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黃驊古貝殼堤


滄州黃驊古貝殼堤

地處河北省黃驊市.瀕臨渤海灣。廣袤無垠的灘塗潮帶上,有一條綿延76千米的古貝殼堤,抵擋著洶湧的潮水。千百年的海潮,塑造了這條神奇的天然大堤。如若將環渤海海岸帶比作一條靚麗的金項鍊,那麼,位於魯北古縣沿海的貝殼堤,則宛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金項鍊的顯要位置,閃現著耀眼的光芒。

位於山東省古縣城北60公里處的古貝殼沙堤,已有5000年的歷史。它綿延30公里,每年仍以10萬噸的速度生長,是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古貝殼灘脊海岸。被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是一條由40多個貝殼島連接而成的裸露型貝殼堤,總面積為80480公頃,。其貝殼質含量達90%以上,由完整貝殼、貝殼碎屑和貝殼砂組成的砂層厚度達到2.5米至5米,經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定,它形成於2500年至1100年之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罕見的海洋自然遺蹟。

貝殼堤組成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於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誌。距今1萬至5000年發生的海侵,滄州沿海平原一部份被淹。以後海面回降,河流沖積,逐漸成陸。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過程留下的遺蹟,為滄州沿海海岸帶頗具特色的海岸地貌類型,也是渤海灣古海岸的遺蹟,反映自陸向海方向的岸線變遷。堤上貝殼種類豐富,多為潮間帶或淺海泥沙海底軟體動物的現生種屬。堤高0.5~5米,寬幾十至幾百米,長數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餘公里。其橫剖面頂部上凸,兩翼減薄到尖滅。

貝殼堤

海岸

古貝殼堤島與溼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古縣北部,渤海西南岸,西至漳衛新河,東至套爾河,北至淺海-3米等深線,南至張山子-李山子-下泊頭-楊莊子一線。地理座標為:37°54′30″~38°19′10″N,117°45′08″~118°05′37″E。境內北部分佈兩列古貝殼堤,第一列在埕口鎮以北,位於張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頭-楊莊子一線,長近40Km,埋深0.5-1米,貝殼層厚3-5米,形成於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第二列在埕口鎮東北,位於大口河-旺子堡-趙砂子一線,長近22Km,由40餘個貝殼島組成,島寬100-500米,貝殼層厚3-5米,屬裸露開敞型,形成於全新世晚期,距今2000~1500年。境內分佈著兩列古貝殼堤,綿延76公里,貝殼儲量三億六千萬噸,該兩堤都與河北省的貝殼堤相連,組成規模宏大的世界罕見、國內獨有的貝殼灘脊海岸,國際上稱之為Chenier海岸。

貝殼堤

貝殼灘脊海岸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既粉沙淤泥岸、相對海水侵蝕背景和豐富的貝殼物源。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長時期週而復始的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海岸。當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泥沙入海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得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累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回遷,貝殼堤及以海水較淡而渾濁的淤泥岸不利於貝殼生長而停止。在貝殼堤外,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伸,貝殼堤則遠離海岸,或棄與陸上或埋於地下。因此,由於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於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

環境保護

古貝殼堤與溼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貝殼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貝殼堤並存的以保護貝殼堤島與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保護區。它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鳥類越冬、棲息、繁衍的樂園,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線變化、貝殼堤島的形成等環境演變以及溼地類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國海洋地質、生物多樣性和溼地類型研究工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古堤奇觀,吸引著無數遊人和考古愛好者的到來。他們漫步海灘,沐海拾貝、踏灘逐浪,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賞賜。

經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