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干涉的生活該怎麼辦?


被父母干涉的生活該怎麼辦?

話劇《金鎖》劇照

張愛玲的《金鎖記》簡直是一部驚悚小說,看得心驚膽戰,頭皮發麻。

在講小說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張愛玲的成長背景。

張愛玲和母親

張愛玲的父親是個遺少,喝酒賭博,狎妓納妾,與張愛玲母親離婚後又再娶,繼母經常挑撥父女關係。十七歲那年,因意見不合,張愛玲被父親毒打一頓並幽禁,半年之後逃離了,從此與家庭與父親決裂。

張愛玲的母親是個獨立果敢的新時代女性,為了追求自由,拋下子女,出國留洋。張愛玲父親那裡逃出來後,母親也在國內,所以跟著母親住了一段時間。但是,母親之間並沒因此感情親密起來。相反,張母一直在挑剔自己的女兒,覺得女兒乖巧聰明,覺得女兒拖累了她,情緒失控的時候,甚至朝她咆哮,說非常後悔當初在張愛玲生病的時候照顧她,她活著就是害人。

根據現代心理學家研究,如果孩子在童年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長大後,性格和心理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在遇到感情問題時,無法妥善去解決。

張愛玲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性格非常敏感多疑,讀書的時候,跟同學老師都不合拍。曾經看過一位張愛玲當年在聖瑪利亞女校讀書的同學的訪談,談到張愛玲時,她說張那時候性格乖戾,跟同學關係疏離,看起來難以接近。

張愛玲跟母親關係也很糾結。和胡蘭成在一起後,把他給她的錢,換成兩根金條給母親,她母親退讓不肯接受,落淚說“虎毒不食子”,但是張愛玲堅決要給母親。後來,她母親在英國快要死之前想要見她,張愛玲硬著心腸不肯去。

她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懲罰母親當初的冷落和怠慢,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懲罰自己沒有得到的愛,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隔斷所有的根系。

被父母干涉的生活該怎麼辦?

《金鎖記》中的母親形象

在文學作品中,母親經常跟“偉大”“無私”這樣高大尚的詞聯繫在一起,母愛也常被歌頌,但是在《金鎖記》中,母親這個形象,是被釘在恥辱架上被人唾棄憎恨的。

書中的曹七巧是麻油店女兒,她嫁進了姜家當了二少奶奶。麻油店和姜府,社會地位懸殊,七巧本來不可能嫁進去,這是因為姜家二少爺得了“軟骨病”,門當戶對的小姐們當然看不上他,所以,只能找了七巧。

在姜家,因出生低,丈夫常年病著,曹七巧在家族中始終被人看不起,婆媳之間,妯娌之間相互傾軋,傭人捧高踩低。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又加上情慾得不到滿足,曹七巧心理扭曲變態,成了一個似乎瘋狂的人。

舊時代女性很少外面活動,曹七巧的這份變態全部加諸在子女身上。在女兒長白小時候,就強迫她裹腳,惹得親戚鄰居嘲笑,進了學校,曹七巧又去學校胡攪蠻纏,長白只能退學回家。後來,好不容易有了一份好的姻緣,七巧從中挑撥,最後被迫退婚了。

兒子長安長大了娶媳婦,七巧好像天生就跟媳婦有仇,冷嘲熱諷。媳婦病了,不但拖著不去請醫生還說媳婦矯情,最後在壓抑中病死了。

被父母干涉的生活該怎麼辦?

話劇《金鎖記》劇照

時代過去了,曹七巧似的父母仍然存在

時代雖然過去了,但是曹七巧似的父母大量存在。瀏覽一下網絡上的新聞或者關注一下現實生活中,就會發現這樣的父母有很多。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以前在微博上看到的案例。

有個貴州女孩,30歲,上海工作,未婚,養了兩隻貓。父母一直催促她戀愛結婚未果,找了了算命的,算命的說沒結婚竟然是因為養了貓。於是她父親就買了飛上海的機票,進入了女兒的家中,把兩隻貓和養貓的工具扔掉。女兒回到家裡,發現貓不見了,急得要命,但父親就是不肯告訴女兒貓扔在哪裡,結果,女孩子急瘋了!

女孩的閨蜜把事情經過和尋貓啟事發道網上,引起了一陣巨大討論,影響非常大。在那些討論的背後,是現實生活中有著類似經歷的人的控訴。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干涉孩子的學校工作,控制著孩子的感情生活,一旦孩子的行為超出他們控制範圍,他們的行為往往是非常過激。就像扔貓的父親,其實就是因為控制不了女兒的生活而遷怒於貓。

你不是單身過得很開心嗎?我就把你開心的東西扔掉,讓它成為悲劇,來展示父親的權威不可違逆。這跟小說中的曹七巧行為本質上是一樣的。

曹七巧丈夫長年累月病著,實際上就是個殘疾人,她從來都沒有過正常的夫妻關係。當媳婦嫁進來後,她開始嫉妒,在這種嫉妒下漸漸失去理智。她逼迫兒子整晚陪她抽大煙,千方百計誘逼兒子講他們夫妻床弟之事,第二天又把親家母和鄰居叫過來打牌,把事情又當眾說了一遍,親家母臉皮紫漲的離開,再也無臉見女兒了。

為了不讓其她女人快樂,她用殘酷的精神折磨法間接造成了兒媳的死亡,已達到長期控制佔有兒子的目的。

被父母干涉的生活該怎麼辦?

到底是愛還是控制慾,怎麼分辨?

愛和控制其實很難分得清,有些愛看起來很像是控制,有些控制也很像是愛,而有些愛有時候又是以控制對方的方式來實現,有些控制又是假借愛對方的名義來達到控制。儘管如此,愛和控制還是有區別。

真正愛一個人,會給對方自由,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按自己的意志過自己的生活。而控制慾強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允許對方的生活超出自己認知和經歷,一旦超出他們認知,他們往往會感到焦慮和不安,然後以破壞性的言語或者行動去破壞對方的生活進展或生活轉態。

其實,控制慾強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往往處於弱勢地位,他們在別處感受到的一些不如意和憤怒會遷移到家庭內部。比如曹七巧在愛情婚姻中的缺陷,促使他去破壞兒子媳婦的婚姻幸福。

清楚地辨別到底是愛還是控制很重要,因為只有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以及別人的意圖,在處理事情時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應對。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對別人進行控制,尤其是家庭內部。控制和反控制是一項曠日持久的戰爭,但是控制的松與緊,控制手段的高明和低劣,控制的後果,都是是有區別的,這時候就要看控制人的眼界認知和經歷。

眼界開闊,對生活的複雜性有充分認知的人來說,就算對人有不滿,有期待,但是他的控制目標會大很多,會更多地從宏觀的角度控制對方的擇業愛情,人生規劃,而不僅僅是一隻貓的存在,以及談戀愛的時候穿什麼衣服等。

但對於經歷簡單的人來說,落腳點往往就是那些細節,貓貓狗狗吃喝拉撒以及說的什麼話什麼反應。兩種不同格局的人,實施的控制也必然有所不同,我們都要清醒的面對的,才能更好按照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