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引發的券商分析師口水戰

拼多多(PDD.O)又上熱搜了!

3月11日,拼多多正式發佈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平臺2019年成交額達到了10066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13%,值得注意的是,達到這一成績,拼多多隻用了5年不到的時間。

然而這份亮眼的財報數據卻不是網友們熱議的焦點,來自國盛證券的看空報告《歷史級的泡沫,縮量方可求變》引起輿論關注。

拼多多引發的券商分析師口水戰

該研報觀點稱:從“全價值鏈”角度分析,拼多多在整個商品流通環節中創造的真實價值非常有限,其只是改變成本結構將其價值鏈上必然產生的虧損轉移而促成交易,真實價值與其市值顯著不匹配。

並列舉出以下幾個要點;

1.拼多多的模式成本遠遠高於阿里京東,其商品流通全鏈路的成本高於阿里京東10%左右,甚至高於線下零售。

2.拼多多的未來:很難向上突破高價值商品,補貼的用戶傾向流失。

3.純電商行業並沒有預期中的高天花板,賽道內的競爭勢必非常激烈。

4.拼多多的路在何方,唯有做減法才能求變。


之所以能引發輿論熱議,不僅僅因為拼多多平臺的流量熱度和A股券商看空研報的稀缺,還因為並非國盛證券首次對拼多多發表看空研報了。

早在2019年11月25日,國盛證券便第一次發佈看空拼多多的報告《拼多多,或火不過三年》,當時便引發輿論的一片譁然。

首篇看空報告引發的熱議

在長達85頁的第一份看空報告中,國盛證券稱拼多多“或火不過三年”,給予公司減持評級,13.8美元的目標價格較當時股價有62%的下跌空間。用詞尖銳、觀點鮮明地通過商品、渠道、用戶、行業等四個方面論證其主要觀點。

1.商品:拼多多的商品阿里京東都有,成本並未降低,C2M競爭力最弱

2.渠道:商家在拼多多賣貨渠道成本高於阿里京東,多相補貼吸引了商家

3.用戶:實為補貼出的“便宜”而來,真實價值缺失用戶留存困難

4.行業:拼多多的傳統模式下空間有限,電商市場轉向價值驅動

拼多多引發的券商分析師口水戰

在當時國內市場一致預期看好拼多多的大背景下,國盛證券“減持”評級報告中將目標價調降至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13.8美元,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國金證券首當其衝,在其傳媒與互聯網研究團隊的公眾號發文,言辭異常犀利稱:“我不討厭看空拼多多的人;我討厭做事不認真的人!”

文章署名的“怪盜團團長”即為國金證券傳媒與互聯網首席分析師裴培。

拼多多引發的券商分析師口水戰

裴培表達了自己對這份看空研報的看法:“這篇報告對收入增速(減速)的預測是‘拍出來的’:明年下滑33%,後年下滑67%,這樣一共下滑100%?”

並表示任何股票都是可以看空的——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愛奇藝、B站、小米、百度、網易,當然包括拼多多。討厭的不是某種觀點,而是做事不認真的態度:偷懶、不學習、投機取巧、拿刻板印象當真理,還語不驚人死不休。

此番,國盛證券二度發佈拼多多的看空研報後,同樣引發業內人士的反駁。

雪球認證用戶信息為“東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計算機互聯網分析師葉盛”的賬號發言質疑國盛看空報告:邏輯至少要通順吧?

拼多多引發的券商分析師口水戰

文章認為,國盛研報將拼多多客單價偏低的情況和阿里、京東對比,前提是三個平臺賣的是同樣的東西。並以“去掉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還能上演麼?”質疑研報中補貼取消後用戶流失的假設。此外,也提出電商行業競爭激烈對拼多多是壞事麼?

其實,研報觀點的本身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對錯之分。

只是在A股市場做空機制尚未足夠完善的情況下、賣方研究機構盈利模式與上市公司及買方機構息息相關等因素的限制,導致了稀缺的看空研報能天然吸引輿論眼球。

不僅僅是本次拼多多的研報看空,每次國內券商出具新的看空研報,往往都能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

2019年初,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相繼看空中國人保和中信建投的研報便一度引起軒然大波。時間稍久前的還有2014年光大證券看空伊利,以及2007年中信證券看空深發展。

但相比此前看空研報引發的輿論不同的是,此次圍繞著拼多多看空研報引發的輿論中,更多的是分析方法的博弈,國盛證券研報中也曾提到研究實驗方法會存在誤差,而反駁者國金證券與東興證券的研究員們也紛紛根據自身的分析邏輯提出觀點。

反觀當下券商研報被輿論廣為詬病的分析浮於表面、研究報告重量不重質、同質化競爭等諸多槽點,這種針對看空研報越辯越明的輿論氛圍,或許是資本市場輿論的新風氣。(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