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自從看了《安家》後,就被老洋房獨特的韻味深深地吸引,我會經常不自覺地反覆回看一些片段,想象自己彷彿跟著房似錦一起,去探尋老洋房的秘密一般。

這不,這次我又有驚奇的發現。

在房似錦向林茂根介紹向公館時,耿叔一直都是默默跟著的。可是當來到一個大廳時,耿叔終於說話了,他迎上前,特意地向林茂根介紹了向公館內的16扇玻璃花窗:“這16扇花玻璃,當年就是從意大利專門運過來的。你現在有多少錢,你都買不到它了。在意大利,這可是古董級的東西啊。”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視頻截圖

說這話時,耿叔的語氣中滿滿的是對玻璃花窗的自豪和讚歎。的確,哪怕在現在看來,這樣美輪美奐的彩繪玻璃都美得讓人驚心動魄,更何況當時呢。

在藝術家眼裡,玻璃就是一種媒介、一種材料,如同畫家手中沾滿的畫筆一樣。它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形式,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它的表現方式。而彩繪鑲嵌玻璃,就是對玻璃的再創作,它不僅就打破玻璃的神秘性,還讓玻璃進入人們的生活。

今天,就讓我們先走進彩繪玻璃的世界吧。

一.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彩繪玻璃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紀,當時的人們發現,在燒製玻璃的過程中,添加一些金屬元素,如銅,鎳,鈷等等,他們會產生不同顏色,而且顏色永久而不會脫落。

而彩繪玻璃工藝,這樣一種藝術形式達到巔峰則是在中世紀的西歐,它的表現形式,則是為人所熟知的彩繪玻璃窗戶。

顧名思義,從彩繪玻璃窗戶的名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彩”,就是指顏色十分的繽紛多彩;一個是“繪”, 就是利用不同形狀與顏色的玻璃,拼合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而這個畫面,在當時大多數是關於聖經中的一些小故事。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彩繪玻璃上的故事

因為當時宗教盛行,傳教士們想向普通民眾傳教,苦於語言不通、而老百姓又目不識丁,經常會發生辭不達意或者溝通不了的局面,工作一度很難開展。

當時的教堂還沒有通電,多數是用燭火照明。主要的採光還是靠窗戶,外面的陽光透過花窗照進來,光的反差會很大,所以昏暗中看這些玻璃窗線條和色彩就更為鮮。於是傳教士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想通過通過玻璃拼湊的故事,更加直接地向民眾宣傳了教義。另一方面,聖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所以“光”在基督教的話語裡意義非凡,傳教士當然樂於將宗教對人的啟迪形容成光。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如果沒有光,玻璃就是馬賽克

在《藝術哲學》中也提到過:

“從彩色的玻璃中投入的光線變成血紅的顏色,變成紫英石與黃玉的華彩,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火焰,奇異的照明,好像開向天國的窗。”

可以說,彩繪玻璃窗不僅改變了羅曼式建築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還肩負著宣傳宗教教義的重責。而隨著宗教的發展,特別是羅馬式和哥特式的教堂建築上,隨處可見彩色玻璃的影子。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彩色玻璃是有生命的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寫過

“那些彩色玻璃窗,我們的祖先曾目不暇接,歎為觀止,躊躇於大拱門圓花窗與半圓形後殿尖拱窗之間,又是誰把這些‘色彩強烈’的玻璃窗換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呢 ?”

的確,作為哥特式建築的特色之一,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久負盛名。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彩繪玻璃窗戶都有資格叫玫瑰花窗。它一般位於大教堂正門上方的大圓形窗,內呈放射狀,遠遠望去,就像一朵盛開的玫瑰花。因此得名為玫瑰花窗。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

慢慢的,彩繪玻璃逐漸走入世俗生活,進入大型公共場所和家庭裝飾之中。從法國沙特爾大教堂到巴黎老佛爺百貨彩繪鑲嵌玻璃穹頂;從和平飯店到上海外灘浦華大酒店……處處都能可以彩繪玻璃的影子,處處都可以感受它的藝術魅力。

比較出名的就是巴黎老佛爺百貨那個巨大的拜占庭式彩繪鑲嵌玻璃穹頂,陽光順著這個巨大的玻璃穹頂照下來,彷彿讓人置身於歐洲中世紀的宮殿中。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巴黎老佛爺百貨的彩繪鑲嵌玻璃穹頂

二.中國彩繪玻璃工藝的誕生地——土山灣

中國藝術歷史上對於彩繪玻璃的缺失,一直到直到19世紀末才被彌補。

當時,隨著上海人口和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教士、西方商人都紛紛來到了上海這個冒險家的樂園。而一群法國傳教士也就在上海紮根了,他們將創辦的土山灣孤兒院,並下設了工藝廠。傳教士們教授給孤兒們木雕、泥塑、印刷、裝訂、照相、冶鐵、細金、木工等生存的手藝,其中,就包括彩繪玻璃製作工藝。因為這個契機,彩繪玻璃才得以傳到了中國。

而上海,就是中國最早有彩色玻璃的地方。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土山灣的學徒在繪製畫作

說起“土山灣”,不得不提一下林則徐,這裡起初由林則徐率民眾疏浚蒲匯塘等河道堆積淤泥而成的。就是這樣一個當時不太出名的地方,在中國當代玻璃藝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劉海粟、任伯年曾在此任教,也是培養出了享譽中外的雕塑家張充仁、中國第一位水彩大師徐詠青、黃楊木雕大師徐寶慶等名家。徐悲鴻更是高度讚譽土山灣在“中西文化之溝通”上“曾有極珍貴之貢獻”,是“中國西洋畫之搖籃”。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土山灣的彩繪鑲嵌玻璃畫室

土山灣工藝院製作的彩繪鑲嵌玻璃,除滿足各大教堂和宗教題材外,也承接社會訂單。隨著彩繪玻璃在建築與室內裝飾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上海三十年代建造的一些大廈、公寓、銀行、老洋房裡、賓館都能看絢麗斑斕的彩繪玻璃作品,不僅是一扇扇美麗的窗戶,更是別緻的隔斷、屏風、櫃門…

有的至今還保留著這些讓人回味無窮、充滿浪漫情調,光彩奪目的彩繪鑲嵌玻璃藝術品。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上海第一幼兒園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瑞金賓館

三.匠人們的精湛手藝

大英百科全書中有這樣一段介紹:“……在所有的繪畫藝術中,彩繪玻璃可能是最困難的一種。不僅有眾多影響光效的因素左右其成品,也相對於其他繪畫而言更為累贅繁瑣。然而,沒有另一種藝術,能像它一樣不受塵俗所限,能像它一樣靈動,且本身就擁有令人陶醉的效果……”

是的,那個時期工匠與藝術家幾乎是合二為一,他們在建築和繪畫上體現了非同尋常的藝術天賦。在製作彩繪鑲嵌玻璃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了獨特製作工藝和藝術創作才能。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獨特製作工藝和藝術創作才能

有人認為,彩繪鑲嵌玻璃的技法和珠寶製作工藝與馬賽克拼貼藝有類似的地方。

因為歷史的原因,早期的彩繪鑲嵌玻璃製作方式一般大多是由修道院的僧侶們所流傳下來的,中古世紀神學家狄奧斐盧斯寫了一篇關於公元1100年彩繪鑲嵌玻璃藝術家的手藝記錄,他提到了過去900年間彩繪鑲嵌玻璃的製作技術:

“如果你想要組合一扇窗戶,首先你先要在木板上定出窗戶的尺寸,下一步便是在框框中畫出圖案,並且決定出圖案的顏色。接著,以玻璃切割刀切割出合適的玻璃,並以鉛條加以圍閉……最後,將鉛條兩端焊接後裝上窗框便完成。接下來,就能安裝這扇窗戶了。此外,你還可使用輔助鐵件固定窗戶,好讓整體結構更穩固。”

隨著社會的變遷,審美意識的碰撞和原料科技的發展,彩繪鑲嵌玻璃在原有的製作工藝和傳統題材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突破,表現形式也日趨多樣化,有經典繁華,有簡潔抽象,更注重與環境的共鳴與協調。

早期的彩繪玻璃窗都是用木條鑲嵌成型,技術改進後用鉛條鑲嵌使得窗戶更加牢固,這個技術一直保留到現在。

然後再根據建築都要求,彩色玻璃有時也會和混泥土,硅膠等材料鑲嵌成型。

現在,彩繪玻璃削弱了宗教的功能性,轉向公共建築空間和民用裝飾,增強了人文意識和親和力,將表現形式內容拓展到人與自然、人與空間的互動融合上。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結束語:

彩繪玻璃在建築、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扮演著不能替代的角色,它可以是裝飾,也可以是結構的一部分。

每當我們看著這些美輪美奐的彩繪玻璃作品時,彷彿都在傾聽著一段又一段過去了的故事,因此有人說彩繪鑲嵌玻璃是逝去的古董藝術。

可是我更願意相信,如果我們在欣賞它們的同時,可以花點時間走近它們、瞭解它們,那麼這一個古老的工藝就不一定會逝去的,它會在這個新的時代,找到新的定位,重新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

要相信,彩繪玻璃是有生命的,藝術是有生命的。


《安家》向公館的花窗玻璃:彩繪玻璃帶來的流光溢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