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是小霸王,為何在外面總讓人欺負”,寶爸要承擔責任

場景一 學校

一年級小學生,小葉子端端正正的坐在課桌前,小身板挺的很直,眼睛一點不斜的盯著黑板,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任誰看都是乖巧懂事的小少年。老師的期中評語也寫著: 聽話,懂事,積極,樂觀的好孩子。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為何在外面總讓人欺負”,寶爸要承擔責任


場景二 家裡

“叫你去吃飯,要說多少遍,你才聽的進去?怎麼一叫你看奧特曼你最積極啊?”媽媽不耐煩的叫著。

“說了多少遍,不許用這種態度對爺爺奶奶說話,在學校那麼聽老師的話,怎麼在家裡這個樣子?我要去給你告訴班主任,把你在家的樣子拍下來!!”爸爸氣急敗壞的說著。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為何在外面總讓人欺負”,寶爸要承擔責任


“不要啊,不要告訴老師。我就是忍不住。”一聽說要告訴老師,孩子眼睛立馬紅了。

場景三 小區花園

“媽媽,那個小朋友老是打我。”孩子委屈巴巴的的看著媽媽,媽媽一聽反而怒氣攻心,“在家裡不是牛逼著呢?懟爺爺,懟奶奶,怎麼一到外邊成慫蛋包了?”

這些個場景幾乎在中國的家庭裡有共性。孩子為何"窩裡橫,外面慫"?家長的教育一定出問題了。

首先, 寵溺是不可避免的,隔輩親,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無原則的寵溺,自不必多說,現在的孩子獨生較多,爺爺奶奶退休了,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給他。寶寶想吃零食,爸爸媽媽不買,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記住了下次一定滿足他。如果沒有滿足,孩子躺在地上撒潑打滾,胡攪蠻纏,或者淚眼汪汪的盯著你,家長沒辦法,也會滿足他。寶寶還小,不懂事就成了他們給自己找的心理安慰。父母工作繁忙,沒有過多的時間陪伴,也會盡量滿足他們。這就造成了在家橫行霸道的寶寶。寶寶從小就是這樣的環境長大,對外面的世界缺乏正確的判斷,外面的世界可遠沒有家裡這麼舒服。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為何在外面總讓人欺負”,寶爸要承擔責任


每個寶寶都是家裡的掌中寶,但是卻是別人眼中的自私鬼,討厭鬼。同一件玩具,你也玩,我也搶,搶不過就找家長。而中國式家長心疼孩子,很可能又給孩子買了一件同樣的玩具。孩子並沒有得到成長,仍然不會與外面打交道。感到不順心自然而然逃回家裡的“舒適圈”,繼續做自己的小霸王。

對於常人來說不熟悉的環境,我們都會各自找尋適當的安慰,而正在成長的寶貝們,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逃避。家長麼要時刻注意寶貝們的這種變化,注意引導,要給孩子提供多和外界接觸的機會,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感受環境,適應環境,學會交往,學會觀察外面的世界,學會自我排解不適。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為何在外面總讓人欺負”,寶爸要承擔責任


寵溺不等於愛,我們作為家長不能以愛的名義,捆住孩子,讓他得不到成長,海闊憑預約,天高任鳥飛,讓孩子張開翅膀,迴歸自我,超越自我。

其次,家長要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孩子得到了困擾?尤其是寶爸們,爸爸這一神聖的稱呼,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研究表明,爸爸對於寶貝性格的塑造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個溫暖的爸爸,會給與孩子足夠多的尊重,而一個失職的爸爸,你給了孩子什麼?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是否扔下孩子交給媽媽?你是否不耐煩的用手機哄他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打擾到他?你是否會氣急敗壞的吼他?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的第一個老師。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母親的50倍,一位兒童專家如是說。長期缺乏父愛,會使孩子出現諸如煩躁不安、害羞膽怯、沉默寡言、感情冷漠、抑鬱易怒等所謂的“父愛缺乏綜合徵”,從而造成認知、個性出現多方面的障礙和缺陷,而“窩裡橫,慫蛋包”只是其中的一種。父親不能過於強勢,孩子有了問題,不能置之不管,也不能一直埋怨抱怨孩子不聰明,殊不知,千百個兒童裡面都出不來一個愛因斯坦,我們要清楚的認知,自家的孩子是一般的孩童。對待孩子要用心誠信,將罰有度。

“孩子在家是小霸王,為何在外面總讓人欺負”,寶爸要承擔責任


父親是男孩子的榜樣,大山,是女孩子心靈的港灣,溫暖的懷抱。父親在一家之中不僅能夠影響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也能影響孩子的社會化行為。父親像一座大山,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品質,讓其有責任感,培養其有擔當的個性。

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父親是導師,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在孩子的腦海中。不亂髮脾氣,不置之不理,履行自己的職責,做一個合格的好父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