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三原縣東寨村的十八羅漢起源於清代咸豐年間,該村在四川等地經商的周金城歸來,見村民們修建的城牆、城樓將要竣工,準備舉行慶典儀式,見多識廣的周金城想到民間相傳十八羅漢能夠驅邪扶正,祈福吉祥,平安生財,便和兄弟周金武等人組織本家族人,用佛教故事人物始創十八羅漢這一民間社火,獻藝助興,贏得一片好評。從此,這一獨特的民間社火,代代相傳。至今已經傳承第四代,有150多年曆史。

民國時期,東寨的十八羅漢,深受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詩人、一代書法大師于右任和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等人的喜愛。1935年正月,東寨的十八羅漢曾赴東里堡楊虎城將軍府邸表演。楊將軍夫人對社火表演讚不絕口,還特意賞給9個小羅漢一人一塊大洋。

建國後,在五十年代初期,由社火第三代傳承人周志英、周志義弟兄籌措經費,組織排練,堅持表演。而今,已經傳承到第四代周福樂,使這一民間社火得以流傳至今。

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陝西三原縣非遺社火:東寨十八羅漢

2007年已申報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寨十八羅漢,表演時十分令人震撼。在一面鼓、兩面鑼、十四副鐃的鏗鏘聲中,頭羅漢手持纏紅綢的八尺仙杖,引出九個肩立小羅漢的大羅漢,小羅漢十歲左右,眉清目秀,頭戴插著仙人黃標的紅包巾,身穿鑲墨綠邊的黃色袈裟;大羅漢魁梧英武、身強力壯,頭戴紅包巾,上穿鑲黃邊的藍色袈裟,下著紅褲,腰扎白絲帶。大小羅漢均雙手合十,一臉虔誠。走圓場拓寬場地後,開始正式表演:大羅漢把小羅漢斜跨肩背繞場,稱“羅漢挎娃”;小羅漢站立大羅漢肩頭,分為兩隊圓場,再合為一隊,稱“白馬分鬃”;四個小羅漢站立大羅漢肩上在場中站成四個柱子,其餘五組大羅漢肩負小羅漢繞四個柱子轉行,稱“四柱擎天”;四小羅漢站在腿和手撐地仰臥的四大羅漢肚子上,其餘小羅漢站立大羅漢肩頭雙手合十繞行,稱“拜四門”;兩個大羅漢仰臥,雙腳朝天、手緊扣,一小羅漢站立腳上,另一小羅漢緊抱大羅漢雙腿,稱“登壇拜將”;九個小羅漢倒地仰臥,腳朝中心,連續鼓掌三次,稱“八吉祥輪”;九個小羅漢前一個後躺倒後一個半身上,最後從第一個開始,慢慢起來,分腿從還躺在地的小羅漢身上走過,稱“金蛇脫殼”;一個小羅漢站在大羅漢肩頭,立於場子中央,其餘八個小羅漢騎在大羅漢雙肩,圍繞一圈,按照鑼鼓點,八個小羅漢同時猛然後仰,又猛然還原,連續三次,稱“蓮裡生子”;九個小羅漢仰面朝天相連,雙手和雙腳觸地,弓起腰,成橋狀,兩邊大羅漢護持,一個小羅漢上去,踏著八個小羅漢身子緩緩走過,稱“童子過橋”;一個小羅漢站在大羅漢肩頭,立於場子中央,扮作觀音菩薩,另外兩個壯實的大羅漢,每人脖子上各騎一個小羅漢、雙手各挎一個小羅漢,繞場,對中間的“觀音菩薩”連拜三次,稱“敬拜觀音”;一個小羅漢騎在大羅漢肩上,另一個騎在大羅漢肩上的小羅漢前傾,雙手趴在前面大羅漢肩頭,另外一個小羅漢騎在前傾的小羅漢背上,緩緩行走,稱“老子騎牛”;九個小羅漢騎在九個大羅漢脖子上,繞場時,小羅漢不時地猛然後仰,頭貼大羅漢下腰,又猛然復原,稱“巧打飛腳”;一個大羅漢脖子上架一個小羅漢,雙手再各挎一個小羅漢,與另外一組同樣的羅漢造型相對,連晃三下,繞場兩圈,稱“玉蛾展翅”;三個大羅漢並肩,肩頭站立兩個小羅漢,最後一個小羅漢手扶仙杖登上,站在那兩個小羅漢的肩頭,稱“三陽開泰”……還有單牌坊、雙牌坊、四柱、編蒜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表演動作,不少帶有雜技色彩,險象環生,驚心動魄,充分體現出力與美的巧妙結合。觀眾在欣賞中,常常會因震撼和擔心不由自主地發出驚呼、感嘆,拍手叫絕。

由於這種原生態的民間社火節目保留完整,地域特色鮮明,套路複雜多變,造型俊美大方,動作驚險舒展,審美情趣高雅,藝術效果強烈,所以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先後被選拔參加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節和咸陽市藝術節等多項重大活動,並榮獲特等獎、一等獎等獎項。央視2017年《過年了》欄目到渭北革命根據地三原縣海選,一眼就看中十八羅漢,並把其作為《過年了》廟會中的民間社火節目之一,多次在央視頻道播出。

更多新聞:http://www.sxworker.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