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提起孫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會是奧運會冠軍、多項記錄保持者、國家的驕傲。可是在近幾天的網上輿論當中,網友們先是對奧組委持續不斷地聲討,再到集體在霍頓的動態下留言道歉,這一切事情的發展看起來十分荒誕,卻又無比真實的出現在現實當中。對於這件事,孫楊到底做錯了什麼,而我們,又做錯了什麼?

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在開始談論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孫楊早年間的經歷。

孫楊出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體育世家當中,父親曾是安徽省體工隊男子排球隊運動員,母親楊明曾是浙江女排主力。遺傳父母的基因,孫楊自小便生的一副好的體格。在孫楊六歲那年,就曾被選中過學習游泳,但中途放棄。直到他九歲那年再次參加了暑期游泳培訓班以後,才再次開啟了游泳之路。

2004年,年僅13歲的孫楊被教練朱志根挑中,進入省隊進行訓練。兩年後的2006年,孫楊以“代訓”的身份進入國家隊訓練,後期在浙江省運會上斬下三枚金牌。又在一年後的2007年,孫楊正式進入了國家隊進行訓練。

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似乎一切都是這麼的恰到好處,孫楊天生擁有著基因的優勢與家庭的支持,使他在不到15歲的年紀便獲得了三枚金牌。在這樣光環的加持下,用少年早成這個詞語去形容孫楊絕對不為過。可常言道,少年早成不如大器晚成。在太早的年紀裡擁有了與這個年紀不匹配的榮譽,有時往往會成為一種負擔。

在諸多雜誌公眾號以及網絡的推送當中,其實有一個聲音被埋沒了太久,而這個聲音恰恰是最真實的,也是對孫楊最中肯的一個評價:

“孫楊的身材50年裡遇不到一個。

孫楊的性格50年裡也遇不到一個。”

自古以來有能耐的人多數都有脾氣,尤其是在體育行業,這種情況更是普遍。我記得當年筆者在參加暑期籃球訓練營的時候曾經說過這麼幾句話:

“籃球這種東西,太老實的人註定學不好,你的身上必須得有股勁——我就是看你不爽,就是想和你比比的那股勁才行。”

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特別的嚴謹,但是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身上書生氣太濃的人是做不了體育運動員的。

孫楊的身上,就帶著這麼股勁。

其中最為網友們侃侃而談的便是當年孫楊贏得英國運動員以後的那張趾高氣揚的動圖:

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還有當年的水上“跪”族馬克·霍頓。

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或許有人覺得,孫楊有狂妄的資本,因為他打破了很多游泳項目的世界紀錄,所以他的張揚配的上他的能力。

就像《亮劍》當中的李雲龍一樣:

“別管你是什麼精銳,老子特孃的打的就是精銳!”

然而這恰恰是最錯誤的一點,拋去冠軍的身份,孫楊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公民。然而,人們在他的光芒之下為他樹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人設,而他卻理所應當的享受著這個人設。

可是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都只是相對的罷了。

在人們的心中,一個運動員的使命便是為國家爭光,所以當孫楊拿到金牌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的會去擁護他,追捧他。

然而就像剛剛談到的那句“少年早成”一樣,過早的承擔太多的榮譽,終究會反噬自身。

如果重新覆盤一下仲裁的全部過程,或許我們會發現,即使整個事件都如孫楊所說的那般,可他的態度,卻一直是高高在上的。

他一直認為自己沒有錯。

在一篇關於孫楊的文章當中,曾提到過這麼兩個例子。孫楊在近幾年來也參加過幾次綜藝節目,其中有一檔游泳的節目,其中的嘉賓有撒貝寧。在一次玩笑當中,孫楊在沒有任何預兆下直接把撒貝寧舉起丟下了水。

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姑且不去討論這是否是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而設置的環節,但當時撒貝寧被丟下水的動作,的確不怎麼雅觀。

其實大家也都能看出來,這是他故意的。

因為自己在某個領域得到了卓越的成就,便以為自己在其他的方面同樣可以獲得同樣的優越感,因此將這種情緒同化到個體的其他行為當中去。

這就是孫楊少年早成所帶來的致命缺點。

這不禁讓我們聯繫到前些日子池子與公司解約時在網上引起的爭議,儘管池子的才華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他經常將這種隨性帶到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這就難免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旦他們的形象崩塌,負面的流言便會像潮水一般湧過來,淹沒了他們的聲音,和我們自己曾經的聲音。

在《烏合之眾》當中曾提到過這樣一句話:群體中個人的個性因為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即使在沒有任何外力強制的情況下,他也會讓群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

提到這裡就不得不去提一下幾天前的肖戰事件,其實在那次舉報粉絲的身上,就可以明顯看到這種問題的嚴重性。當面對一個公眾人物時,人們往往會放棄自身的判斷,而是自覺跟隨著團體中某個簡單而明確的情感,從而獲得一種天然的滿足感。

其實對於孫楊來說,一方面他的確活在一個近乎於完美的人設當中拒絕長大,而另一方面來講,其實歸根到底,這種人設也是我們共同賦予給他的。

約束個人道德的社會機制往往會在狂熱的群體當中失去效力,當面對這樣的事件時,理性往往都不是勝者。因為在這樣的群體當中,所有的責任與罪惡都並非個人來承擔,因此每一個個人都認為自己不必為所作出的行為而負責。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孫楊今天的境地,與我們每個人都無不關聯。

少年得志、為國爭光、名利雙收的運動員,卻因服興奮劑身敗名裂?

孫楊到底做錯了什麼?他什麼都沒錯,卻又什麼都錯了。

當仲裁結果出來的時候,有那麼多的網友紛紛去霍頓的動態下道歉,很明顯,在這一時刻,孫楊身上的缺點被無限的放大,足以抹去他曾經的那些榮譽。

而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卻是那些去留言道歉的人們。

好像一個莫比烏斯環,無論你站在哪一端,它終究還是會回到那個起點。

在這個事件當中,孫楊固然是關注的焦點,但對於隱藏在其背後的一些因素,我們也不得不去忽略。

畢竟我們活在一個辯證的世界當中。

凡事,沒有絕對的錯,也沒有絕對的對。

希望無論是孫楊也好,還是網友也好,能夠早日拾回對自己的那份尊重,對他人的那份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