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入仕為耀,"農"階層的漁夫形象為何在詩人圈"好評如潮"?

古代以入仕為耀,

中國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時有“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一千兩百多年的詩句,現今讀起來,令人洶湧澎湃,心曠神怡。

在古詩文中,我們常常會想到這樣的場景。一名漁夫,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釣竿,以船為伴,四海為家。獨處一葉扁舟,漂泊於江海之中。不被亂世所擾,身處安靜之地,漂泊無定。讓我們今天一起去感受這淡泊名利、閒適、悠閒自在的漁夫形象。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風貌。

一、古代詩詞中的三種漁夫形象

1、錚錚鐵骨、義薄雲天、憂國憂民的漁夫

在古代出現了很多錚錚鐵骨、義薄雲天的愛國詩人。他們心繫國家,關心百姓,憂國憂民。當這些詩人,看到祖國山河破裂,戰爭連綿不絕,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悲憤痛苦時,便想到了漁夫。由此詩句中出現了一個

錚錚鐵骨,愛國愛民的漁夫形象。

我們知道,一個小小的漁夫身份怎能看出愛國來呢,但是往往是普通的身份中卻有著身懷絕技,深藏不露的名人。

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便曾經將自己的心志去借漁夫形象表示出來。屈原被流放到沅江深處,在湖邊悲哀行吟,正當屈原孤獨落寞時,一名漁夫看見了他。漁夫問明情況後勸他要想想未來發展,要學習聖人,學會靈動、變通。不要太過於頑固,要做到眾人都醉唯獨我醒著,眾人渾濁唯獨我清廉。

古代以入仕為耀,

對於屈原寧跳江葬身於魚腹也要保持潔白之身。漁夫聽後,回頭笑笑,便唱著《滄浪歌》,架著漁船悠悠遠去。

2、早期的釣魚翁名士

漁夫起早是作為釣魚翁所出現的,在古代民間有很多關於釣魚翁的故事。記載較早的,我們所熟悉的便是姜尚姜子牙釣魚的故事。

周文王請姜尚出關,去協助周武王一起去討伐昏君。姜尚的漁夫形象早有記載。據《武王伐紂平話》記載,“姜尚因天命在渭河邊釣魚,魚鉤上並沒有放上魚餌,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姜尚說道“我姜子牙釣魚,自願者上鉤”。正是這種釣魚的方式,和他的話,便引來了周文王。周文王親自到河邊去邀請這位德高望重,深藏不露的老人。

從此以後,姜子牙便輔佐周武王姬發,去討伐昏君紂王,贏得勝利,推翻暴君統治,建立周朝。因此我們可知,後代人們常常用“

磻溪漁夫”的典故來表示德高望重,身懷天下的隱士。釣魚翁名士也由此而出。

3、隱姓埋名的世外高人

隱士便是有潛力、能力但不去做為。只有那些有智慧、能力但願意隱居於世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稱為隱士。所以說大多數隱士並沒有像姜太公、陶淵明這樣頗有名氣的隱士。甚至他們就是無名無姓的捕魚人。他們的生活非常安適、悠閒。

古代以入仕為耀,

每天都在江邊捕魚,過著恬淡的生活。表面上他們就是社會中最為普通的漁夫,但他們卻是個個身懷絕技、深藏不露的高手。

明朝蕭良所著作的《龍文鞭影》裡邊就記載著兩名深藏不露的漁夫。唐代時有個太守叫崔鉉,聽說楚江有一個漁夫,經常釣魚,從不說自己姓名,釣到魚後就換酒喝,並且常常唱歌引樂。崔鉉問你是世外高人隱者嗎?漁夫笑而不答。

宋朝時,卓彥恭去洞庭湖時,看到一漁夫,便問到是否有魚,漁夫說“無魚有詩”,便隨之說了幾句頗有深意的詩句,卓彥恭問他姓名,漁夫卻不答而去。由此我們可知,這兩位漁夫便是真正的隱者

二、古代詩人隱居於世的根本原因

1、仕途不順、壯志難酬的心境

在古代有很多愛國詩人,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操心。但朝廷險惡,皇帝昏庸無能,將國家一步步送入敵人之手。

南宋的辛棄疾,提起他大家都知道,他的詩詞豪邁,而且曾經是帶50多名士兵,破陣數萬敵軍的戰神,文武雙全。辛棄疾立下很多顯赫戰功,也曾希望自己能像岳飛一樣,力征主戰,收腹國土。

但辛棄疾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為他力戰北伐,經常遭到人們記恨,被人誣陷治罪,貶下田間二十餘年。當他六十五歲時,又被皇帝詔見,擔任京口知府,正準備參與北伐大業。但再次受到其他官員誣告,最終被撤職,就這些辛棄疾充滿悲憤和擔憂回到了鄉下。

這也是辛棄疾最後一次的機會。自此辛棄疾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在鄉下閒適、放達,但我們可以知道,辛棄疾無可奈何,壯志難酬,歸於田園

古代以入仕為耀,

2、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還有一些詩人就特別喜愛于田園生活。對悠閒自在、田園生活的嚮往。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便是其中之一。曾寫過著作《歸田園居》,充分表示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情。陶淵明曾經為了養家餬口,到離家不遠的一個地方當縣令。某一天,碰到了督郵劉雲來視察,劉雲向來都兇狠、貪婪。

每年巡查都必須索要賄賂,每次都滿載而歸,否則欺壓百姓,栽贓陷害。劉雲是個粗魯傲慢的人,一到地方,就叫陶淵明來見他。

陶淵明最恨這種欺壓百姓、傲慢的人了,他向來視名利金錢如糞土,對這種人最瞧不起了。但也不得不去見他,當陶淵明準備去時,縣史攔住他,並說“要參見督郵,最好穿上官服,不然怕是有失體統,督郵可能趁機寫文章,汙衊您”。

陶淵明再也受不住了,便說道“我不能為了區區五斗米而向這個小人彎腰”

說完後,便取出官印,辭職而去。從此便覺得官場生活不適合他,隱居於世,過上了自己喜愛的田園生活。

3、逃避於亂世、戰亂而漂泊一生

唐朝晚期走向了衰弱,自安史之亂、馬嵬兵變之後,唐朝再也沒有曾經的輝煌,而杜甫也靠著一條船,漂泊一生。在杜甫想到了唐氏的勤王軍和官僚們都在向靈武靠近,杜甫也就奔向靈武,看到了希望。無奈的是,杜甫被叛軍抓住,成了階下囚。

古代以入仕為耀,

天天過著驚魂不定的生活,看著支離破碎的長安城。杜甫逃離了叛軍,但是由於此時唐朝盛氣以盡,杜甫一家老小自此過上了漂泊的生活。

杜甫漂泊到成都之後,接住朋友的力量,杜甫建起了一間草堂,他的老朋友嚴武、高適都在幫助他,他有了自己的土地。杜甫便開始耕地,過上了田園生活。當然杜甫心情也變好了很多。此時的他早已在政治上、仕途上沒有任何追求了。

在生活上也趨向於自然簡樸。但好景不長,戰亂紛爭不斷,而杜甫的老朋友們逐漸去世,沒有人能夠再救濟他,幫助他了。後來杜甫漂泊在湘江,連個住所都沒有了。但杜甫不愧為詩聖,他有著泰山壓頂不彎腰,千難萬險不低頭的精神,漂泊一生的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三、漁夫為什麼深受古代詩人所喜愛?

1、古代詩人善於寄情于山水

想必我們聽過一句話,那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出自於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古代詩人思想是非常先進的,他們常常認為山水能夠帶來情

所以古代詩人常常更喜歡在山水之間生活。一想到山水,我們便想到了閒適、悠閒自在的生活。由此,我們便可以跟漁夫所連接上了。漁夫肯定是生活在南方的一個悠閒、閒適的人。

漁夫的生活自然也就收到古代詩人所喜愛的。而且我們也知道,漁夫中有潛在的高手。古代詩人也更希望自己,架著一葉扁舟,在天地之間遊蕩。偶爾即興作詩唱歌、偶爾去釣魚。悠閒自在,不被世俗所擾,不因亂世而生愁。這更是古代詩人想追求、想得到的生活。

古代以入仕為耀,

2、漁夫是古代詩人用以慰藉痛苦的心靈雞湯

漁在古代詩人眼中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的哲學。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自稱“心已草灰之木,身似不繫扁舟”的蘇東坡,蘇東坡遭遇了坎坷的人生經歷,但卻身懷抱負,從不向生活困難低頭。他一身結合了佛儒道各種思想,上演了三仕三隱之劇。

問汝平生功業,一個簡簡單單的問句,卻道出了蘇東坡深甸甸的失落。但他身似扁舟,從這我們可以知道蘇東坡樂觀豁達的心境。

結論:

漁夫這一形象早已深入詩人們的心中,詩人們所追求的不只是僅僅漁夫的生活,詩人們更追求的是那種豁達、閒適的生活。古來聖賢皆寂寞,我們可以知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為人一身正直,一生清廉。

正是古代詩人們所追求的,所向往的。詩人將自己的心境寄託於漁夫,並不是為了看到漁夫的這個身份。而是為了去過著自己悠閒自在,自給自足所向往的生活。脫離世俗的煩惱,而去過著平平安安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