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機看性價比?其實大錯特錯

十二里的人生路,有你的關注會更精彩。


A與B手機參數大致相同,但A手機3598,B手機3999,它們誰性價比高?

也許有小夥伴覺得,肯定是A了。

先彆著急。

什麼是性價比

“性價比”一詞的起源已無從考究,根據百科,性價比指的是性能與價格之比,俗稱CP值。

貌似很好理解,性能,價格,之比。

那麼性能是什麼?

通常我們所說的手機性能,包含了功能和質量兩個方面。功能可以進行參數化,也就是一般提及的手機參數,而手機質量,則是隱性的未來預期。

買手機看性價比?其實大錯特錯

應當由需求決定

手機到手後,剩下的就是體驗。

如果A、B手機都滿足使用要求,A手機4000塊,可以用2年,B手機3500塊,也可以用兩年,那麼可以簡單的認為,B手機的性價比要比A高。

我們都知道,手機在使用過程中有可能發生非人為的故障,若B手機故障率較高,2年內發生了2次故障需要去維修,而A手機則只有1次,那麼手機的實際成本應該是購買費用、維修費用、前去維修所致的誤工費、手機故障帶來的心情感受變化等的綜合。

對於不同的人群,同樣的手機的實際成本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更看重的是購買費用,而對未來風險存在僥倖。有的人更追求的品質,手機故障會錯過一些重要電話或資料,所以手機最好不要有故障。有的人更看重品牌,對他們來說,手機帶來的愉悅是最重要的,跟小夥伴們炫耀時,多貴的手機都會感覺是值得的。

所以,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性價比其實是不具備可比性的。


買手機看性價比?其實大錯特錯

相對於性價比,買手機其實更應該談的是需求,你需求什麼樣的手機?拋開了需求談性價比的都是在耍流氓。

如果你只需要一部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的備用手機,一部售價800但利潤300的手機C和一部按成本價3500出售的手機D,哪個對你來說性價比高?

比如某業務只需要一部5G工作手機,可以在沒有WiFi時能夠快速下載資料,那麼其需求就是支持5G、長續航、故障率低,在滿足這三點時,價格越低,對他來說性價比也就越高。而其它手機再怎麼堆砌高配置的屏幕、攝像頭、遊戲性能,都不是他的需求,自然性價比也就低了。

再比如某媒體記者需要手機能有如專業設備一樣的屏幕精度和拍照還原度,那麼不能滿足需求的高“性價比”對其來說毫無意義。

買手機看性價比?其實大錯特錯

為什麼強調性價比

在2019年3月11日,OPPO副總裁沈義人突然在微博上發聲,“所謂的性價比是個偽命題,我只相信一分錢一分貨”。此言一出,反響劇烈。

“一分錢一分貨”這個道理,我想諸多都懂的,但為什麼還在談性價比呢?

其實所謂薄利多銷,根本上就是產品不敢賣的太貴,美其名曰“讓利消費者”。

沈義人曾表示,手機行業的許多潛在成本差異。

首先,打進市場,可以靠“性價比”吸引眼球,獲得關注,相當於用一部分利潤打了廣告。手機廠商在發佈會上會將自己的產品與友商產品放在一起對比,用配置、價格這些能直接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內容建立產品好感,可以藉助友商迅速擴大產品知名度。

其次,“性價比”是個陷阱。手機的諸多潛在成本如品牌溢價、研發成本、渠道建設成本、品質品控成本等都是隱性的,經常被人忽略但又真是存在。OPPO副總裁沈義人曾表示,“出門左轉就能買到,難道就不是一種成本麼”,“同樣一塊1080P的amoled屏成本也是可以有差異的”。而消費者卻經常將性價比等同於參數與價格之比,現如今性價比一詞已經被玩壞,參數相似,但缺失了品質的“高性價比”產品比比皆是。

另外,有多少人在所謂的“高性價比”誘惑下,買了許多自己其實並不需要的功能產品?

買手機看性價比?其實大錯特錯

總結

各大手機品牌在各種細分領域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和配置,偏重不同,再去比較所謂的“性價比”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更單純的跑分更說明不了問題。

企業做產品,更重要的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做好社會責任,賺取合理的利潤投入核心研發,研發出更好的產品,打造更好的產品競爭力,然後賺更多的錢。這才是良性循環。

而不是營銷式的“性價比”,然後在產品裡再通過別的方式把利潤拿回來。

Q:你願意多花多少錢去剔除手機裡的廣告呢?


十二里的人生路,有你的關注會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