盤中把實踐的經驗轉為能力。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最後我們對文章總結一下。

生活中要避免一些“登門檻效應”的索取者。

職場中為何需要登門檻的思維?升職、加薪離不開能力的提升和持續的跨臺階實現目標。

如何運用登門檻思維實現目標?

利用微習慣邁小臺階,斷舍離邁上難一點的臺階。

再用PORT目標法則,讓我們的動機明確、目標清晰,結果具體,任務詳細,

最後建立起對目標的反饋機制,讓覆盤的經驗轉化為能力。

《時間當做朋友》的作者李笑來說:

“計劃是必須的,目標當然應該是確定的。一般來講,越是短期的目標,越容易清 晰。越是清晰的目標越容易實現。理想固然應該是有的,但是,理想這東西往往 太過遙遠,乃至於我們總是看不清楚。不過還好,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 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夠踏實。”

思維導圖如下:

職場中要避免“登門檻效應”的人,卻可用“登門檻效應”實現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