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信仰


人這一生---信仰

我把信仰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信仰是指對世界上的事物真誠地信奉與敬仰。比如,個人崇拜、金錢崇拜等等。所有對世界事物所持有的看法、觀點、主張、思想、主義,以及宗教信仰等,都算信仰。狹義信仰專指宗教信仰,同時,目前主要指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當然,除了三大宗教,還有別的宗教。

如果從廣義信仰來說,每個人都有信仰,即使不知道什麼叫信仰,但事實上都存在。比如,相信太陽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相信人必須吃飯才能活著;……等等,太多了,不足為奇。真正令人好奇的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最大的特點就是涉及到人死後的問題,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把是否涉及到人死後以及靈魂歸宿的問題,作為劃分是否是宗教的重要標準。比如,儒家思想,我們有的稱為儒教,但沒有完整涉及到人死後的理論,所以我認為不算宗教。馬克思主義,是無神論、唯物論,更不能算宗教。道家思想,早期的老莊學說,沒有完整的涉及到,不算。後來發展起來的道教,有涉及到,算宗教。我這樣的劃分,與宗教的常規定義劃分可能不一樣,但有助於更簡單清晰地分析問題。

由此可見,宗教信仰的內容,不屬於唯物範圍,它超出了物質世界。用物質世界的經驗與法則,是無法對其進行判定的。雖然無法判定,但可以進行質疑、反駁、論證、或者認同。

本章所談論的信仰,將主要放在宗教信仰上。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我覺得,宗教信仰對我們人類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這一點只要去查一下宗教發展在人類歷史中的影響就知道了。直到今天,世界上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很多的,像美國,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連總統也不例外。還有,最重要的是,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掉的話題。如何認識死亡,如何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想知道,而這方面只有宗教能徹底說清楚。當然,你可以認為宗教說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就是真理,而且事實上,不同的宗教說法也千差萬別,不可能都是真理。但我們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去見仁見智地分析。也許有人會說,我明知道它們說的都是假的,為什麼還要去了解、去分析呢?這樣的態度,其實是不夠穩重的,有點魯莽與狂妄。一個人如果是抱著冷靜嚴謹的態度進行治學,即使覺得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話,也可以進行反駁與論證,而不是隻有單純的結論。

為什麼有的人有宗教信仰,有的人卻沒有呢?此二者間可能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會覺得有宗教信仰的人很愚昧無知;而有宗教信仰的人,會覺得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知天高地厚,很可憐。他們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能做到互相尊重、互不干擾就很好了。不過現在是多元化社會,宗教信仰自由基本都會被尊重。事實上,就算都有宗教信仰,也會因為信仰的宗教不同,而產生矛盾,而且這樣的矛盾往往更激烈。如,歷史上有名的十字軍東征。

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影響是相當大的,歷史上政教合一體制的國家也很多,好壞不能簡單的用一句話下定論。宗教信仰對我們個人來說,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即三觀的影響,更加巨大。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而宗教最核心的理論就是對死後的解釋。唯物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不這麼認為。先不說誰對誰錯、真相是什麼問題,因為也說不清楚,單從宗教信仰本身對一個人處世態度的影響來說,關係重大,因為那是指導性思維。鑑於此,我們有需要對宗教信仰進行一番瞭解。


人這一生---信仰

宗教信仰由來已久,從古代就開始有了。那麼,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呢?宗教產生的起因是什麼?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這樣的:

在原始人類智力和能力很不發達的原始社會階段,人類出自內心地對日月星辰運轉的神秘力感,日夜冷暖的更替輪迴,自身生命的存在與信託,感到越發的困惑與無助,對死亡產生了巨大的恐懼與不安,對主宰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以及社會力量背後的那種不可琢磨的偉大超自然超社會的力量頓生一種難以抗拒的頂禮膜拜之感。

從而導致人們以一種虔誠的態度“仰望”這種偉大的力量,對它產生一種信任依託之感,希望能借助他這個無限的終極力量解決自己心靈的恐懼和困惑。人類就不斷地對這種終極無限的力量盡其所能地描述表達,在人類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強弱的不同階段,在生存環境不同的不同地域,對這種終極無限的形象、性質表達各不同,並且形成的宗教經典體系、宗教儀式、規章制度也是不同的,即宗教情感的外在載體、表現方式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摘錄完)

因此,有人說宗教信仰是因為早期人類社會科技落後,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所以認為有鬼神存在。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就會擺脫愚昧,拋棄宗教信仰。事實上,永沒有這麼簡單。無論科技多發達,宇宙的奧秘都不可能完全解開。就像靠科技進步,也永遠不可能讓人死而復生一樣,不可能知道人死後是什麼樣的。

新中國從建國開始,我們的官方教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是無神論與唯物論,所以有的人認為宗教信仰就是迷信,是不正常的思想行為,這樣的結論未免太武斷了些。宗教信仰確實存在迷信的現象,比如燒香拜佛求保佑,把佛當神供奉。但那是被歪曲的。其實佛只是覺悟者,不是神。就算進入涅槃後,法身佛也不是神。三大宗教中,有神論的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注:佛教是無神論,但不是唯物論,這二者不一樣。)區分宗教信仰是否是迷信活動,就看信徒是否大體瞭解了本宗教的教義。那些連本宗教教義大體上說什麼都不知道就信仰的,確實存在迷信成份。但有時這種迷信對其自身與社會沒有什麼不好,也無可非議。

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有宗教信仰,有的人卻沒有?

在我二十幾歲之前,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去當和尚,心想,這些人為什麼好好的生活不過,去寺廟裡與青燈古佛為伴,生活多孤寂無聊啊。那時候QQ簽名還改成“為解脫六道輪迴而修行,那此生的意義何在?”有一次,一個陌生的網友因為我的簽名,還跟我解答了一大堆簽名所提的問題,但我根本沒聽進去,不以為然。後來隨著年齡漸長,所見所聞與生活閱歷多了後,理解了為什麼有人不過世俗的生活,而選擇出家做和尚了。


人這一生---信仰

我想,人們信仰宗教(不包含因另有所圖而偽裝的信仰),大概有以下的一個或者幾個方面綜合原因:

1、確信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是真理。

可能有人會說,那些死後的事無法證實,為什麼他們那麼確信是真理。這個問題有點不好回答,但事實上他們就是這麼確信,你拿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死後是怎麼樣,但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死不好,生好,而選擇生呢?所以說,無法證實而作出選擇的行為太正常了。也許有人會說,我是不知道死後是怎麼樣,所以只選擇已知道的生。這種判斷與選擇有點像惠子與莊子辯論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一樣,其實按辯論的邏輯最後是莊子輸了,但莊子就是覺得魚是樂的,你又能拿莊子怎麼樣呢?

確信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是真理也可能是慢慢形成的。不是說一個人從有思想開始就確信哪一門宗教是真理,這種可能性極少。很多人都是生活閱歷到一定程度,思想由量變引起質變,然後就信仰一門宗教了。比如,佛教界有名的弘一法師,他在俗世時,名叫李叔同,家庭與個人才華都相當好,後來沒來由地就出家了。說是沒來由,但其實對他個人來說,肯定有原因,原因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不明確的、漸漸地,最後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了質變,正式出家了。據說李叔同出家時,有以下一幕:


1918年的春天,一個哀怨的日本女人(他俗世的妻子),在杭州的虎跑寺廟前,找到了自己已出家的丈夫,她淚流滿面地叫:

“叔同---”

“請叫我弘一。”他曾經的丈夫現已是僧人糾正道。

“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愛,就是慈悲。”僧人回答道。

“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日本妻子哀怨地喊道。

弘一法師最後沒有回答,因為真正信仰佛教只有大愛,沒有私情。

確信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是真理的人,才算真正的宗教徒。

2、對未知的敬畏。有崇尚真理成份。

早期信仰宗教的人很多都是緣於這個原因。我們所處的世界有太多的未知領域,無論社會多進步,科技多發達,人類永遠不可能知道宇宙所有真相。形而上學領域用科學解釋不了。

以我自己來說,到目前為止,我還不算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因為有疑問沒有解決,這些疑問應該大部分人跟我都差不多,比如,對輪迴轉世之說的疑問。這些疑問在後面篇章中會涉及到,這裡就不細說了。我想說的是,雖然我還不算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但我有比較親近佛教的思想。對佛教的“緣起性空”、“苦集滅道”等等之說,有些認同。同時,我現在對有宗教信仰的人很理解,很尊重他們,不管信的是什麼教,只要不是邪教。

使我從不相信宗教,到如今的不排斥,並且有點親近佛教的原因是:我認為宇宙間(用這個詞感覺也不是很對)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存在,這些神秘力量與物質沒有關係。這些力量讓我感到敬畏。有的人可能會說,說不定是暗物質,只是我們科技還沒有達到發現它們的時候。但我自己經過推理,覺得它們與任何物質都沒有關係。

比如“命運”,我覺得命運與任何物質都沒有關係,即使與暗物質也沒有關係。以下我會對這個觀點進行假設推理論證。

我這裡說的命運不是指出生的好壞,不是像南北朝時期無神論者範縝與齊竟陵王蕭子良辯論那樣---蕭子良問範縝說:“你不信因果報應說,那麼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之分?”範縝答道:“人生如同樹上的花同時開放,隨風飄落,有的花瓣由於風拂簾帷而飄落在廳屋內,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則因籬笆的遮擋而掉進糞坑中。殿下就猶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於糞坑中的花瓣。貴賤雖然不同,但哪有什麼因果報應呢?”顯然,範縝這一段話的辯論主要是說由於出生的原因,造成貴賤不同的命運。而我這裡說的命運主要不是指出生,而是說即使兩個人出生的環境都差不多,但他們也會有不同的命運,而且有的還是很明顯。

命運好的人,不管做什麼,總體來說總是比命運不好的人順利很多。而這個命運,可以與個人的出生、相貌、人際關係等都沒有關係,(這裡主要指假設現實中不建立關係。比如,一個人人脈關係很好,但沒有用他的人脈),僅僅是因為“命好”與“命不好”。我說這些僅僅想以客觀的心態表達命運確實存在,足以讓我們敬畏,與心態積極還是消極沒有關係,我也鼓勵人們要積極努力,相信運命不代表就不需要努力,如果是那樣,是一種膚淺的認識。為了把命運這個道理說得更明白些,我以賭博中的運氣進行論證:

我以前很喜歡打牌,所以對一個人的賭運深有體會。有的人賭運好,逢賭總是容易贏錢,而有的人好像是註定似的,幾乎逢賭必輸。可能有人會說,說不定容易贏錢的人是因為技術好,而逢賭必輸的人技術太差;或者,經常贏錢的人做手腳出老千也有可能。這種說法當然有道理,但事實上不只這些原因。為了把技術與出老千的因素都排除掉,我做如下場景假設,這種場景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

假設,有A與B兩個人,A的賭運比B好很多,他們兩個人一起玩抽大小牌這種沒有任何技術性的賭局,如果賭局夠多,肯定A會贏錢而B會輸錢。或者乾脆A和B兩個人都不用在現場參與,由機器代發牌,機器是正常的,保證不會出千,如果賭局夠多,肯定還是A會贏錢而B會輸錢。這種假設雖然不是我現實中驗證過,但類似這種現象太多了。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做個調查,看看那些愛賭錢的人信不信有賭命與賭運之說。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能解釋得通的就是:A與B兩個人偏財運不一樣,A的偏財運好,而B的偏財運差。當然,這只是他們兩個之間的對比。

不同的人,類似於偏財運這種財運不同,說到底是由命運決定的。它與任何物質都沒有關係,用科學是解釋不了的。同時再次強調,相信命運也不是心態消極。

其實現實生活中相信命運的人還是挺多的,而且不單指出生不平等。漢語的“命運多舛”四個字經常在文章中被引用,說明人們的觀念中已肯定命運的存在。既然類似命運這種形而上學並且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力量確確實實存在著,那我們有什麼理由就能那麼肯定的說這個世界就是物質的世界,只相信唯物主義呢?既然有超物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宗教信仰就是迷信呢?

所以,對未知的敬畏,實際上是一種尊重事實、冷靜客觀的態度。

3、生活遭遇重大挫折。比如失戀(感覺是小事)、生意失敗、家庭變故、得重病、或者其它方面對個人影響比較大的事故,造成精神上重大痛苦,唯有宗教信仰能給予精神慰藉;或者當事人因挫折相信有一種未知的力量主宰著他們的命運。

因這種原因信仰宗教的人並不少。《紅樓夢》結局賈寶玉最後出家,就是因為家族敗落、家破人亡,看破紅塵而出家的。前一段時間,媒體上看到了因杭州保姆縱火案中失去妻兒的林先生皈依了佛門,也屬於這種類型。

苦難可以讓一個人在身體上一夜白頭,在精神上一夜醒悟。一個普通人,如果過的是平靜的生活,頭腦裡很少會去想人生還有悲慘的一面。但一旦經歷了大挫折,就會不由自主地陷入精神痛苦之中。親歷大苦難的人,三觀都會鉅變。這時候,如果選擇信仰宗教,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我有一個親姐姐,以前與大部分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區別,偶爾燒香拜佛,泛泛地相信,嚴格的講不算宗教信仰。但最近幾年,因為小外甥得了重病,久看醫不見好,所以後來就虔誠地信仰了佛教。我想,不管結果怎麼樣,至少宗教信仰能讓她精神上得到慰藉。

4、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想給靈魂找一個歸宿。

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的那一天,所以,距離死亡越近的時候,越會想知道死後會怎麼樣,對死亡多多少少都會有恐懼心理。在前面討論死亡那一章中,我們已經知道,要想克服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只能通過哲學與宗教獲得慰藉,而哲學終究無法徹底探究死亡,最後只剩宗教一種途徑了。即使宗教也不一定就是揭示了真相、真理,但至少有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

對於唯物論者來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不存在死後問題。但真正屬於這樣的人估計不多。以我自己來說,我也不算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但如果要說我是唯物論者,那也不是。估計與我一樣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因為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想給靈魂找一個歸宿而信仰宗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說,年紀越大的人,因這個原因信仰宗教的越多。


人這一生---信仰

寫本章的時候,看了一部紀錄片電影《岡仁波齊》,是講一群藏民前往岡仁波齊(山峰名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朝聖的紀錄片。這群藏民一路匍匐叩拜磕長頭前行,歷時一年到達朝聖地。我想看過本片的觀眾,可能會有如下不同觀點:

1、不信宗教甚至排斥宗教信仰的人或異教徒會認為,這些人太愚昧無知了,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那一套。對他們的磕長頭前行估計會嘲諷甚至挖苦。

2、與這群藏民有同樣信仰的人,會覺得他們是一群虔誠的佛教徒。他們的磕長頭前行理所當然。

3、與我本人一樣,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但對宗教信仰理解並尊重信徒的合法信仰。

如果我們要分析這些不同觀點到底誰對誰錯,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個偽命題。所謂對與錯,要先有標準,然後才能判定。而對宗教這種形而上學的領域,是無法設立標準的。你信它,它就是標準,不信,就不是標準。所以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的。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人的行為,只要是合法的,並且沒有什麼不道德,外人都無權干涉與指責。

《岡仁波齊》中有一段這群藏民哼唱的歌曲是這樣的: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從天上一點一點地下

在和雪約定的地方

我想起我的母親

要為更多的人去磕頭朝聖

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

但我們的命運卻不一樣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運不好

去了遠方

是的,我們都是母親生的,也都是同一天地母親所生,為什麼命運卻不一樣呢?這問得多麼蒼涼悲悽又無助無奈。

那些正享受著好日子的人們,不懂得感恩自己命好也就算了,還自以為是的認為好日子都是因為自己的勤奮與能力獲得,還嘲笑那些貧窮的人們都是因為懶惰沒能力,嘲諷他們愚昧,其實這種認知才是真正的愚蠢無知。難道那些藏民貧窮都是因為他們傻嗎?就算他們真的不聰明,那主要也是因為貧窮造成的,從孃胎裡出來時,我們都差不多的。他們的貧窮都是因為懶惰不夠勤奮嗎?他們願意吃苦願意付出的精神估計很多人都做不到。他們過貧苦的日子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幸!因為他們出生環境不好,因為他們命不好。他們唯一所剩的就只有信仰了。信仰只要是合法的,別人沒有權力去幹涉。

人類自從有了思想,自從會思考開始,生活就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肉體的生活,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生活了。精神生活是人與其它生物的最本質區別。其它生物只要能維持軀體存活與種屬繁衍,就沒其它事了。但人類不同,人類的精神生活重要性與肉體生活一樣重要,甚至有時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超過了肉體生活。比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都體現為精神生活比肉體生活更重要。

人類的信仰,不管是廣義信仰還是狹義信仰,都是精神生活極其重要的內容。如果說肉體生活是讓人存活的基本要求,那精神生活就是讓人活得有意義,即使這個“意義”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類的“愛”、“道德”、“信仰”等,都與這個“意義”關係密切,特別是大愛與大善,是這個“意義”的終極追求。這一點,從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身上得到很好的詮釋。(比爾·蓋茨是個有大愛與大善的人,不但不停地做慈善,還承諾死後把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由此可見,信仰對於一個人的人生,意義重大。世界三大宗教,核心本質其實都是勸善的,只是被一些人歪曲與利用後,才有了惡。這一點,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得不重視。

據統計,世界上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挺多的。截止2009年底,世界人口69億左右,有宗教信仰人數在55億左右,佔到80%。以下是世界宗教信仰人數(最後一項為無宗教信仰)及地區分佈相關資料,摘自網絡稍作整理,供參考。

1、基督教(包括天主教50%左右、東正教10%左右、基督新教和其他獨立教宗教派等40%左右), 擁有23億左右認同者,佔世界人口總數的33.3%。主要流行於歐洲、南美洲、北美洲 、大洋洲、非洲中 南部地區、東南亞和西亞。是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廣的主要宗教之一。

2 、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90%左右、什葉派9%左右、伊巴德派和其他獨立教團組織等1%左右),擁有16億左右認同者,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3.2%。主要流行於西亞、中亞、東南亞、南亞、非洲北部、中西部和東部、 歐洲東部、巴爾幹半島地區等。在57個左右的國家和地區有超過半數或者接近半數的認同者。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宗教。

3、佛教(包括大乘佛教40%左右、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派和宗室等60%左右),擁有4億左右認同者,佔世界人口總數的5.8%。主要流行於東南亞、東亞、南亞、少部分來自美歐澳洲國家和地區的公民。在10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半數或者接近半數的認同者。是世界上最悠久深遠的主要宗教之一。

4、印度教(包括所有印度教所屬的教派和宗室等),擁有超過10億認同者,佔世界人口總數的 14.5%。主要流行於南亞、少部分來自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公民。在3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半數或者接近半數的認同者。是世界上認同人數第三多的宗教,但由於人口主要分佈於印度國內,分佈的世界廣泛性遠不及佛教,所以把佛教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沒有。

5、道教等中國本土宗教,擁有超過1億認同者,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4%。主要流行於東亞、少部分來自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公民。在東亞的中國有10%左右的認同者(其中很多認同者是表現在民族習慣性的信仰和儀式上)。

6、猶太教,擁有不到0.2億認同者,佔世界人口總數的0.3%。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主張和猶太教有淵源。在1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半數或者接近半數的認同者:西亞的以色列(猶太教徒佔本國人口的71%左右 、穆斯林佔本國人口的27%左右、基督徒佔本國人口的2%左右)。

7、神道教等民族性、原始宗教性宗教,合計總數超過1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4%。幾乎完全侷限在本民族和本地區內傳播。擁有0.5億左右認同者。

8、無宗教信仰者(無神論、唯物論30%左右;無固定宗教信仰或不可知論70%左右),擁有13億左右,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8.8%。主要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北美洲、前蘇聯區域等少部分來自歐亞美澳洲國家和地區的公民。在4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半數或者接近半數的無宗教信仰者。

以下是世界三大宗教最基本情況簡介:

基督教

創始人: 耶穌基督

經 典: 聖經

教 義: 三位合一

象 徵: 十字架、聖像

信 仰: 耶和華(唯一真神)

聚 所: 教堂

人 口: 約 23億人

分 布: 西歐為中心, 東歐(東正教)、美洲、澳洲, 全球各地

教 派: 天主教、新教(基督教) 、東正教

聖 地: 耶路撒冷等

起 始: 公元元年

伊斯蘭教

創始人: 穆罕默德

經 典: 可蘭經(又稱古蘭經)

教 義: 六信五功

象 徵: 無

信 仰: 安拉(唯一真神)

聚 所: 清真寺

人 口: 約 16億人

分 布: 北非及中亞為中心, 阿拉伯半島, 全球各地

教 派: 遜尼派、什葉派

聖 地: 麥加、麥地那等

起 始: 公元 610 年

佛教

創始人: 釋迦牟尼(佛陀)

經 典: 佛家經典

教 義: 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

象 徵: 佛像、【卍】字

信 仰: 諸佛

聚 所: 寺廟

人 口: 約 4億人

分 布: 東南亞、東北亞、印度, 全球各地

教 派: 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

聖 地: 菩提迦耶等

起 始: 公元前 5~6 世紀


《人這一生》目錄:

自序

一、生如夏花

二、生命之苦

三、貧窮與富有

四、愛

五、幸福

六、有生就有死

七、信仰

八、佛陀與上帝

九、一個無解難題

十、心歸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