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1.古詩三首


統編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晝、耘、供、稚、漪”5個生字;認識多音字“供”。正確書生字“晝、耘、桑、曉”;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4.通過觀察插圖、想象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激發其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2.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激發其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學過的古詩已經不少了,那麼描寫四季景物的古詩有哪些呢?

把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背誦給大家聽。(生自由發言)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的一個場景的古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

3.板書課題: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4.齊讀詩題,理解題意。

( “興”在這兒讀第四聲,意思是興致;“雜興”的意思是各種興致;“四時”在這詩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詩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了很多的感想。)

5.瞭解詩人。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聽錄音朗讀,注意停頓和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圈出生字,同桌互讀,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4.課件出示生字,抽生認讀,師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準“晝、耘、供”。

5.認識多音字“供”並組詞。

6.給生字口頭組詞。

7.觀察字形,交流生字的書寫特點。

8.老師範寫,學生認真觀察。

9.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三、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熟讀古詩: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出示詩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討論交流:

(1)這兩句詩寫了什麼內容?“晝”和“夜”分別指什麼?

(白天和晚上;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2)農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幹些什麼農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

(3)指導朗讀,讀出對“村莊兒女”的敬重和讚美之情,讀出詩的節奏。

3.出示詩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兒童會說些什麼。用自己的話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當時的情景。

(2)這些孩子的什麼特點?(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3)教師引讀:在當時的農村不只是村子裡的男男女女各盡其能,做著分內的事,就連那小孩也——“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4)小組交流:從“童孫”“學種瓜”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懂事 快樂 可愛)

(5)指導朗讀:讀出孩子們的自豪、快樂和調皮可愛……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5.藉助註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6.抽生在全班交流,師生評議。

7.小結:

白天出去給田裡鋤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繩,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兒童不明白怎麼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

四、熟讀背誦並默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稚子弄冰》

一、複習導入

1.抽生背誦《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2.默寫這首詩。

二、學習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

“稚子”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題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被譽為一代詩宗。

今天要學的這首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楊萬里當時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時的習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勸農。這首詩寫兒童看到大人們鞭打春牛的場面後進行模仿的情景,這一場景引起詩人對豐收的聯想。

3.引導學生交流學過的楊萬里的與兒童生活有關的兩首詩《宿新市徐公店》和

4.初讀詩歌,讀準生字,指導書寫 。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準“稚”。

(3)指導書寫,會寫生字“曉”。

5.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小組合作學習: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抽生在全班交流。

(4)教師評議並小結:

①稚子金盆脫曉冰: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銅盆中的冰塊脫下。

②彩絲穿取當銀鉦:把冰穿上彩線提在手中,當作鉦。

③敲成玉磬穿林響: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

④忽作玻璃碎地聲:當欣賞者正醉心於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卻忽然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了水玉破碎的聲音。

(5)教師範讀全詩,全班學生齊讀。

6.抽生朗讀全詩,其餘想象: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場景?

7.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1)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賞稚子的情趣。

(2)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 色澤 形態 聲音)

(3)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

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學生練習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2.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四、拓展閱讀

蒐集並閱讀楊萬里的其他詩句。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交流: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

2.我們今天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1)看了詩題,你想到什麼?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2)作者雷震,宋朝,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進士。

二、初讀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

(1)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生認讀。正音,重點指導讀準“漪”。

(3)聽錄音朗讀詩歌,注意停頓和字的讀音。

(4)課件出示詩歌內容,畫出節奏指導學生朗讀。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2.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3.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詩句意思。

5.全班交流。

(1)課件出示: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a.從“水滿陂”你又瞭解到什麼?(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

b.詩句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

c.“山銜落日”是什麼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d.結合插圖理解“銜”“ 浸” 和“寒漪”的意思。

e.詩句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2)課件出示: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a.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牧童”“歸去”“橫牛背”“信口”的意思。

b.你感受到牧童的什麼性格特點?(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

c.詩句意思: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3)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個詩句的意思。

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2.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四、拓展延伸

1.閱讀積累。(讀一讀,選一首背下來)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從本課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改寫成一篇短文。

3.課外蒐集並閱讀描寫兒童生活的其他詩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