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一個孩子八個“媽媽”疫情之下他們為孩子築起一個家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1日訊 路邊迎春花、白玉蘭吐著花蕊,暖陽普照的大地處處煥發著生機。臨沂1歲多的小浩浩和姐姐、爸爸、媽媽終於團圓了。

临沂:一个孩子八个“妈妈”疫情之下他们为孩子筑起一个家

這是臨沂首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家庭。1月21日,孩子爺爺奶奶從湖北老家回到臨沂被確診新冠肺炎,導致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內一家六口緊急隔離治療。家裡還剩下兩個孩子,小的只有一歲多,誰能來照顧孩子?疫情之下,臨沂蘭山8個勇敢的護士充當“臨時媽媽”,譜寫了一曲愛的讚歌。

雖然孩子的六位親人都被緊急隔離治療,但是兩個孩子的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經過外環境檢測,家裡也大量存有病毒,沒有對症治療特效藥,高度傳染,照顧孩子也需要很大的勇氣。蘭山區衛健部門在衛健系統緊急招募志願者。

临沂:一个孩子八个“妈妈”疫情之下他们为孩子筑起一个家

消息剛發出,半程鎮衛生院護士王秀秀搶先報名。“我是軍屬,是護士,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有育兒經驗,哪方面考慮都應該我來。這個家庭已經夠可憐了,不能讓孩子再得不到母愛。”於是,她和同事於玉爭當了首批“臨時媽媽”。

孩子家所在的柳青街道在用於隔離的賓館為孩子精心挑選了一個條件好、空間大的房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排護士夏園園、朱巧雨想辦法買齊了奶粉、衣服、尿不溼、零食等急需物品,又在房間裡配備了一臺大大的空氣消毒機,24小時消毒。

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開始有很多不適,浩浩哭著找媽媽。“臨時媽媽”們穿著厚厚的隔離服,帶著護目鏡,急得汗水很快溼透全身。他們想辦法轉移孩子注意力,“媽媽”們想象成太空人,玩積木、玩火車、吃好吃的,終於,小浩浩在姐姐小怡的引導下,終於認可了這群穿著白色衣服的特殊“媽媽”。

临沂:一个孩子八个“妈妈”疫情之下他们为孩子筑起一个家

柳青街道衛生中心副主任王升豔是一名黨員,也帶頭報名照顧孩子,在她的帶領下,中心護士也紛紛寫下請願書。中心最終為兩個孩子選定了8名愛心媽媽,2人一組,每組一週,輪換照顧孩子。

“臨時媽媽”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餵奶粉、換尿不溼、洗衣洗手,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夜裡給孩子拍背安撫,孩子睡了就靠在陪護床上眯一會。

這項工作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與孩子密切接觸,需要24小時穿著防護服、護目鏡,身體片刻得不到舒展。裡面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但不管身體多難受,孩子看到的永遠是一張充滿笑意的臉。

临沂:一个孩子八个“妈妈”疫情之下他们为孩子筑起一个家

護士媽媽們變著花樣讓孩子們吃好飯。孩子喜歡吃蛋糕,年後蛋糕店沒開門,“護士媽媽”們用微信四處打聽買,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吃上蛋糕。為緩解孩子的思念之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為孩子們買了一部手機,這些“臨時媽媽”們用手機記錄下孩子的成長,給孩子媽媽王媛媛分享照片,和媽媽視頻聊天。

“媽媽,這是我畫的畫,這是我插的積木……”王媛媛雖然飽受相思之苦,但每每看到孩子們的笑顏,內心的陰鬱和擔憂一掃而光,只剩下對這群“護士媽媽”的感恩和感激。“你們也是孩子的‘媽媽’,出院後一定要好好謝謝你們……”看到小浩浩在“護士媽媽”懷裡爬來爬去,玩得開心,電話那邊的王媛媛泣不成聲。

临沂:一个孩子八个“妈妈”疫情之下他们为孩子筑起一个家

長期佩戴口罩都不適應,很難想象,一天24小時穿防護衣、帶護目鏡是什麼樣的體驗。護士媽媽每週輪換,交接之時,總要囑咐好孩子喜歡吃什麼、玩什麼,有哪些生活習慣,卻從不問如何做自己更舒服輕鬆。為了節約防護物資,護士媽媽們不捨得多喝水,多吃飯,有個“媽媽”就連例假也想辦法延後。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建立的感情真的難以用語言表達。”“臨時媽媽”夏園園說。她的孩子也剛剛1歲對,從孩子出生母子還沒分開這麼久,每當抱著浩浩,她恍惚覺得抱著的是自己的孩子。包括夏園園在內,八位“臨時媽媽”中有6人有孩子,有的三四歲,有的一兩歲。

临沂:一个孩子八个“妈妈”疫情之下他们为孩子筑起一个家

3月1日,孩子爸爸鄭波率先結束隔離。回到家後小浩浩雙手依然緊緊摟著夏園園的胳膊,頭貼在夏園園懷裡,怎麼也不願意離開。臨別前,鄭波一家帶孩子給“臨時媽媽”們深深鞠了一躬,夏園園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房門雖已關,但是浩浩的哭聲還是清晰的傳來,夏園園猛然轉身抓住了已關的門把手,停頓了兩秒最後還是默默放開了手,擦拭著淚水下了樓。

鄭波是一位來自湖北的企業家。出院後的鄭波一家給這群特殊“媽媽”們準備了一面大大的錦旗,多次要求去街道防控集中隔離區幫忙,還主動參加了“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捐獻活動,得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山東省紅十字會和臨沂無償獻血委員會的獎勵。他說,他要將愛心延續,給他的職工發放生活補助,回報沂蒙大愛。

閃電新聞記者 谷會媛 通訊員 李霞霞 陳耿耿 臨沂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