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粉絲私信都有脾虛症狀,到底什麼是脾虛?來看看中醫脾的辯證


好多粉絲私信都有脾虛症狀,到底什麼是脾虛?來看看中醫脾的辯證


位置: 脾位於腹中,在膈之下,與胃相鄰。

形態: 脾“形如刀鐮”(《醫貫•內經十二官論》)。

生理機能: 主運化與主統血

生理特性: 脾氣主升與喜燥惡溼。

其他: 脾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其華在唇,在竅為口,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脾與胃由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而成表裡關係。脾在五行屬土,居中央,為陰中之至陰,通應長夏或四時。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運化

含義: 指脾氣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機能。

(1)運化穀食

含義: 指脾氣將穀食化為谷精,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機能。

過程: 穀食入胃,經胃腐熟(初步消化)後,變為食糜,下傳於小腸以作進一步消化。穀食的消化雖在胃和小腸中進行,但必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才能完成。小腸中的食糜,在脾氣作用下經進一步消化後,分為清濁兩部分。

脾氣轉輸精微的途徑與方式:

①上輸心肺,化生氣血,通過心肺佈散全身;

②向四周佈散到其他臟腑,

生理: 脾氣的運化機能強健,稱為“脾氣健運”,則能為化生精、氣、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就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發揮正常的生理機能。

病理: 脾氣的運化機能減退,稱為“脾失健運”,則可影響穀食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乃至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2)運化水飲

含義: 指脾氣將水飲化為水精,亦即津液,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機能。水飲的消化吸收亦在胃、小腸和大腸中進行,但又必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才能完成。

脾氣轉輸津液的途徑及方式:

①上輸於肺,通過肺氣宣降輸布全身;

②向四周佈散,“以灌四傍”,發揮其滋養濡潤臟腑的作用;

③將胃、小腸、大腸中的部分水液經過三焦(六腑之一的三焦)下輸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④居中樞轉津液,使全身津液隨脾胃之氣的升降而上騰下達,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

生理: 脾氣健運,津液化生充足,輸布正常,臟腑形體官竅得養。

病理: 脾失健運,或為津液生成不足而見津虧之證,或為津液輸布障礙而見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導致水腫。

臨床應用: 治療此類病證,一般採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溼和健脾利水之法。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飲食物是人出生後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生成精、氣、血、津液的主要物質基礎,而飲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轉輸都由脾所主。

脾為“後天之本”: 脾將水谷精微吸收並轉輸至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其發揮正常機能,並能充養先天之精,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是維持人體後天生命活動的根本。


2.主統血

含義: 指脾氣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機能。

生理: 脾氣統攝血液的機能,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氣足則能攝血,故脾統血與氣攝血是統一的。

病理: 脾失健運,氣生無源,氣衰而固攝作用減退,血液失去統攝則逸出脈外而為出血。


好多粉絲私信都有脾虛症狀,到底什麼是脾虛?來看看中醫脾的辯證


(二)生理特性

1.脾氣上升

含義: 脾氣具有向上運動以維持水谷精微的上輸和內臟位置相對穩定的生理特性。

(1)升清

含義: 向上及四肢輸送精微,化生氣血,營養全身。“清”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

總結: 脾氣的升清,實際上是脾氣運化機能的表現形式。脾氣升清與胃氣降濁相對而言,二者相互為用,相反相成。

(2)升舉內臟

含義: 脾氣上升能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

生理: 脾氣上升是 防止內臟下垂的重要保證。

病理: 脾氣虛弱,無力升舉,反而下陷,可導致某些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陰挺(子宮脫垂)、脫肛(直腸脫垂)等。

臨床應用: 治療內臟下垂病證,常採用健脾升陷的補中益氣湯。

2.喜燥惡溼

含義: 指脾喜燥潔而惡溼濁的生理特性,與胃的喜潤惡燥相對而言。

生理: 脾氣健運,運化水飲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痰飲水溼的停聚。

病理: 外溼→脾土→脾氣不升→脾失健運→水運不化→內溼


臨床應用: 對脾生溼、溼困脾的病證,一般是健脾與利溼同治。

總結: 脾氣下陷的病機——脾氣虛衰和脾氣為溼所困,治當除溼與健脾兼用。


好多粉絲私信都有脾虛症狀,到底什麼是脾虛?來看看中醫脾的辯證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係

1.在體合肉,主四肢

(1)在體合肉:

含義: 指肌肉和四肢的生長髮育狀況及運動功能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

生理: 全身肌肉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營養滋潤,才能壯實豐滿,併發揮其運動機能。

病理: 主肉脾失健運,水谷精微生成和轉輸障礙,肌肉失養,必致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

臨床應用: 肌肉痿廢不用等疾患,常從脾胃治療。

(2)脾主四肢:

生理: 脾氣健運,則四肢營養充足,活動輕勁有力。

病理: 脾失健運,則四肢營養缺乏,可見倦怠無力,甚或痿廢不用。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1)在竅為口:

含義: 食慾和口味均可反映脾的運化功能狀態,故口為脾之竅。

生理: 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

病理: 若脾失健運,溼濁內生,則見食慾不振,口味異常,如口淡乏味、口膩、口甜等。

(2)其華在唇:

含義: 口唇的色澤能夠反映脾胃運化功能狀態。

生理: 脾氣健運,氣血充足,則口唇紅潤光澤;

病理: 脾失健運,則氣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澤。

3.在志為思

含義: 思志由脾精脾氣所生化,故與脾密切相關。

生理: 思慮,是人皆有之的情志活動,對機體並無不良影響。

病理: 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則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導致氣滯或氣結。思慮太過,最易妨礙脾氣運化機能,致使脾胃之氣結滯,脾氣不能升清,胃氣不能降濁,因而出現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

4.在液為涎

含義: 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氣佈散脾精上溢於口而化生,故說脾在液為涎。

生理: 脾精、脾氣充足,涎液化生適量,上行於口而不溢出口外。

病理: 脾胃不和,或脾氣不攝,則導致涎液異常增多,可見口涎自出。若脾精虧虛,涎液分泌減少,則見口乾舌燥。

5.與長夏或四時之氣相通應

(1)脾與長夏相通應:

含義: 脾主長夏—溼熱蘊蒸,萬物華實,脾主運化,同氣相求。

意義: 長夏之溼雖主生化,而溼之太過,反困其脾,使脾運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為溼傷,諸多溼病由此而起。又因時逢炎夏,溼與熱兼,溼熱交相為病,多見身熱不揚、肢體困重、脘悶不舒、納呆洩瀉等溼熱交結不解的症狀。

臨床應用: 治療時應重在除溼,所謂“溼去熱孤”之法。

(2)脾與四時之氣相通:

含義: 在中土五行中,脾屬土,居中央,主四時。

意義: 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養;心肺肝腎的生理機能,賴脾氣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的支持。脾氣健運,則四髒得養,機能正常發揮,人體康健,正氣充足,不易得病,既病也易於康復。


附:脾精、脾氣、脾陰、脾陽的生理作用

1、脾精

含義: 是一身之精分藏於脾的部分,由發育過程中分藏於脾的先天之精與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融合而成。

生理: 四肢、肌肉皆賴脾轉輸其精以濡養之。脾精還是“意”、“思”等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脾精充足則“心有所憶”,深思熟慮。

病理: 脾精不足則既乏化菅生血之源,亦缺生衛化氣之本,可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乏力、倦怠神疲等血與氣皆虛的症狀。

2、脾氣

含義: 是一身之氣分佈於脾的部分,也可以說是由脾精所化的具有推動和調控脾機能活動的一類極細微物質。

生理: 脾氣化水谷為精微,化水飲為津液,並轉輸水谷之精於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脾氣以升為健,

病理: 脾氣虛衰,則運化水谷、轉輸精微、統攝血液的作用減退,可見食少腹脹、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酰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弱等症,還可出現內臟下垂及各種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狀。

3、脾陰、脾陽

含義: 脾陰即脾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等作用的部分。脾陽是脾氣中具有溫煦、推動等作用的部分。

生理: 脾陰與脾陽協調統一,維護著脾生理機能的正常發揮。

病理:

脾陰: 虛則其涼潤、寧靜等作用減退,虛熱內生,可見消瘦、煩熱、食少、口唇生瘡、舌紅少津、脈細數。

脾陽: 虛則其溫煦、推動等作用減退,虛寒內生,表現為腹脹食少、腹痛喜溫、大便清稀、形寒肢冷、面色㿠白,或周身浮腫、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總結: 脾精、脾氣、脾陰、脾陽的內涵都是相對獨立的。

脾精不足: 常見營養不良的徵象;

脾氣虛: 常見運化動力不足和升舉無力的表現,但無寒熱徵象;脾陰虛必見熱象;脾陽虛:必見寒象。脾陰虛與脾陽虛一般都兼有脾氣虛的表現。

脾氣與胃氣、脾陰與胃陰、脾陽與胃陽: 概念內涵既有相類又有區別。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氣易虛,胃氣易實。所謂“陰道虛,陽道實”也。脾陰、脾陽主內,胃陰、胃陽主外,故外在火邪易傷胃陰,寒邪易損胃陽;而內傷火熱易耗脾陰,內生寒溼易損脾陽。


好多粉絲私信都有脾虛症狀,到底什麼是脾虛?來看看中醫脾的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