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狂怒》結尾,為什麼那個納粹兵用手電筒發現了躲在車底的諾曼,卻默默的走掉了?

China坦克手



來說說我自己看這部電影的感受吧,我是在電影院看的,在感受大片的3d效果同時,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這個最後活下來的小夥其實是不願意去打仗的,而且在每次發現敵人後,都不願意動手去殺人,由於他的遲疑還捱了不少罵,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這部電影宣揚的“以暴制暴終為了,和平相處才為貴”的目的,最終他被逼著殺死了一名投降求饒並且告訴他們家裡還有孩子妻子的德國兵,他感到非常的無助,雖然大多數人都會想,我不殺了敵人,敵人就會反過來殺我,也許你的想法是對的,又或許是錯的,如果每個人都如此宣揚暴力解決問題,那最後小夥子是活不下來了,就因為有一個和這個小夥一樣的想法的敵人,不想去殺人,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想法,這個小夥才得以活了下來,並且活下來的小夥,我覺得他以後也不會再去殺人,因為他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敵人都是壞人,他們也都有家有爸媽孩子妻子,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在拍攝這部如此暴力的戰爭片的同時,其實也是想告訴人們,真正的世界和平絕對不是靠暴力就能解決問題,戰爭的最後,都是需要和平談判來解決問題的!雖然聽起來有些矛盾,但事實是,世上所有的事,都是矛盾的結合體,誰又不是呢!



夥開兄


前不久才重新看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正面戰場的大規模兵團作戰,而是選取了一個比較小的部隊,這支小隊深入敵後執行任務,比如營救、比如攔截等等。

這場電影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納粹即將戰敗投降的階段,美軍這支小隊前去一個十字路口堵截一個納粹部隊,但是在此前的戰鬥中其他的坦克都被德軍摧毀,只剩下一輛坦克,結果還被打壞了,拋錨在路中間,他們只有5個人,依靠坦克作為掩體,抵擋住了德國軍隊輪番的進攻。到最後被德軍包圍,德軍向坦克裡扔了一枚手榴彈,諾曼從坦克下面的門爬到了地面,才得以保命。

這個諾曼原來是打字員,從來未殺過人,後來在隊長的壓力下不得不開槍射擊,從而當起一個機槍手。戰爭是殘酷的,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狂怒》,戰爭令善良的人為了生存也不得不拿起槍去殺人。但是在電影的最後卻給大家一個暖心的鏡頭,就是諾曼躲在坦克下面的坭坑裡,被一個德國小兵拿手電筒發現了,在諾曼無助的求助眼神下,這個德國小兵就當作什麼也沒發現地走了。

這無疑是這部電影一個非常出彩的鏡頭,對於這個德國小兵為何不將諾曼打死或揭發,我們只能猜測其中的原因:

1、這個德國小兵也很善良,不是自願參軍的,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捲入戰爭的。面對同樣的年輕人,他無意傷害對方,於是決定放對方一碼。他就像最初的諾曼一樣,從來沒有殺過人,也不敢殺人,對殺人充滿了恐懼。

2、這是戰爭的最後階段,德國戰敗已經成為定局,這個時候多殺一兩個美軍對戰爭已經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所以這個德國小兵乾脆放諾曼一碼。

3、這是導演有意安排的一個橋段,用以揭示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參與戰爭,來表達一種反戰的思想。


銘蘇先生


或許是編劇想在殘酷的戰爭中給人一點溫情吧。

戰爭是恐怖的:漫天硝煙,被彈片掀起的塵土飛揚,目之所及是屍橫遍野,斷壁殘垣,燃燒的建築,炸燬的車輛,流離失所的人民,上一秒依依不捨的戀人,下一秒就因為炮彈陰陽兩隔。

但在殘酷的戰爭中,卻不乏溫情:戰友們互相打趣,諾曼在戰後的廢墟中跟美麗的德國姑娘合奏一曲,戰士們選擇堅守陣地,殊死一戰,總要有一個人留下來,替他們看到勝利,向人們講述他們的故事。

開始時電影就指出全民皆兵,許多人被迫加入戰爭,電影中沒有說那個納粹的來歷,但諾曼說過自己只是一個打字員,在路上被拉下車,成了士兵,他從沒學過怎麼開槍,也不能對孩子和戰俘開槍。

或許那個小兵之前跟諾曼一樣只是一個打字員,或許從事些別的跟戰爭毫不相關的工作。當硝煙四起時,這個孩子被迫進了戰場,他發現了車底的諾曼,而紐曼跟他一樣也只不過是一個孩子,而且當時諾曼已經彈盡糧絕,對納粹的軍隊造不成脅,當諾曼懇請他放過自己,他於心不忍,放過了諾曼。

大概無論在什麼時候人性中好的一面,永遠熠熠生輝吧。





咱來嘮嘮影視


題主的這個問題來源於這個電影中很經典也很有爭議的一個橋段:打字員諾曼為躲避德軍的手榴彈而躲到坦克下面,之後被德軍的一個年輕士兵發現,但這個士兵並沒有大喊大叫或直接殺了諾曼,而是很淡定地走開了。

實際上只有這樣一種解釋是比較合理的:這名德國士兵和諾曼一樣,都是收到脅迫被逼無奈才拿起武器的,戰爭和殺人根本不是他們想要生活方式,但無奈他們就出在這樣一個社會和環境裡。德國士兵發現諾曼的時候,諾曼的恐懼整個寫在了臉上,眼神中充滿了絕望,相信這個德國士兵馬上就明白了,這個盟軍的年輕人也和自己一樣,被逼無奈參加這場戰爭,因此即使殺了諾曼,自己也依然是失敗者,放過諾曼卻是在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是在抒發自己多戰爭的抗議和不滿。

幾乎所有戰爭題材的影片,在表現戰爭宏大的場面和感官刺激的同時,都在宣揚“反戰”的主旨,《狂怒》也不例外。影片在結尾處安排這樣一個橋段,就是進一步在點明反戰的主旨。

世界上的所有爭端,既然都是人造成的,其實都可以通過更多的溝通和對話去解決。戰爭這種方式對每個國家和民族的考驗都是極其殘酷的,自古以來就沒有零代價的勝利,更沒有常勝將軍。因此,參與戰爭的國家,沒有誰是勝利者,留下的只有後代無盡的悲傷和歷史的裂痕。


Oguri老西


影片《狂怒》講的是二戰末期盟軍挺進德國,一輛綽號為“狂怒”的美軍坦克,在隊長唐的帶領下,執行生死阻擊任務的故事。而新兵諾曼在火線,迅速成長為戰友們認可的“機器”,更是折射出了戰爭的殘酷和可怕。

從高地戰倖存,迎來補位機槍手諾曼;到樹林旁遇襲、解救被困菜地的整排戰士、城鎮巷戰,久經沙場的“狂怒”號士兵一次次化險為夷,“活著打完仗回家”既是唐的承諾,更是大家的共同期盼。

然而,坦克縱隊在執行攔截敵人、保護全軍後勤補給線任務的途中,遭遇德軍虎式坦克的襲擊。在其強大的火力攻擊下,美軍三輛坦克被摧毀。唯一倖存的“狂怒”號,在唐的果斷指揮下,五名戰友通力合作,通過加速繞圈、追尾,攻擊“老虎屁股”上最薄弱的地方,奇蹟般地戰勝了強大的對手。

在通訊損壞、沒有後援的情況下,“狂怒”號決定繼續完成任務。然而到達預定十字路口時卻被地雷擊中,坦克履帶斷裂,無法動彈。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個營三百名步兵的德國軍隊,五名美國坦克兵在短暫猶豫和爭執後,決定按照唐的部署,打一場誘敵深入的陣地戰。

戰鬥異常慘烈。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五名士兵,以坦克為陣地,先是以炮彈、重機槍等強大火力壓制住對手,猛烈攻擊。在炮彈打盡後,他們不得不出倉,與敵人短兵相接,無賴寡不敵眾,黑驢、胖子、聖人相繼犧牲,勇猛頑強的唐也被德軍狙擊手擊中。在敵人鐵索栓門、丟入手榴彈之際,唐讓諾曼從坦克底部的暗門逃出。

諾曼悄悄躲在坦克下面,屏住了呼吸,卻被一名持手電筒查看的年輕德國軍人發現。諾曼知道德軍會殘忍折磨俘虜,他惶恐地舉起了手,乞求式地搖著頭,非常絕望。然而這個德國軍人靜靜地看了他一會兒,若無其事地走了。

為什麼他沒有抓諾曼,甚至沒有聲張呢?

當時二戰已進入尾聲,盟軍紛紛挺進德國。希特勒垂死掙扎,宣佈國內不分男女老幼、全民皆兵。那些被吊死的德國人,就是因為反對徵兵而被殘忍處死的。在緊張恐怖的大背景下,這個年輕德國人就算反戰,也只能被迫加入納粹。而諾曼若被擒,必定會象其他納粹叫囂的那樣“被剝皮”,這也讓年輕人於心不忍。

就象剛當上坦克機槍手的諾曼,在發現樹林中的襲擊者是德軍娃娃兵時,也本能地產生了惻隱之心,沒下殺手,卻連累本方損失了一輛坦克。為了幫助諾曼克服不願殺人的障礙,唐甚至緊拽著他的手,強迫諾曼開槍打死一個德軍戰俘。

老兵自然深知,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殘酷。但唐也曾帶著諾曼,去德國姑娘家中體驗片刻家的寧靜;就連一向擠兌諾曼的黑驢,也由衷地稱讚諾曼是個好人。

人性,就算在滿目瘡痍的戰場上,也有永不泯滅的光芒,這也是最後“狂怒”號全體士兵願意和唐一起,慷慨赴死的原因。

當然,因為影片有著比較明顯的宗教色彩,年輕納粹放過諾曼的意外舉動,也可以看成是上帝的護佑,就象聖人在打爆德軍虎式坦克時說的那樣“上帝借我的手乾的”。


吾評吾劇


當初我看完《狂怒》的時候也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剛剛經過殊死戰鬥的德國兵發現倖存的美國兵時,為什麼會放他一馬呢?於是我就和另外一個朋友一起討論一個問題,最終我想我得出了答案。

諾曼本來是一名打字員,在二戰後期被強行編入“狂怒小隊”。對此他是極不情願的,因為他天性善良不好殺戮,並且看不慣隊長折磨德國俘虜的各種手段。
後來,經過幾場戰鬥的洗禮,諾曼逐漸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他從不願殺人、不敢殺人逐漸變得敢打敢殺,開始真正融入“狂怒小隊”和戰友們並肩作戰。

由此可以看出,戰爭確實能夠摧毀一個人的善良心性,它能把一個“單純孩子”鍛造為“殺人狂魔”。

但比起“身經百戰”的其他戰友,諾曼還未完全成為殺人如麻的戰爭機器,雖然假以時日那也是遲早的事。

影片最後部分,狂怒小隊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現一支德國軍隊,即使知道寡不敵眾,隊長還是要求在此設防決一死戰。
雙方軍隊經過殊死戰鬥,最終狂怒小隊除了諾曼以外全軍覆沒。而諾曼很想活下去,於是他躲在了坦克底部,希望能夠逃過德國兵的搜捕。


最後,一名和諾曼一樣年輕的德國士兵發現了諾曼,諾曼當時已經絕望地舉手投降。當他們兩人眼神交匯以後,那名德國士兵就像沒看見他似的,最終諾曼得以死裡逃生。
我想,答案就在諾曼和德國士兵的眼神交匯當中。他們兩人都是剛剛加入軍隊的年輕士兵,在內心深處既不希望殺人,也不希望被殺,只想世界和平安安穩穩地活下去。

所以,當諾曼被發現時他的眼神裡充滿著對死亡的恐懼,而德國士兵也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了這一點,並且因為自己也不想死而感同身受。所以,最終德國士兵放過了諾曼。

我想,如果諾曼像其他人一樣“身經百戰”的話,只會像隊長臨死前一樣充滿絕望;如果年輕的德國士兵也像其他老兵一樣“滿手鮮血”,只會像其他士兵一樣對諾曼趕盡殺絕。

因此,這就是影片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戰爭的殘酷會徹底摧毀一個人的基本人性,會讓人陷入殺戮深淵而失去希望。

在看遍了你死我活的廝殺戰鬥後,兩個年輕士兵眼神交匯時對活下去的共同願望就顯得彌足珍貴。他們代表著還尚未被戰爭吞噬的年青一代,通過他們讓我們由衷感受到了世界和平的彌足珍貴。

這就是本片的偉大之處。


冰焰


戰爭再殘酷,始終是當局者挑起的;

兵戎相見的戰場上,雙方戰士未必個個都是殺人如麻,如諾曼是打字員被強徵一樣,敵人當中有可能有老師、醫生、學生、舞蹈家、歌唱家魔術師……這些人或許也是被強制入伍,他們也痛恨戰爭,也期盼和平……



我們就試想一下這名發現諾曼的德軍,說不定入伍前他恰好到美國留學,並且自己有難處的情況下還得到同學們的資助、幫忙呢?

在戰場上敵我雙方兵戎相見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當戰友一個個倒在自己身邊時,復仇的火焰總會遮蓋對死亡的恐懼,使得戰士們一次次向敵人發起衝鋒。

但是,戰爭的殘酷以及它的不合理處,總會引起一些將士的厭倦、反感,尤其是作為侵略者的一方,法西斯頭子為了自己的目的,強徵花樣年華的少年們放下心愛的書本和職業,踏上血肉橫飛的戰場,尤其是到了戰爭後期,許多將士難免會對自己行為的合理性產生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心存善念、良知未泯的德軍戰士,看到一名同樣年輕、喪失戰鬥力、對自己無傷害舉動的對手,產生放過對手一馬的想法在所難免。

或許,他覺得自己已經殺死他那麼多戰友,多殺一個意義不大;

或許,他想起自己在美國留學時,得到眾多同學的幫助;

或許,他從諾曼驚恐的眼神中,看到自己被俘虜的影子;



亦或許,這名戰士是一名虔誠的信徒,他堅信上帝會憐憫每一個有愛心的人士,今天他放過諾曼,或許就換來明天自己的一次好報。

壓抑的戰場上偶然來點人性的閃光點,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出導演所要表達的核心:

愛好和平的人,都是厭惡戰爭的。若不是政治家的個人私慾所致,諾曼跟這名德軍戰士有可能會在某次國際性學術交流、體育賽事上相識、相知。


盛廷徵地拆遷律師


還記得諾曼看到樹林裡有年輕的德國兵,但確卻沒有開槍的片段嗎? 那時諾曼剛加入車組,心純憐憫,不知道戰爭的殘酷。結果害得長車被擊毀,車組全部陣亡。

當曼諾躲在車底時,發現他的是一名年輕的德國新兵,同樣心純憐憫,還沒見識過戰爭,不知道敵我雙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殘酷。

再看一下兄弟連裡主角有一次擊斃了一名德國兵,後來發現對方特別年輕,甚至可能不到18歲,由此在心裡埋下了陰影。時常不禁回憶起這斷經歷,並使自己心理飽受煎熬。

類似的鏡頭在戰爭電影中屢次被用到,再比如電影特洛伊中赫克托爾斬破了大埃俄斯喉嚨時(阿克琉斯的堂弟,當時冒充阿克琉斯上戰場),當赫克托爾拿下對方的頭盔時發現是個年輕人,原本期待著榮譽的臉上瞬間堆滿了痛苦、憤怒和無奈。

這些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描繪出了這些戰士原本善良的本性,於殘酷的戰場上,對比非常強烈。

為什麼他們面對特別年輕的士兵時會有幾乎同樣的反應? 我想這是殘酷的戰場上一絲殘留的人性,埋在每一個戰士的心裡。

要知道這些戰士原本都是普通人,並不是天生的殺手,在和平時期,他們大都是體貼的丈夫、和藹的父親、親密的朋友。是戰場迫使他們拿起刀槍成為戰士。

當他們面對同為職業戰士的敵人時,他們不會手軟留情,但若面對一個年輕的生命時,埋在心裡的人性便激發了出來,強烈的同理心也許會讓他想到家中的子女彷彿也快到了這般年齡——風華正茂、充滿活力的年齡。戰爭迫使他們不得不向一條鮮活的生命痛下殺手, 即使是對於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事後心裡也會充滿了糾結。

說回那個發現諾曼的德軍士兵,很有可能是被納粹逼上戰場的,不上戰場就會被絞死 ,因為影片中有一些被納粹黨衛軍吊死的鏡頭——拒絕上戰場的下場。他肯定是排斥戰爭的。當看到和自己一樣年輕的諾曼時,不免起了惻隱之心,便放過了諾曼。


哪是剎車


1945年4月,“狂怒”號坦克馳騁在德國的土地上,機長唐帶領著弟兄們從北非打到法國再到比利時,現在已來到德國的土地上打擊德國人。每個人都知道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也知道在結束前,仍會有很多人失去生命。

殘酷的殺戮與人性的溫情在戰爭中同時存在是貫穿影片的總基調,在片中反覆出現。

影片開始一名德國軍官獨自騎著白馬穿行在硝煙瀰漫、毫無生氣的戰場上,一輛輛被摧毀的坦克沉默地矗立著,不時傳來噼噼啪啪的燃燒聲。機長唐突然從一輛坦克上一躍而下,將馬上的德軍撲倒在地,幾下就將他乾淨利落地解決掉。對待德軍的白馬,他細心地摘掉韁繩和馬鞍,親暱地撫摸著它的臉,然後讓它自尋生路。

新兵諾曼被逼著槍殺德軍俘虜,他崩潰地嚷著“還是殺了我吧”,唐還是禁錮著他的手扣動了扳機。諾曼無助地躺在地上,一雙手把他攙扶起來,是剛剛加入車隊時看似非常不友好的車友。他們讓他喝熱咖啡,給他講車長唐的故事,看似冷酷,但是心地很好,大家對他心甘情願地追隨,因為他讓他們組的傷亡最少。大家想活著回家。

溫情再次的出現是他們挺進一個小鎮,唐和諾曼進人一戶德國人家裡,唐要熱水,洗頭刮臉,然後從一個鐵皮盒子裡拿出6個雞蛋讓德國姑娘做給大家吃,那是戰爭期間彌足珍貴的食物。幸福的時刻實在是太過短暫,出發前,德國飛機來襲,諾曼剛剛結交的女友死於轟炸。現實太過殘酷,多少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戰爭的殘酷讓諾曼身上的怯懦和不忍也漸漸遠去。

《狂怒》裡一直沒有陽光明媚的天空,美麗如畫的大自然。坦克碾壓著泥濘的道路,濃雲密佈的天空暗示著戰爭的艱難。

唐以中士身份代理副排長帶領其他三輛坦克去執行任務,遭遇一輛虎式坦克伏擊,四對一,僅他們倖存下來。感受到他們每個人劫後餘生的歡喜和如釋重負,可是任務才剛剛開始,失去同伴,通訊設施被打壞,一輛坦克守衛十字路口。更糟的是在指定地點壓上地雷,履帶被炸斷,在路中間歇菜。他們要以5人之力阻擋是二三百人的步兵營。他們可以選擇放棄,隱藏到旁邊的樹林裡。可那麼希望可以帶弟兄們活著回家的唐選擇戰鬥,選擇堅守。驕傲和榮譽讓大家全部留了下來,把自己的生命留在異國的土地上。


敵人行進的步伐從遠處漸漸傳來,大家一起享受最後的閒暇時光,喝掉珍藏的好酒,出其不意地說出對對方的認同,給諾曼起了外號“機器”。越是溫馨的時刻,越襯托出最後戰鬥的殘酷。

重傷的唐和諾曼在坦克裡進行了最後的對話,“不要投降,從底倉門下去。”諾曼緊張地躲在坦克底下不知道多久,忽然一道亮光照在他的臉上,諾曼舉起雙手,衝著那張同樣年輕的臉搖頭,更多的像是懇求。就像當初的諾曼不肯開槍錯過戰機、不肯槍斃俘虜,這個年輕的德國兵應該也有人性的溫情,不想讓一個同樣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從自己手上消失。畢竟,戰爭即將結束。

這個情節再次強調影片主基調,不要讓戰爭泯滅人間的善良和溫情。


文史今安在


諾曼從一個打字員被徵調參加戰爭。

諾曼剛開始,也是不忍心出手殺人的。

在第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

中途被幾個德軍在叢林裡偷襲

諾曼看到敵人非常年輕,不忍心開槍

結果導致指揮官陣亡

唐作為一個戰場老兵

對他進行了深刻教育

唐一直想讓諾曼明白的一個道理

就是戰場法則

在戰場上只有敵人和隊友

面對敵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能心慈手軟

很多關於戰爭的電影也有很多類似的片段敵人無所不用其極

看似無害的婦女和小孩

都拿起槍拿起炸藥

給那些忽視他們的人帶來了深刻的教訓

唐後來抓了一個俘虜

逼著諾曼射殺他

諾曼在殺了這個俘虜後

心態崩潰了

心底那份純真正逐漸被打破

後來在小鎮裡和那個女孩相愛

女孩被德軍炸死

諾曼才徹底崩潰

終於認識到戰爭的殘酷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之後的諾曼再也不手軟

該出手時就出手

記得有個隊員曾經對諾曼說過

你是真的善良

曾幾何時

這些戰場老油條

也是不敢殺人

心存善良

戰爭的殘酷讓他們逐漸失去自我

唐最後為什麼會堅持留下完成任務

在我看來

他參加戰爭的時間太久了

戰場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如果戰爭結束

讓他回去做一個普通人

過正常的生活

不出幾天

他就會瘋掉

戰爭給人帶來的影響

不是輕易可以磨滅的

仔細看的話

發現諾曼的德國小兵

其實和諾曼類似

年紀輕輕 涉世未深

還沒有被戰爭的殘酷影響

沒有迷失自我

他看到諾曼也同樣年紀輕輕

手無縛雞之力

對他而言沒有危險

心存善良的他

不忍心揭發他

讓他葬身與此

影片其實全程都在鋪墊最後這一幕

不斷地描繪諾曼這個心地善良的人

是怎樣一步步從不敢殺人

到了狂怒號的合格機槍手

戰爭的殘酷

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

所無法理解的

最後有一個偉大的願望

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