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整理前的準備,也是檔案工作的難點——收集,你曉得不?

可以說,歸檔文件整理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可以說沒有收集,整理工作就無從談起。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收集這個“米”,就沒法做檔案管理這個“飯”。

從理論上講,檔案收集是整個檔案管理工作的首要環節,通過收集檔案,才能源源不斷地將分散的檔案文件集中到檔案保管機構,為檔案的集中管理以及提供利用奠定基礎。

那檔案收集是什麼,有什麼要求,要怎麼做?

且聽我慢慢說來。

檔案整理前的準備,也是檔案工作的難點——收集,你曉得不?

收集是什麼?

檔案收集,就是依據黨和國家的規定,通過例行的接收制度和專門的徵集方式,把分散保存在各機關單位、個人手中和散失在其他地方的檔案,分別集中到各機關檔案室和各級各類檔案館,實行統一管理的業務活動。

檔案收集分為檔案室收集檔案館的收集,作為基層檔案工作者,涉及最多的就是檔案室收集。

檔案室收集的工作內容:

一是對本單位需要歸檔的檔案的接收;

二是對本單位未能及時歸檔的檔案的補充收集。

檔案整理前的準備,也是檔案工作的難點——收集,你曉得不?

收集的要求是什麼?


一是全面,是收集文件要有整體意識。

即不論是本機關制發的,還是上級黨政領導機關、上級業務主管機關、同級機關、不相隸屬機關、下級機關發來的;

不管是單位保存的,還是單位領導或各部門以及個人存放的;

不管是文字材料,還是圖紙、報表、聲像材料;

只要是在機關工作活動中形成和使用的,有保存價值的文件材料,都要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全面收集。

二是有重點,是指在全面收集的同時,還要注意重點收集。

機構方面講,本機關的機要收發部門,各內部機構等是收集的重點。

個人方面講,單位主要領導、辦公室主任、秘書、機要收發人員、內部機構負責人以及內勤人員等是收集的重點。

文件內容講,記述和反映本機關主要職能活動和歷史面貌的、方針政策性強、科研價值高、憑證作用大的文件材料,是收集的重點。

三是嚴格檢查歸檔文件的“齊全完整”。

對收集到的文件進行以下檢查:

①各內部機構文件種類是否齊全;

②同一事由的文件是否齊全;

③正本、底稿、附件等是否齊全;

④逐件檢查是否處理完畢為生效文件(自身產生無簽字、未簽發的不生效);

⑤文件材料的字跡、用紙是否符合歸檔要求。

檔案整理前的準備,也是檔案工作的難點——收集,你曉得不?

文件收不上來怎麼辦?

我想說是,檔案收集也是有規章制度的,關鍵還是得按規章辦事。

2006年國家檔案局頒佈的《機關文件材料歸檔範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規定》(檔案8號令)明確規定了機關文件材料歸檔範圍和不歸檔範圍,並規定

“凡屬機關歸檔範圍的文件材料,必須按有關規定向本機關負責檔案工作的部門移交,實行集中統一管理,任何個人不得據為己有或拒絕歸檔。”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罰則”一章中明確規定: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將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應當歸檔的文件、資料據為己有,拒絕交檔案機構、檔案工作人員歸檔的;


(二)拒不按照國家規定向國家檔案館移交檔案的;


(三)違反國家規定擅自擴大或者縮小檔案接收範圍的;


(四)不按照國家規定開放檔案的;


(五)明知所保存的檔案面臨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檔案損失的;


(六)檔案工作人員、對檔案工作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翫忽職守,造成檔案損失的。

總結

雖然有法律、制度保障,然而“事在人為”,作為基層檔案工作者,一是倡導大家認識檔案收集的重要性,二是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動腦筋,做好檔案收集工作,為檔案工作做好物質準備。

檔案整理前的準備,也是檔案工作的難點——收集,你曉得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