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95年前人们的一种拜年方式——“飞片”拜年,时尚又便捷

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95年前人们的一种拜年方式——

“飞片”拜年,时尚又便捷

农历新年正一步一步走来,一元复始,万象更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拜年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是大年初一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除了面对面拜年,现在拜年,我们还可以发微信;十年前,我们发短信;二十年前,手机还没有流行的年月,我们发贺卡。那么一百年前呢?一百年前的人们用什么方式来拜年呢?用“飞片”!

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唐河县人以“飞片”拜年的方式。

有一种拜年叫“飞片”

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95年前人们的一种拜年方式——“飞片”拜年,时尚又便捷
一册民国时期唐河高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95年前人们的一种拜年方式——“飞片”拜年,时尚又便捷

翻开这册95年前唐河小学生的日记,里面是这么写的:

中华民国十四年正月初一(土曜日)早晨起来,我听见炮声不绝,听着如雷声一般。今日想到,各人家都是快乐的甚。大家小户都是心中听到炮声都是高兴的,又想到今日为中华民国十四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是庆喜无比呀!

上午,我五叔说:“璞,你给我拿着片子走去拜年去,去不去呢?”我说:“很好,可以的。”我随即与我叔父一同去了。当这时走到街上,一群一群的拜年哩都是穿得美丽整齐。我走到街上的时候,真正快乐极了。可等我回家以后,我又看见门内边一片一片的片子在那门内边,我把他拿起一看,原来有十余张……”

“片子”,是指名片。所谓“飞片”,就是说到处发名片,通过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给很多人拜年。日记中的拜年片子由红纸写就,是古人在春节时表示新春问候、吉祥祝福的专用帖子,属于“名片”的一种。古时,“拜年名帖”主要在文人雅士、官府僚吏乃至朝堂君臣使用,是社会上层名流人士春节期间交往的专用贺品,到民国时期,一般民众也跟风流行。

从日记记录来看,大年初一早晨大家小户放鞭炮辞旧迎新,炮声如雷,绵延不绝,人人心情欢乐无比。上午,“璞”跟随叔父拿着“片子”去拜年,分送完片子之后回到家里,看见门内已有十余张别人送的片子。这说明当时“飞片”这种时尚的拜年方式在唐河县非常流行。

日记记录年事活动

这册日记是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征集到的。

记者12日翻阅看到,日记自1924年农历十二月初六开始记写,至1925年农历正月十八结束,共计三十九天。记录每天早上、上午、下午三个时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之事,使用毛笔小楷红丝格本竖式书写而成。红丝格笔记本是“唐河县立高级小学笔记”专用版本印制的日记本,其书法幼趣稚嫩,虽有白字病句,但不影响其真实意思表达,使用白话文中带有浓重方言俚语。

这册日记没有老师的批阅改动,纯属于个人随意记写,基本上把整个寒假期间的年事活动记写得清楚明白。日记语言、遣词造句、文法、章法,书法非常随性随想,没有刻意去拔高文章或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对当时春节期间的传统年俗活动,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大年初一放鞭炮、穿新衣、给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等,全面真实地进行了记录。

“飞片”拜年由来已久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说,飞片拜年并不是民国人发明的,它由来已久。

明人笔记《菽园杂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说的是官员圈子大,同僚多,拜年任务量艰巨,只能“望门投刺”,也就是挨家挨户送名片,有时候甚至忙得来不及下马,直接从马上把名片飞过去。

再往前追溯,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由于春节时间短,拜年要求的时间又比较集中,这对于交际比较广泛的上层人士来说,面对众多的各个方面的拜年对象,难有分身之术,一下子忙不过来,这就发明了“飞片”拜年的方法,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快捷、方便、实用,易于被人接受,因此被广泛应用。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元旦和春节用贺年卡来传递友谊、联络感情。(全媒体记者 王平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