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前段时间,徐兵导演的《新世界》引起的争议挺大。一方面大家被剧情吸引了,看进去了,喜欢这个故事的一些人物和设定;但是另一方面,长达七十集,拖沓的节奏,有的时候为了人物和出奇制胜,遛观众玩的不合理剧情安排,也成为攻击它的槽点。

我个人而言,还比较喜欢《新世界》。当然,它有不少被逼无奈的缺陷,但是这都掩盖不了导演营造出的老北平四九城局气、豪横和温暖的氛围。能够从布景到人物设定到台词和演员选定上,都做到这么有生活气息,可以看出导演对“北平”这座城打从心眼里冒出来的热爱:就像田丹两次仰视高高的前门楼子;就像徐天和贾小朵并肩坐在后海岸边,数九寒天一块泡脚的青春爱恋;也像是剧集最后,从北平到北京的新世界以后,在耀眼的阳光和十月金灿灿稻穗的映衬下,徐天和田丹重逢后的尽在不言中。对一座城的热爱,莫过于此!能有这种热爱,才是这部剧最有精气神的部分!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中国近几十年的大干快上,城市规划和发展,其实非常的不人性化,部分泯灭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百姓的性格!就像从“北平”到了“北京”。现当下的北京,或许已经跟许多世界级大城市没有区别,GDP和地标也都够上了国际大都会的级别,但却完全丧失了曾经作为“北平”时的人情味。但是这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所以才难怪有《新世界》,有像姜文的《邪不压正》这样的电影,费尽力气去还原曾经的北平,找回大家怀念的北平!不过,要说真正的北平气象,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37年前的散文电影《城南旧事》,可以说完全再现了姜文和《新世界》徐兵心心念念的北平,那些城,那些胡同,那些事和人!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城南旧事》是第四代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散文化的叙事,淡而有味的镜头语言,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显得格外出挑。尤其是当下,在所有的电影都追求高概念,强情节,多重反转剧情结构的当下,像《城南旧事》这样慢条斯理,轻轻浅浅,却能够润物细无声的散文电影,实在是太稀缺了!

《城南旧事》成功的基石还在于原作,台湾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同名散文体小说,或者说叫自传体小说。吴贻弓导演很聪明地从里面选取了英子少女时代的三个故事,三个人,原作里涉及到父亲和兰姨娘那段就直接没用,虽然对父亲的角色稍微有点刻画不清,但是对于电影本身而言,却更完整,也更有稚气。

再稍微多介绍一下林海音女士和原作。林女士是台湾人,母亲是板桥林家,不懂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了解一下,在这儿就不赘述了。特别介绍她是台湾人,重点在于铺陈一下,《城南旧事》说的其实是她的成长是在北平完成的,最后回到台湾已经30多岁,而正如她小说中所写,直到她去世,她仍然记着自己少女时代在北平见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人往往都是如此,少年成长时学习和见证到的事情,或许已经无法再追回,但是却会牢牢地镌刻在脑子里,因为那是决定了你一生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美好!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城南旧事》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第一个故事是疯女人秀贞和小桂子。电影一开篇就是年幼的英子在自家门前学骆驼咀嚼,小嘴一鼓一鼓的,这本是小说里林海音女士的一处闲笔,没想到吴贻弓导演却偏偏珍而重之地保留并且表现了出来,小演员沈洁的神情,举止真是太传神了,那种小孩的大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就这么一个镜头就都体现了出来。其实暗中还表现出英子的家教新派又注重对孩子的启发。对了,沈洁只演过《城南旧事》这么一部电影,之后就再没有出过镜了,只做过一些幕后工作,很可惜。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饰演秀贞的是当年很红的女演员张闽,她算是吴贻弓导演的御用,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吴导的《巴山夜雨》,在八十年代还演过《笔中情》、《青春万岁》等影片,89年以后就出过留学去了,之后再没有出镜。八十年代那一批演员,好像大多数都出国了,也没有再演出过什么影片,像陈冲、邬君梅这样能够演到现在的非常少,但其实她们那一批女演员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美,不像如今的女演员,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且,不管是不是科班出身,那时的女演员戏都很不错!

第一个故事结尾的处理很有特点,原作小说里交代了秀贞和小桂子母女相认后一块去赶火车,结果在雨夜中被火车轧死了。电影里没清楚交代这一点,很快就让英子搬家了。或许是导演于心不忍,不想让观众和电影里的英子都太早的接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另一方面,这样的处理,也让电影散文的特质变得更突出。

不过电影相对原作有一点改动,原作里秀贞的男人没死,是回老家天津了,所以秀贞在找回女儿以后赶火车其实是为了去天津找孩子她爹。但是在电影里,导演虽然没明说秀贞的男人,进步学生死了,但是连续两段在街头遇见送刑场的戏,其实是暗示了秀贞的男人已经死了的,这点改动无伤大雅,只是让人物看上去更进步一点,虽然没有原作世事无常,女人都是被伤害对象的立场那么坚定,但也算是八十年代国产电影的一种特色吧。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第二段故事,英子搬到了新莲子胡同,开始上小学了,学了一篇叫《我们看海去》的课文后,在胡同废宅里遇上了一个疼爱弟弟,被生活所迫的小偷,和他成为了朋友,却也间接害了他的故事。演小偷的是张丰毅。

差不多是同一年,也就是1982年,张丰毅演出了《骆驼祥子》和《城南旧事》。都是老北京电影,但是张丰毅的表演是截然不同的,《骆驼祥子》也是一部重现老舍先生笔下老北平生活的电影,凌子风导演是第三代导演领军人物,他更在意的是祥子的城市无产者的沦落;而吴贻弓导演是海派导演,他更在意的是无奈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在《城南旧事》里,张丰毅的戏极少,就十几句台词,但是眼神中的善意却是他能够成为英子口中朋友的关键,说起来,这个小偷的角色对于张丰毅而言是灵光一闪的,却也是没什么难度的。

当然,这段故事最重要的是那句“我分不清哪儿是海,哪儿是天,也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是原作者林海音很朴素的一种世界观,善恶本来就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而对于少年来说,懂得坚定自己的善意,才是最重要!这也是英子这个角色,和《城南旧事》最宝贵的地方。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第三段故事是保姆宋妈的离开,其实这个故事是从头贯穿下来的,同时英子父亲的离世也为整部电影划下了一个不完满但是很有余味的句号,预示着英子骤然间的成长。复杂的成人世界过得飞快,但却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牢牢记住的故事和人!

饰演保姆宋妈的郑振瑶老师,饰演她丈夫的是徐才根,说起来这两位都是海派演员,但奇怪的是,或者说老演员的功力就强在这一点上,让他们演老北平人,一点违和感都没有,无论是口音还是做派。对了,饰演英子父亲的严翔,如今还活跃在荧幕上的谭宗尧、李光复这些老戏骨当年在《城南旧事》里,都只是有一两场戏的小配角,但是就是那一两场戏,却补充了整部电影的北京风味!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不同于其他老北平电影刻意强调的胡同口音,《城南旧事》一方面是延续了吴贻弓导演意在言外的散文化特质,把气韵和气质放在第一位,这其实也很符合原作和原作者林海音外来者进入北京的事实;那时的北平是真正包罗万象,兼包并蓄的。另一方面,在背景上,拉洋片的,放留声机的,胡同口的井水,六必居的酱菜伙计,送法场的临行酒等等,虽然都是很小的细节,但是却都是导演别有用心的细节。这一点上,《新世界》同样做的不错,相比起来,姜文的《邪不压正》则有些失真,特别是那个屋顶上的北平,虽然是个很有趣的景观,但四九城全都连成一片,则难免有点矫枉过正。北平的胡同,有宽有窄,可不是都那样!

姜文和《新世界》没能还原的北平,这部37年前的电影里都有

时光啊!凡过去的都将成为历史,而当下的却少有人铭记。沉溺在过往的光影之中,诚然有趣,但却难免忽略了当下的珍贵。还是让这种沉溺都留在电影里慢慢流传好了,至少别让后来人完全忘了,老北平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