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中国医疗体系改革建议

写作日期:2009年4月月份本文整理《大国游戏》第四卷中关于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些文章

「井底望天」中国医疗体系改革建议

大国游戏第四卷

让科技人才安心发展科技

科技进步应该是促进就业机会和保障民生的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扩大失业,或者让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否则,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只是少数资本家的暴利,变成社会发展的一种恶势力。谈到中国人民的生活负担,在中国民生现在面临的压力中,被称为三座大山的看病问题,住房问题和上学问题,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考虑到面对的。这三座大山不解决,科技人才也难以安下心来发展科技。

从医疗保健上,中国政府刚刚推出改革方案,算是承认了美国式的市场化道路是行不通的。而要想运作一个成功的,以国家保健为主,私人保健为辅,公共医疗和私人护理并行的制度,就必须有效的减少医疗成本,令整个系统在财务上具有可操作性。在美国,长期医疗成本费用居高不下是两个因素导致的。一个是美国毫无节制的医疗事故诉讼,造就了一大帮摇身一变把自己变成千万富翁的医疗事故索赔大律师,这直接导致医疗事故保险费特高,以及各种不需要的额外身体检查(防止医生被病人告)。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医生的收费和各种检查费就特别贵,因此这些钱都会最后转嫁到病人的医疗费用上。

美国医生利益集团对医疗体系的阻碍

另一个因素是医生形成利益集团,通过严格控制认证程序,来限制执业医师总数,导致了医生人才的严重稀缺。这就造成美国中小城市里,极度缺乏医疗人才。而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生,则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保证了收费水平居高不下。美国有 3 亿人口,医生总数是 70 万,大概是每千人有 2.3 个医生。而公立医疗制度比较完善的古巴,人口 1100 万,有 7 万医生,每千人 7 个医生。所以古巴人不光可以得到比美国人多 3 倍的医生看护,还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医疗服务。

古巴的医疗体系

而古巴人的身体情况如何?每次在美洲运动会上,古巴人的奖牌都会是排在美国之后,是美洲的老二——美洲的体育老二既不是巴西,也不是墨西哥!那么我们再对比一下中国的数据。在 2008 年底,中国共有执业医生 205 万,大概是每千人 1.55 个医生。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需要有医生 300 万,就是比现在的数字增加 100万人。而要达到古巴的水平,中国需要 900 万医生,必须增加 700 万人。再加上护士、医疗助手、各种设备操作医疗技工(比如说 X 光、心电图、磁力图像等等)等其他医疗保健相关的专业人士,最起码中国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增加就业 1000 万人。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会觉得 700 万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不是那么头疼了。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发展医疗体系

中国不应该担忧医疗专业人才太多。我们不光是有 13 亿这个庞大的人口,还有一些巨大人口的近邻,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医疗条件都比较差,将来都可以考虑输出医疗服务,到这些国家开医院。在中国的医疗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让病人可以快速、方便和便宜的解决小病问题,而不是搞的大家全部挤到大医院排队——笔者了解到目前中国 80%的大医院门诊和急诊,都是在小诊所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赤脚医生的启发:做好预防体系

这个就令笔者想起了中国过去的一个体制,叫做“赤脚医生”。大家不要笑啊。以前说起赤脚医生,大家会条件反射出小姑娘春苗和小伙子红雨——他们背着个药箱,走在田埂和乡村,给大伙儿擦点红药水紫药水,贴片狗皮膏药……不要小看了这些动作,这个叫做预防胜于医治,平时的小病治好的,身体检查做了,各种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出来了,对整体医疗费用的下降的贡献可不小啊。拿美国另一个例子作类比,据美国的一个数据,以前你到汽车加油站加油,必须是全额服务。也就是加油站有工作人员在那里,帮你加油,然后就帮你检查一下机油、车胎之类。

后来加油站觉得这些平常岗位麻烦,又“增加成本”,所以推出更便宜的自助加油服务,这些检查汽车的工作就必须你自己做了。而大部分人又懒惰又无知,不肯动一点腿,几乎没有人再搞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检查,结果就是导致汽车出问题而要大修的情况上升,反而增加了整个国家汽车维修的费用。医疗也是这样,如果预防做得好,就会减少治疗的费用。而新形势下的赤脚医生,就是开设在超级市场,药房和社区中心的连锁诊所。这种诊所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那种动不动有个小病就要到大医院排队的问题。将普通内科和家庭医生的门诊工作,释放到这些小诊所里。这个工作在美国已经开始,前 AOL 的创设人 Steve Case 就在搞这个,已经弄了 100 来个诊所了。当然要解决大家的一个心理问题,就是可能大家不信任这些诊所,一定要到大医院见大医生才觉得放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医院系统开这些连锁诊所。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防止出现有病错诊的情况,也就是病人其实有大病,来你诊所,却因为你的本事不行,设备不齐备,没有看出来,结果就是耽搁了病人的病情。

科技助力远程医疗

这里就要用上科技更新策略了。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互联网的通信,实现远程诊断。比如说如果四川要建立这些小诊所,就可以通过固定网络把诊所里的 X 光仪器,心电图机器,磁力震动器(可以考虑将这些机器,拆解成信息采集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分布在各个终端诊所,而信息处理设备集中在医院,中间用互联网相连,而根据笔者的信息了解,制造这些“山寨”医疗设备,并不难)等等,连上网,而由成都中心医院的当班专科医生,看图诊断。对山区的边远藏区等地方,就可以通过卫星传讯远程诊断。

医疗教育体系改革建议:降低教育门槛

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小诊所里,对各类医疗人员的需要将会很大。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培训,应该可以胜任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工作,而中国医学院校应该扩大招生,最好是 1-2 年的课程,就可以把各类理工科毕业生转行到医生行业来。老像现在协和医学院每年培养几十个精英医疗人才,每个人才花九年时间煎熬的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中国医疗需要的,而只会推生出贵族医疗出来的。

2009 年 4 月 13 日

中国古代良医的双规制价格

在中国古代,救世为怀的良医,通常是采取价格双轨制,就是对穷人、或付不起诊费和药费的病人,就赠医施药,而对于有钱的达官贵人,就收取高额的酬谢金。而这种双规方法,在美国这样的商业社会,反倒变成了非法行为——因为你不能将同样的服务和产品,根据人的不同收入来收费。不过在美国,同样的法律体系,却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来定价。总之,只要有利于富人,法律是可以随便扭曲的。

中国要防止出现同样的情况,可以通过以私补公的方法进行扶持。就是在国家主导的医疗保险的廉价体系上,也让医疗系统可以开设高价服务的私人付费医院,为国家医疗系统增加收入。

医疗旅游的国际化机会

另一个办法,就是发展一下欧美盛行的“医疗旅游”产业,以外国病人补国内病人。美国的医疗费用高企,逼得医疗保险公司将病人送到外国进行治疗,同样的医疗服务质量,但就可以节省 80-85%的费用。欧洲人则是无法容忍长时间的等待,也跑到费用低的外国比如古巴接受手术。

现在光美国一年就有大概 200 万病人跑出去,预计在 2011 年会增加到 1000 万人,算下来有 1600 亿美元的生意。目前主要跑的国家是印度的孟买和泰国的曼谷。而中国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在城市建设和各个方面都要比这些地方强。尤其是安全上,不会在上海见到孟买街头上的恐怖分子城市巷战,请吃流弹。也不会在广州街头被曼谷街上的红杉军或者黄衫军围困,让你在酒店里做坐牢几个星期。如果好好经营,中国这方面,应该有非常大的商机。而这些外国人的医疗收费,正可以用来弥补中国国民的医疗支出。

2019-04-30

也许有人把这个方案误解为提供一个装修好的廉价房屋,其实不然。这个计划首先要求的是地方政府的配合,考验俺们中国的地方一级政府是否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对中央政府来讲,通过这个计划提供房屋,而带动的新房开关量,可以带动一连串的相关产业开工,对减少失业和稳定社会有大利。但是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他们关心的不是新房开工量,而是房价是不是高企,是否能够带来高额的土地转让金,为地方财政带来实打实的收入。因此基本上,在这个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各类上游相关行业,希望房屋开工量上去,实现一石二鸟,低价而量多。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各大房地产商人,希望房地产价格可以扛住,而且不断往上托,因此就在 2008 年底和 2009年初,以各级政府的税收减免刺激计划,来鼓动大家买高价房,减少房地产商人们手上的库存,让他们摆脱 2008 年下半年的困境。而最后就是中国城市里想买房子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可以决定这个博弈的结果。如果他们现在猴急猴急,被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帮助地产商们稳住了价格,那这个计划的实现就比较难了。

最好的情况,就是地产商们手上的空房继续死在那里,而从银行套来的贷款慢慢越拖越重,导致地方政府手上的空地,没有买出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把地免费或者低价的让出来,虽然不可能在钱上大发一笔,但是好歹可以把官老爷们的亲民政绩搞上去,也不是一个亏本的买卖。这个 HaS 计划一旦启动,实现,就会给城市里的中下阶层提供用来自住的住房,通过不许出租,不许二手买卖只许回售给住房供应者(HaS 这个法人)等制度,保障这些房屋可以房尽其用,让这些住房又不卷入二手市场,消灭投机的目的,打断投机、房价高企、地价高企、捂盘、囤地等一系列恶性循环。高收入家庭尽可以去地产商那里去斗法,低收入家庭可以在俺们这里有瓦遮头。而 HaS 计划中通过住户参与社区管理这种制度创新,还能解决目前高度紧张的现代生活下,忽视家居生活质量,公共生活萎缩,家庭各自为阵等现代都市社区的通病,打造和谐城市,建设有效灵活的和谐社区。

中国的城市,不能学习短视和贪婪的香港政府,而要学习新加坡政府,在房屋政策上不应以赚钱为目的,而是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做为主要出发点。老百姓在住房上省下来的钱,不是进李嘉诚这样的人的口袋里,而是通过余钱的消费,转一个圈,带动更多的产品消费,刺激更多产业扩大,再通过税收,经过你这个政府的钱袋。

教育体系改革

简要谈完医疗保险,房屋这两座大山,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这个第三座大山。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有利有弊。利就是大学生成 N 倍增长。弊就是教育费用上去了,教育质量下降了,专业结构不匹配了,搞得大学毕业了,找工作难了。其实好好想一下,高等教育这个东西,对中国来说,也算是后起,要是在教育质量上也能超过英美等国家,那才叫做奇迹呢。当然,你可以像香港科技大学那样,一篇论文 100万港元的“买”高等教育的名分,砸钱搞教育名声大跃进,不过笔者认为港科大的那种教育速成,对于一国的实际提高,科技和产业的实际对接,没有任何意义。笔者的观察,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类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差。国家土产的 10 个博士,和欧美的一个博士竞争,拿 3 个硕士和你欧美一个硕士竞争,看结果如何?如果不行,为何有那么多医药公司,芯片设计公司在上海、江苏、武汉一带安家落户?笔者认为差距并没有某些媒体鼓噪的那么大。

中国在世界上经济的崛起,是个大奇迹,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在历史上,中国经济从来就是世界上最强的,占了世界总经济的 20-30%,只是在近百年来落后了,尤其是在 1900-1950 年掉入了低谷。而现在的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 7%左右,大概是回到了 1870 年时代的水平。

从农民工红利到工程师红利

中国经济的奇迹,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民工在劳动力密集行业的贡献。现在的情况是,太多的行业还死守在劳动密集领域,于是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要被迫去做农民工的工作,以致于有所谓良心学者大喊,中国的大学生太多,而农民工不足。其实随着中国的教育平均水平提高,正好是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人群的产业的时候,借机将中国的各类产业升级,开发出新的知识和智能含金量比较高的服务业,比如上面提到的 HaS 计划能够带出来的设计行业,就是一个例子。中国要走的道路,就是从初中高中文化的劳动密集产业,升级到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工程师密集产业,再升级到硕士和博士毕业的人才主导的高技术头脑密集产业,这才可以把中国的人力资源这个大金矿挖出来。

降低教育费用

而教育费用上,要进行降低,可以走的两条路,一个就是利用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实现教科书的数字化,降低学生负担的书本杂费,另一个就是学习美国的社区大学系统,把高等教育山寨化,将上学和拿学分的程序降低,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在不离开家或所在城市的情况下,修完大学前两年的课程,而让现有的大学集中精力在后 2 年的教育上。在社区大学拿课,除了一个报名费,和每个学分几块钱的费用,根本连学费都不要交,运用统一的课程,保证这些学分的质量。

中国医学大学生太少了

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比如说医学院的学生,就少得可怜。现在大家抱怨的大学生不值钱,主要在于中国经济模式的落后,还有就是社会对大学生毕业代表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其实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将来就是是每一个中国国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一个基本的普及的水平。而每一个人自身在社会上的发展,不在于是否读过一个名牌的大学,而是在于自己可否把大学里学到的普通知识,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来。把规模经济发展起来,利用新技术把教学的费用降下去,应该是中国政府可以做的事情,而且不是太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