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根據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燕軍破城而入時,朱允炆欲拔刀自盡,少監王鉞在側攔住說:“陛下不可輕生,從前太祖升遐時,曾留有一個箱子,並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箱一視,自有方法’。”朱允炆即命王鉞取箱,片刻後有太監四人,扛一箱入殿,箱的四圍俱用鐵皮包裹,連鎖心內也灌生鐵。王鉞取了鐵錐,將箱敲開,裡面藏著度牒三張,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並有剃刀一柄,白銀十錠,及一張紙,紙中寫著:“允炆從鬼門出,餘人從水關御溝出行,薄暮可會集神樂觀西房。”朱允炆嘆息道:“天命如此,還有什麼可說的?”太監立即取出剃刀,給朱允炆剃髮。朱允炆脫了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一面命縱火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把金碧輝煌的皇宮,燒為灰燼。皇后馬氏,投火自盡,妃嬪多半焚死。朱允炆痛哭一場,麾衣出走。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傴僂先出,其餘亦魚貫出門。門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朱允炆乘舟,並叩首稱萬歲。道士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守候。”流亡諸人遂乘舟而去。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這是個十分離奇的傳說,流傳很廣。在西南數省留有不少有關朱允炆的遺址和傳說。據說是朱允炆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還作了一首詩: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頗為符合朱允炆身份。
  雖然無法證實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帶,但其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兩具屍體,當作是朱允炆與皇后馬氏下葬,但其實他內心深處,也對朱允炆的死很懷疑。朱棣曾經派戶科給事中胡濙,配上認識朱允炆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武當道士張三丰(時人稱為“張邋遢”,大名鼎鼎的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的名義,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永樂二年(1404年),又有謠傳說朱允炆已經逃亡海外,朱棣又派親信宦官鄭和(世稱“三保太監”)領兵浮海,遠巡西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面漂泊十幾年的胡濙突然趕回北京。此時朱棣駐地剛好在宣府駐軍。胡濙匆忙趕到宣府時,已經是深夜,朱棣已經睡下,聽到是胡濙回來,立即批衣照見。君臣二人一直密談到四更。《明史》記載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如此推斷,顯然胡濙已經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確切消息,而且事隔多年,朱允炆已經沒有任何爭奪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自此,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蹤跡。  還有記載說後來年已六十四歲的朱允炆因被人發現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為了辨明真偽,讓曾侍奉過朱允炆的老太監吳亮出來鑑別,朱允炆的左腳趾上有顆黑痣,吳亮驗過屬實,就捧著朱允炆的腳哭了起來,朱允炆就被迎入宮內居住,直到老死。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向首輔張居正問及朱允炆的下落。張居正當時回答說:“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朱允炆)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可見張居正也認為朱允炆並沒有燒死,而是逃走了。因為時間已久,明成祖朱棣當時擔心的朱允炆復辟問題已經不復存在,連明神宗都公然發問,可見當時已經不是什麼忌諱。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難以確考,為明史的一大疑案。


@閱讀是種品味分享是種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