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變世界」到「前功盡棄」,這家雲會議公司做錯了什麼?

從「改變世界」到「前功盡棄」,這家雲會議公司做錯了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 ID: geekpark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我們「被迫」體驗了近一個月的遠程辦公。視頻雲會議作為日常溝通和管理必要的方式,似乎變成了各個協作軟件平臺最頻繁被使用的功能。

目前以騰訊、阿里、華為為代表的 ICT 巨頭以及億聯、會暢、好視通、小魚易連等為代表的雲會議企業紛紛宣佈疫情期間開放其免費產品,app 下載量飛昇,相關雲服務器快速擴容。

相比傳統專網會議系統,雲會議優勢明顯,接入模式更加多樣化,能夠更方便實現如會議室、電腦、手機等各種終端之間的整合協作,擴展性更好。作為新興行業未來增速可觀,隨著像飛書這類新玩家的入場,將打開更大的行業空間。

从「改变世界」到「前功尽弃」,这家云会议公司做错了什么?

其實雲會議在海外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網絡視頻會議和專網會議。隨著雲計算的發展,會議形式也逐步雲化。與此同時,商業活動日漸複雜,雲會議也正朝著企業協同辦公的方向進行發展。

如果說每個時代獨角獸的誕生都有著特定的歷史機遇,那麼將雲會議的發展劃分為前後十年的話,第一個十年屬於 Webex。它幸運地趕上了 90 年代末 21 世紀初美國企業全球化的浪潮,經過 9 / 11 事件的催化到達頂峰;另一個十年則屬於 Zoom,撐起它的是慕課 MOOC 在全球的興起,抓住了 PC 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切換的歷史機遇。

不過海外市場,雲會議平臺份額集中,只有在產品、技術、市場三個領域都有突出表現的才可能最終獲得成功。

Webex 有過高光時刻,2003 年曾被福布斯評為五年中成長最快的 25 家 IT 公司之一,並被列入「能夠改變世界未來的十隻股票」。但 Zoom 作為雲會議領域的後來者,則迅速趕上並逐漸成為領導者,2018 年 Zoom 擊敗 Webex、 微軟等競爭對手,被 Gartner 評為最好的視頻會議提供商。

「成王敗寇」,可能用這樣極端的形容詞來描述 Webex 與 Zoom 的關係並不恰當。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市值高達 240 億美金的後者稱得上是企業通信領域的新貴。

試問為何 Webex 落了下風,只能說它的企業個性是助推其攀上高峰的重要原因,也是如今市場份額下滑的掣肘。

01 911之後的崛起

Webex 成立於 1996 年,2000 年 7 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由華人企業家朱敏和印度人蘇布拉共同創立,是網絡視頻會議的開路先鋒。2007 年,思科以 23% 的溢價完成對 Webex 的收購,總金額高達 32 億美元。截止收購當年,Webex 市場份額為 64%,每月服務人數超過 3500 萬,收入約 3.8 億美金。

從 1996 年成立到 2007 年被思科收購,這十年的時間,行業與企業的戴維斯雙擊使得 Webex 迅速成為該領域的絕對領導者,擊敗了微軟、思科、IBM、英特爾這樣的 ICT 巨頭,以及 Netmeeting、Place Ware、WeLine 等新入場者。

而之所以能夠成功,既有行業方面的原因,同時也離不開 Webex 企業本身的獨具個性。

从「改变世界」到「前功尽弃」,这家云会议公司做错了什么?

華人企業家朱敏和印度人蘇布拉共同創立了 Webex | Cybernaut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科技公司發展蓬勃並開始向全球化市場拓展,如何將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成了關鍵。所以不少企業開始將生產製造環節向大陸、東南亞、東歐進行轉移,供應鏈更是遍佈全球。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管理、服務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成本開始變高,由於產品具備先進的技術以及首創的 SaaS 商業模式,Webex 的網絡視頻會議業務開始出現了高速增長。

最終,Webex 2000 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盤前估值超過了 16 億美金。而彼時互聯網泡沫已經接近破裂邊緣,但最終 Webex 得以倖免,是因為 911 事件爆發後全球蔓延的恐慌心理。

「大家好像都不敢坐飛機出差了,」Webex 前員工 Steve Wei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這恰好為我們的遠程會議業務帶來了發展機會。

當經濟衰退導致各大公司開始實行成本節約措施,Webex 充分受益行業機遇,迅速擊敗競爭對手,2003 年被福布斯評為「五年內成長最快的 25 家公司」之一,並被列入「能夠改變世界未來的十隻股票」榜單。

當時在美國的商務人士中間甚至流行起了這樣打招呼的方式,「Let's Webex it」,這意味著他們要開網絡會議了,有點像現在大家常會說的「Just Google it」。

从「改变世界」到「前功尽弃」,这家云会议公司做错了什么?

企業分佈在各地的員工可以通過 Webex 進行協作

比如同時標註一張 PDF | Cisco

除了行業驅動外,Webex 的成功還要得益於它差異化的產品定位。和其他競爭對手不同的是,Webex 認為不僅需要強調視頻圖像的傳輸質量和效果,還應該注重用戶需要傳遞的信息,同時結合不同的應用,才能更好地讓企業之間或企業內部進行良好的商業協作。

比如一家在全球各地擁有分支機構的跨國企業,它的工程師們可以藉助 Webex 同時修改一張圖紙,標註一份 PDF 文件或者進行網絡銷售時為買賣雙方共享 PPT。

此外,穩定的數據傳輸能力也是 Webex 爆發式增長的重要原因。為了保證網絡服務質量,Webex 在全球自建數據中心,鋪設了專網,搭建了一套類似電信增值業務的運營平臺。當時全球網絡帶寬發展肯定大不如現在,這種穩定的數據傳輸能力成了 Webex 產品擊敗競爭對手最重要的優勢。

02 Zoom 的反超

2006 年,Webex 總收入高達 3 億美金,其中盈利超過了 5000 萬美金。儘管它依然是熾手可熱的網絡視頻會議產品,但卻開始被人詬病「昂貴」和「笨拙」。

「如果你用的不是最新款的 Window 電腦,那麼很大概率你使用 Webex 的體驗不會好」,TechCrunch 記者 Michael Arrington 曾吐槽說。

而面對一眾新互聯網公司的攪局,它們可以提供更低廉、可替代傳統應用的解決方案,Webex 的市場份額已經開始被稀釋了。Teamslide,DimDim,1videoconference,Vyew,Live Meeting,SlideShare

這些初創公司通過開源的方式「克隆」了 Webex 的功能,在一個或多個產品服務領域發起了競爭,它們往往還具備更強的跨平臺協作能力。

但思科把 Webex 當做是佈局企業統一通信業務的重要棋子,也是思科向對手微軟發出挑戰的重要武器,這是思科願意高價收購 Webex 的原因。收購之後,思科保留了 Webex 的品牌,而後者在思科品牌背書以及強大資本的加持下,開啟了全球擴張的發展路徑。

雖然 2017 年 Webex 被 Gartner 評為「會議解決方案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Meeting Solutions)的領導者,但彼時它的市場份額已經下滑了 50% 左右。

注:魔力象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的對市場情況進行的圖形化描述。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由 Gartner 公司於 2006 年 9 月 25 日取得「魔力象限」註冊版權,並可以在獲得許可的情況下重複使用。它根據 Gartner 公司的定義,它描述了 Gartner 公司依據標準對該市場內的廠商所進行的分析。

此時,另一家雲會議公司 Zoom 則成長迅速,一步步蠶食著 Webex 的市場份額。

有意思的是,Zoom 創始人袁徵曾是 Webex 的老員工,當時他在 Webex 開發的產品就是一套「遠程會議系統」。

後來,Webex 被思科收購,袁徵進入思科的協作部門擔任工程副總裁,但他始終覺得市面上大部分遠程會議產品「不好用」,難以贏得用戶親睞,他 20 年前給 Webex 寫的代碼,有的至今仍運行在 Webex 的服務上。

傳統網絡會議系統依賴一整套複雜的硬件設備,有電腦、顯示屏、麥克風、路由器等,袁徵認為只通過手機和平板電腦就已經可以輕鬆實現很多功能了,這些移動設備會重新定義整個行業。

「Webex 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但 2010 年和 2011 年,我沒發現有一個客戶是開心的。想到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開發技術卻沒辦法讓客戶滿意,就挺尷尬的。」袁徵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苦笑道。

由於對現有產品在移動端的體驗並不認同,袁徵先是提出改進意見,未被採納後選擇離開,2011 年創立了 Zoom。「思科不願意改變原有的協作策略,我說我有不同的想法」袁徵回憶道。當時跟著他離開思科的有將近四十人,6 年後 Zoom 有了 75 萬名客戶。

移動互聯網逐漸取代傳統互聯網的過程,為 Zoom 的崛起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那些移動終端最終成了引爆 Zoom 產品價值的原點。

彼時,視頻會議服務領域已經是一片紅海。但因為在行業內浸淫多年,袁徵對市場轉變和客戶需求有很清楚的認知,所以 Zoom 提供的是多樣性的產品和差異化的付費機制,既能夠服務小型企業,同時也可以對齊像康泰納仕、Uber、Williams-Sonoma 這類客戶的大規模需求,各產品協同性非常高。

其中 Zoom Meetings 是平臺的基石,分為基礎、增強版、商業版、企業版,採取不同收費方式,使用場景多元,電腦、平板、手機、會議室等均可便捷接入會議,同時 Zoom 還可以集成多種應用軟件,兼容性與拓展性得到了保障。

從行業的角度來講,Zoom 成立之初趕上了 MOOC (慕課,在線教育平臺)快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時期。現在全美排名前 200 的大學,大約有 94% 到 96% 的學生是 Zoom 的用戶,他們今後進入職場將成為 Zoom 良好的客戶基礎。同時基於 3G / 4G 網絡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快速增長,針對這類設備的網絡視頻會議軟件基本空白。

而除了行業機遇外,Zoom 的成功要歸功於它把產品、技術、市場三者進行了完美結合。袁徵認為產品的設計理念應該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即產品經理思維。

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Webex 的發展模式已經和行業趨勢背道而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網絡基礎設施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帶寬條件極大改善,Webex 自建數據中心保持數據傳輸穩定的競爭優勢逐漸被對手超越。比如 Zoom 採用彙編語言,自行開發了一套 SVC (柔性編輯碼)技術,可以根據接入會議各方的網絡帶寬、CPU 性能、設備分辨率等參數在雲端進行優化,再進行信號的壓縮、冗餘和補償。

這種技術能夠實現在丟包率 40% 的情況下音視頻流暢,特別在當時,4G 網絡尚未普及,移動設備帶寬不足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很好的音視頻體驗。

• 2006 年亞馬遜開始部署公有云服務,並在全球得到快速發展。隨著雲計算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其成本低廉、部署靈活的優點開始體現出來。新入場者往往採用公有云部署方式,在產品價格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 Webex 在全球大量部署數據中心,因為服務器密度會影響網絡時延進而關乎用戶體驗。Zoom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的是「燒錢+開放」的策略。Zoom 上市前公開融資四輪共募集 1.5 億美金,基本都是投入到服務器搭建和算法開發上。此外,它還將自己的接口開放給代理商或一些大型企業,同時這些當地運營商幫助 Zoom 部署和運維節點,進一步擴大了節點密度。

如果說 Webex 的產品和技術優勢是其在第一個十年成功的關鍵,如今卻成了市場份額下滑的掣肘。

03 成敗在何處?

不過對成長如此之快的 ZOOM,思科表示「並不擔心。」

思科協作業務市場營銷副總裁 Aruna Ravichandran 去年 3 月接受《福布斯》採訪時指出,「在會議業務領域,客戶更換產品是常有的事。我們的 webex.com 在線電子商務業務條線增長迅速,上個季度有 5 萬名用戶從 ZOOM 轉到了思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戶希望得到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終端服務、會議、團隊協作、客服中心等),整個部門的業績在思科內部增長了 24%。」

只能說,思科重金購入 Webex,但並沒有把它變成一個能夠聆聽客戶需求的品牌。

Vallone 表示不理解為什麼其他供應商在響應客戶需求這方面會做得這麼差。「有時候當一家公司體量變得很大時,通常內部就會變得政治化,要推動一些改變難上加難。

根據調研機構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給出的數據,到 2024 年,視頻會議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 14%,市場份額有望突破 200 億美金。ZOOM 以超過 100% 的速度每年增長著,相比之下思科視頻會議的利潤只有 18% 的增幅。

如果思科能夠好好研究下 ZOOM 在產品開發上的技術邏輯,學會聆聽客戶的需求,那麼它還是有可能保持可觀的市場份額的。畢竟你要是不希望變得被動,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摸清對手的套路並主動出擊。

从「改变世界」到「前功尽弃」,这家云会议公司做错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