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提起孙杨,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会是奥运会冠军、多项记录保持者、国家的骄傲。可是在近几天的网上舆论当中,网友们先是对奥组委持续不断地声讨,再到集体在霍顿的动态下留言道歉,这一切事情的发展看起来十分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出现在现实当中。对于这件事,孙杨到底做错了什么,而我们,又做错了什么?

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在开始谈论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孙杨早年间的经历。

孙杨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体育世家当中,父亲曾是安徽省体工队男子排球队运动员,母亲杨明曾是浙江女排主力。遗传父母的基因,孙杨自小便生的一副好的体格。在孙杨六岁那年,就曾被选中过学习游泳,但中途放弃。直到他九岁那年再次参加了暑期游泳培训班以后,才再次开启了游泳之路。

2004年,年仅13岁的孙杨被教练朱志根挑中,进入省队进行训练。两年后的2006年,孙杨以“代训”的身份进入国家队训练,后期在浙江省运会上斩下三枚金牌。又在一年后的2007年,孙杨正式进入了国家队进行训练。

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似乎一切都是这么的恰到好处,孙杨天生拥有着基因的优势与家庭的支持,使他在不到15岁的年纪便获得了三枚金牌。在这样光环的加持下,用少年早成这个词语去形容孙杨绝对不为过。可常言道,少年早成不如大器晚成。在太早的年纪里拥有了与这个年纪不匹配的荣誉,有时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诸多杂志公众号以及网络的推送当中,其实有一个声音被埋没了太久,而这个声音恰恰是最真实的,也是对孙杨最中肯的一个评价:

“孙杨的身材50年里遇不到一个。

孙杨的性格50年里也遇不到一个。”

自古以来有能耐的人多数都有脾气,尤其是在体育行业,这种情况更是普遍。我记得当年笔者在参加暑期篮球训练营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几句话:

“篮球这种东西,太老实的人注定学不好,你的身上必须得有股劲——我就是看你不爽,就是想和你比比的那股劲才行。”

虽然这句话并不是特别的严谨,但是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身上书生气太浓的人是做不了体育运动员的。

孙杨的身上,就带着这么股劲。

其中最为网友们侃侃而谈的便是当年孙杨赢得英国运动员以后的那张趾高气扬的动图:

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还有当年的水上“跪”族马克·霍顿。

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或许有人觉得,孙杨有狂妄的资本,因为他打破了很多游泳项目的世界纪录,所以他的张扬配的上他的能力。

就像《亮剑》当中的李云龙一样:

“别管你是什么精锐,老子特娘的打的就是精锐!”

然而这恰恰是最错误的一点,抛去冠军的身份,孙杨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然而,人们在他的光芒之下为他树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设,而他却理所应当的享受着这个人设。

可是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都只是相对的罢了。

在人们的心中,一个运动员的使命便是为国家争光,所以当孙杨拿到金牌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去拥护他,追捧他。

然而就像刚刚谈到的那句“少年早成”一样,过早的承担太多的荣誉,终究会反噬自身。

如果重新复盘一下仲裁的全部过程,或许我们会发现,即使整个事件都如孙杨所说的那般,可他的态度,却一直是高高在上的。

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错。

在一篇关于孙杨的文章当中,曾提到过这么两个例子。孙杨在近几年来也参加过几次综艺节目,其中有一档游泳的节目,其中的嘉宾有撒贝宁。在一次玩笑当中,孙杨在没有任何预兆下直接把撒贝宁举起丢下了水。

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姑且不去讨论这是否是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而设置的环节,但当时撒贝宁被丢下水的动作,的确不怎么雅观。

其实大家也都能看出来,这是他故意的。

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得到了卓越的成就,便以为自己在其他的方面同样可以获得同样的优越感,因此将这种情绪同化到个体的其他行为当中去。

这就是孙杨少年早成所带来的致命缺点。

这不禁让我们联系到前些日子池子与公司解约时在网上引起的争议,尽管池子的才华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他经常将这种随性带到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这就难免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旦他们的形象崩塌,负面的流言便会像潮水一般涌过来,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和我们自己曾经的声音。

在《乌合之众》当中曾提到过这样一句话: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去提一下几天前的肖战事件,其实在那次举报粉丝的身上,就可以明显看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当面对一个公众人物时,人们往往会放弃自身的判断,而是自觉跟随着团体中某个简单而明确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天然的满足感。

其实对于孙杨来说,一方面他的确活在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设当中拒绝长大,而另一方面来讲,其实归根到底,这种人设也是我们共同赋予给他的。

约束个人道德的社会机制往往会在狂热的群体当中失去效力,当面对这样的事件时,理性往往都不是胜者。因为在这样的群体当中,所有的责任与罪恶都并非个人来承担,因此每一个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必为所作出的行为而负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孙杨今天的境地,与我们每个人都无不关联。

少年得志、为国争光、名利双收的运动员,却因服兴奋剂身败名裂?

孙杨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什么都没错,却又什么都错了。

当仲裁结果出来的时候,有那么多的网友纷纷去霍顿的动态下道歉,很明显,在这一时刻,孙杨身上的缺点被无限的放大,足以抹去他曾经的那些荣誉。

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却是那些去留言道歉的人们。

好像一个莫比乌斯环,无论你站在哪一端,它终究还是会回到那个起点。

在这个事件当中,孙杨固然是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因素,我们也不得不去忽略。

毕竟我们活在一个辩证的世界当中。

凡事,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

希望无论是孙杨也好,还是网友也好,能够早日拾回对自己的那份尊重,对他人的那份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