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民國時期唐河高小學生的日記,記錄了95年前人們的一種拜年方式——“飛片”拜年,時尚又便捷

一冊民國時期唐河高小學生的日記,記錄了95年前人們的一種拜年方式——

“飛片”拜年,時尚又便捷

農曆新年正一步一步走來,一元復始,萬象更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拜年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至今仍然是大年初一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除了面對面拜年,現在拜年,我們還可以發微信;十年前,我們發短信;二十年前,手機還沒有流行的年月,我們發賀卡。那麼一百年前呢?一百年前的人們用什麼方式來拜年呢?用“飛片”!

一冊民國時期唐河高小學生的日記,記錄了唐河縣人以“飛片”拜年的方式。

有一種拜年叫“飛片”

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95年前人们的一种拜年方式——“飞片”拜年,时尚又便捷
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95年前人们的一种拜年方式——“飞片”拜年,时尚又便捷

翻開這冊95年前唐河小學生的日記,裡面是這麼寫的:

中華民國十四年正月初一(土曜日)早晨起來,我聽見炮聲不絕,聽著如雷聲一般。今日想到,各人家都是快樂的甚。大家小戶都是心中聽到炮聲都是高興的,又想到今日為中華民國十四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是慶喜無比呀!

上午,我五叔說:“璞,你給我拿著片子走去拜年去,去不去呢?”我說:“很好,可以的。”我隨即與我叔父一同去了。當這時走到街上,一群一群的拜年哩都是穿得美麗整齊。我走到街上的時候,真正快樂極了。可等我回家以後,我又看見門內邊一片一片的片子在那門內邊,我把他拿起一看,原來有十餘張……”

“片子”,是指名片。所謂“飛片”,就是說到處發名片,通過這種簡單快捷的方式給很多人拜年。日記中的拜年片子由紅紙寫就,是古人在春節時表示新春問候、吉祥祝福的專用帖子,屬於“名片”的一種。古時,“拜年名帖”主要在文人雅士、官府僚吏乃至朝堂君臣使用,是社會上層名流人士春節期間交往的專用賀品,到民國時期,一般民眾也跟風流行。

從日記記錄來看,大年初一早晨大家小戶放鞭炮辭舊迎新,炮聲如雷,綿延不絕,人人心情歡樂無比。上午,“璞”跟隨叔父拿著“片子”去拜年,分送完片子之後回到家裡,看見門內已有十餘張別人送的片子。這說明當時“飛片”這種時尚的拜年方式在唐河縣非常流行。

日記記錄年事活動

這冊日記是南陽皇糧國稅博物館在徵集區域社會生活文獻史料時徵集到的。

記者12日翻閱看到,日記自1924年農曆十二月初六開始記寫,至1925年農曆正月十八結束,共計三十九天。記錄每天早上、上午、下午三個時段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之事,使用毛筆小楷紅絲格本豎式書寫而成。紅絲格筆記本是“唐河縣立高級小學筆記”專用版本印製的日記本,其書法幼趣稚嫩,雖有白字病句,但不影響其真實意思表達,使用白話文中帶有濃重方言俚語。

這冊日記沒有老師的批閱改動,純屬於個人隨意記寫,基本上把整個寒假期間的年事活動記寫得清楚明白。日記語言、遣詞造句、文法、章法,書法非常隨性隨想,沒有刻意去拔高文章或應付老師佈置的作業,而是對當時春節期間的傳統年俗活動,如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大年初一放鞭炮、穿新衣、給壓歲錢,正月十五鬧元宵等,全面真實地進行了記錄。

“飛片”拜年由來已久

皇糧國稅博物館館長謝總喆介紹說,飛片拜年並不是民國人發明的,它由來已久。

明人筆記《菽園雜記》載:“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說的是官員圈子大,同僚多,拜年任務量艱鉅,只能“望門投刺”,也就是挨家挨戶送名片,有時候甚至忙得來不及下馬,直接從馬上把名片飛過去。

再往前追溯,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由於春節時間短,拜年要求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這對於交際比較廣泛的上層人士來說,面對眾多的各個方面的拜年對象,難有分身之術,一下子忙不過來,這就發明了“飛片”拜年的方法,使這一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快捷、方便、實用,易於被人接受,因此被廣泛應用。時至今日,人們仍在元旦和春節用賀年卡來傳遞友誼、聯絡感情。(全媒體記者 王平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